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考古学史上一些细节⑧

龙天一 奥玛阿印 2023-06-05

考古学史上一些细节



读考古学史,常有一些让人感动或难以忘怀的瞬间,也许这些瞬间并不会被写进学术史中,但正是这些故事,构成了一副历代考古学者所走过的历程的画面。

正因此,读书时,随时会遇到许多有趣的细节,有时发条朋友圈或微博,有时跟朋友们聊聊,不成系统。未免遗忘,在这做一个简单的汇集,并在原来的语句上做少量修改,以后不断更新。


1.随手翻《林惠祥文集》,除了被先生渊博的学问所震撼以外,还有诸多感动:抗战时期,即便身处异国,先生仍然心系民族与学术。感觉如果将中国考古学发展分为历史学传统、旧石器传统和人类学传统的话(肯定还有其他的,比如美术考古等方面),历史学传统毋庸置疑,不用多说,旧石器传统也有传承,但人类学传统,则一直是被一股忽视的力量(虽然第一代考古学家李济、梁思永等先生都有所关注),且代表人物基本都在边疆地区,可以冯汉骥、林惠祥以及之后的汪宁生、童恩正等先生为代表——在主流叙事中,很少看到他们的身影。



2.有一点很奇怪也有意思,某种程度上,西方史学界和考古学界的思潮似乎是同步的(但也不是绝对的):六十年代前后,新史学和新考古学相继兴起,且都强调计量方法;八九十年后,后现代主义兴起,历史和考古都开始进行新的反思;进入新世纪后,群雄并起,没有哪套理论能占据领先地位。当然,追其原因,还是跟社会思潮有关。另一方面,研究历史理论的多为近代史方面的历史学家,但研究考古理论的却多为旧石器方面的考古学家不说绝对啊,但刚好一最后一最前



3.刚看到一份《科幻连环画目录(1950-1994)》,几乎每页上,都有童恩正先生的作品——并且好几页还不止出现过一次,数了数,一共410种,童先生有33种。我现在很怀疑:考古学家在其他领域,就算是历史界,取得的成就,估计都没有童先生在科幻界的影响大,换句话说,童先生应该是跨界最为成功的考古学家



4.1979年,张光直先生曾用“韩起”的笔名发表了一篇《台湾省原始社会考古概述》;1981年,日本学者国分直一即写了一篇关于这篇文章的评论文,但他似乎不知道,“韩起”就是张先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