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考古学家和他们的朋友:学术、友谊与八卦 | 第九章:夏鼐的旅途

龙天一 奥玛阿印 2023-06-05


本号说明及目录

考古学家和他们的朋友:学术、友谊与八卦 |  前言


第九章:夏鼐的旅途
         


(夏鼐具备)优越的外国语文条件,经常浏览海内外新出版的书刊……因而通晓国际学术界的动态,始终居于学术前沿,从世界范围内和多学科角度思考中国考古学问题。

         

——王世民,《夏鼐传稿》

         


夏鼐的故地重游,不止昆明,他一生前往过很多国家,有不少都是时隔多年后,再次前往。

         

1935年8月,25岁的夏鼐第一次出国,从上海出发,乘坐意大利游船,途径香港、新加坡、科伦坡、孟买、苏伊士运河等地,到达威尼斯,接着乘坐火车,于9月2日抵达巴黎,次日到伦敦。

         

在英国的学习生活,之前已有论述,此不赘述。英国的四年,夏鼐前往很多博物馆和遗址进行参观,第一次刚到英国没几天,便前往了大英博物馆。1936年5月,在惠勒率领下,前往斯通亨奇环状列石等古代遗址参观,两个月后,又跟随惠勒前往多切斯特附近的梅登堡遗址,进行田野考古实习,其间,曾参观遗址附近的哈代故居。1937年初,李济访英,夏鼐陪同,到各处参观,这一年,他也曾自己到艾冯河畔斯特拉特福镇,瞻仰莎士比亚故居,或前往海格特公墓,瞻仰卡尔·马克思墓。1939年,又到牛津小住,前往阿什莫兰博物馆,参观古埃及串珠和克里特岛古物。

         

早在1936年,夏鼐便确定跟随格兰维尔学习埃及考古,并在伽丁纳尔那里学习古埃及象形文字。第二年底,夏鼐参加英国派遣的埃及考察团,前往埃及进行田野考古实习,途经法国的巴黎,意大利的都灵、威尼斯、布林迪斯、罗得岛,抵达埃及后,到卢克索附近艾尔曼特遗址的工作站。1938年初,夏鼐一边参加艾尔曼特地区的撒哈拉遗址的发掘,一边前往帝王谷、王后谷、各座神庙等遗迹参观,还在开罗博物馆仔仔细细看了9天。4月回到伦敦后,便在格兰维尔的指导下,确定进行古埃及串珠的研究计划。1939年10月,夏鼐根据导师安排,离开英国,再一次前往埃及,到开罗博物馆,研究串珠,撰写学位论文,在埃及待了一年多。

         

在写论文期间,夏鼐写信给埃及考古学泰斗皮特里,请教有关研究问题,自己的论文每写完一章,都要寄给皮特里,请他指教。从埃及回国时,他先前往耶路撒冷,当面拜见皮特里。事实上,他一年多前,就到过耶路撒冷参观,并在巴勒斯坦的杜韦尔遗址发掘过一个月。见到自己的偶像后,他继续启程回国,期间,在巴格达停留,参观巴比伦遗址,最后乘船经巴士拉、卡拉奇、孟买,抵达加尔各答,再乘船到仰光,乘坐汽车,经曼德拉、腊戍,于1941年1月24日,到达云南边境,回到了阔别五年半的祖国。在国内,夏鼐自己写自己的毕业论文。

         

自1941年回国后,夏鼐再一次出国,已经是15年后了。1956年8月,夏鼐与翦伯赞、周一良、张芝联四人前往巴黎,参加第九届欧洲青年汉学家会议,并前往莫斯科与苏联科学院的历史、考古学家座谈,参观列宁、斯大林墓和克里姆林宫,访问物质文化史研究所(后改名“考古研究所”),他能读懂一些俄文。在巴黎期间,夏鼐游览了埃菲尔铁塔和巴黎圣母院、卢浮博物馆等地,实际上,都是他差不多二十年前去过的。1937年,尚在伦敦读书的夏鼐,应中法教育会的约请,参加中国留欧学生赴巴黎旅游活动,两个星期里,夏鼐在凡尔赛宫、卢浮宫、巴黎圣母院、吉梅博物馆、赛努齐博物馆等地参观,大饱眼福,还参观了当时正在举办的万国展览会,第一次坐飞机也是那时候。其实,1935年那次,到达伦敦前一天,他就曾在巴黎进行过一日游。很多年后的1984年,夏鼐又两次返回巴黎,出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科学文化史》编委会议。当然,夏鼐也会一些法文。

         

与法国一样,1938年,夏鼐从埃及返回英国时,曾在意大利待了10天,在那不勒斯停留,详细参观庞培、赫尔库兰尼姆两处遗址,在罗马也参观诸多古罗马时代遗址。四十年后,夏鼐与钱锺书等作为许涤新率领的中国代表团成员赴意大利,参加在博尔扎诺举行的第26届欧洲研究中国会议,并在罗马、佛罗伦萨、那不勒斯等地参观。

         

