查看原文
其他

考古学史上一些细节④

龙天一 奥玛阿印 2023-06-05

考古学史上一些细节④


读考古学史,常有一些让人感动或难以忘怀的瞬间,也许这些瞬间并不会被写进学术史中,但正是这些故事,构成了一副历代考古学者所走过的历程的画面。

正因此,读书时,随时会遇到许多有趣的细节,有时发条朋友圈或微博,有时跟朋友们聊聊,不成系统。未免遗忘,在这做一个简单的汇集,并在原来的语句上做少量修改,以后不断更新。


1.才知道,张先生是学姐的校友,先生大概不会想到学姐的母校(河北师范大学)以后也会有考古系




2.全球三分之二的火山都环绕着太平洋分布,所以……这条链条像不像张光直先生提出的“环太平洋文化圈”



3.一般情况下,除了发掘报告外,考古著作都有刚出版就“过时”的特点,译著由于翻译、版权等原因,时间更长,资料滞后性更为明显。除了进行修订外,最好的解决方法,莫过于在序言或者后记中,对材料进行补充,第一次见这么做的,是张先生的《古代中国考古学》——这本书本身也经历了四次修订,张先生坦言,是受柴尔德《欧洲文明的曙光》的影响。



4.二十年代,李济先生在哈佛的主要导师为Roland Dixon,十年后,冯汉骥先生进入哈佛,期间,受R.B.Dixon的影响较大;随后,在台北,李的爱徒为张光直先生,在成都,冯的学生为童恩正先生;八十年代,张和童在哈佛校园里一见如故……另外,李和冯都是湖北人,相差3岁,张和童相差4岁。


5.突然发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何兆武1946年秋天到台湾,任台北建国中学教师,大概只教了两个月书,次年春天离去张光直先生1946年12月回到台湾1947年就读于台北建国中学,具体就读时间不清楚。也就是说,就算何先生和张先生在学校的时间有交集,那也非常短暂,但,若没有交集,学校里肯定也有人同时认识他俩……两位大师,缘,妙不可言张先生大概率是没上过何先生的课(自传里没有提到),但值得注意的是,何先生住院的时候赶上“二·二八”,而张先生经历了这次事件,也就是说,1947年年初,他俩肯定都在台北……历史最耐人寻味的是,据张先生记载,事件发生的时候,他正在上历史课,老师姓黄,那时候何先生正在医院,所以如果不是台湾天气太差,两位先生就遇上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