如果能重返就地,无疑,夏鼐最想回去的是埃及,可惜,自从1940年离开后,夏鼐再也没有机会返回。1956年4月13日下午,埃及开罗大学教授Fakhry到达北京,夏鼐亲自到北京机场迎接。随后,Fakhry在北京大学讲授埃及史,并留下一本《埃及古代史》。想来,夏鼐一定会询问埃及考古学的最新进展。半年后,中国埃及友好协会成立,夏鼐被选为理事。两年后,有一次前往埃及的机会,但当时夏鼐胃溃疡严重,在小汤山疗养院休养,夫人李秀君制止他前往,因此,没有能去。当时,郑振铎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可惜,途中飞机失事,1958年10月17日,中国考古学诞生第37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第一任所长不幸遇难。

         

当初,夏鼐刚从埃及回国时,开始温习日文,用的正是张光直父亲张我军编的课本《日语基础读本》。1963年11月,夏鼐前往日本,一个月里,走访了东京、仙台、横滨、名古屋、京都、奈良、天理、大阪、神户、广岛、山口和福冈等地,在参观访问之余,也做了多次学术演讲。二十年后,应日本广播协会邀请,夏鼐偕夫人李秀君再一次前往日本,在东京、福冈和大阪做了三次著名的公开演讲,后讲演讲稿编为《中国文明的起源》一书。

         

实际上,夏鼐也短暂走访过很多国家。1965年,前往巴基斯坦,参加该国历史学会第十五次年会,并作题为《中巴友谊的历史》的报告;1972年,与王仲殊代表中国科学院去阿尔巴尼亚,参加在国立地拉那大学召开的第一次伊利里亚人研究会议;1977年,率领中国考古代表团一行五人前往德黑兰,参加伊朗考古学和历史学第六届年会;1978年,率领中国考古代表团一行五人赴希腊访问;1979年,前往泰国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亚洲历史名城研究计划专家会议;1980年,应瑞典哥德堡大学的邀请,作为1980年“菲力克斯·纽伯格讲座”的讲演人,前往该校公开讲演,他曾于45年前,在伦敦偶遇瑞典汉学家高本汉,两人讨论商周青铜器的年代和真伪;1983年,应德意志考古研究所所长布赫纳的邀请,前往联邦德国访问,曾作关于汉唐丝织品的讲演,他年轻时也曾学习过德文,后应伯尔尼大学先史研究所所长邦迪的邀请,前往瑞士访问,作关于中国考古新发现的讲演。

         

与这些只去过一次的国家不同,八十年代,夏鼐曾四次前往美国。1980年5月,率领中国考古代表团一行四人前往美国访问,参加由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美国学术协会中国文化研究委员会共同举办的中国青铜器国际研讨会和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举办的中国青铜器及铭文学术研讨会;1981年,偕夫人李秀君启程赴美国讲学,先在堪萨斯大学,作为1981年“穆菲讲座”的讲演人,公开讲演两次,内容分别为《中国汉代玉器传统的延续和变化》和《中国汉代的丝绸和丝绸之路》,又主持六次研究生讨论班,后在美国亚洲中心(纽约中心和华盛顿分会)、哈佛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等处公开讲演,讲题除“玉器”、“丝绸”外,还有《中国最近的考古新发现》《殷墟妇好墓》等;1982年,率领中国考古代表团一行十人前往夏威夷,参加美国科学院通过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召开的商文化国际讨论会,与阔别三十余年的老朋友高去寻畅叙,后赴美国大陆参观访问,参观旧金山亚洲美术博物馆、华盛顿弗里尔美术馆、波士顿哈佛大学及福格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及萨格勒藏品,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讲演;1985年,最后一次出国,前往华盛顿,参加美国全国科学院1984年会,接受该院颁发的外国院士证书。夏鼐去世二十天,在北京见到美国学者宾福德,两人讨论新考古学的问题。其实,几个月在伦敦,他们就有较多接触。

         

是的,自1939年离开英国后,夏鼐又回过英国三次。1973年,与王冶秋率领代表团赴英国,出席中国出土文物展览开幕式,并参观访问,期间,见到了诸多自己年轻时的师友,比如惠勒,也结识到了新朋友,比如剑桥大学的丹尼尔,第二年,收到英国学术院来信,通知他被选为该院通讯院士;1980年,与宦乡率领中国社会科学院代表团一行8人,由北京启程经德黑兰、布加勒斯特、法兰克福、波恩、科隆于28日到达伦敦,对英国进行访问,在伦敦、牛津、剑桥、爱丁堡和格拉斯哥等地参观,之后,又前往瑞士游览;1985年,去世前两个多月,前往伦敦,参加英国史前学会五十周年纪念会,在会上作了题为《中国文明的起源》的讲演,离开英国前,已经功成名就的他,再一次回到了自己的母校。

         

数十年间,夏鼐广泛游历诸国,与许多国家的学者都有交流,接待过很多国外代表团。通过交流、讨论,夏鼐拥有极强的国际视野,为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他去世前几日,正在审阅丹尼尔《考古学一百五十年》附表的译文,这部著作将对中国学者了解世界考古发展史产生重要影响。

         

这份《世界考古学史大事年表》,也很好地象征着夏鼐所走过的路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