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于我是如何把18000字删掉又不想重新写的事

龙天一 奥玛阿印 2023-06-25


本号说明及目录



关于我是如何把18000字误删又不想重新写的事



许多师友都注意到,最近一段时间,我在公众号上更新的文章,都是以人物关系为主。大家纷纷好奇,我是如何找到这么多关系,并且把他们写清楚的。其实,不是我知道这么多故事,往往只是找到其中一个点,逐渐扩散而成的。采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方法,推测两个人有关系,或猜测某个考古圈外的人和考古有联系,再慢慢找资料,逐渐拼凑。也因此,写作之前并没有提纲。

         

从去年开始,我用这方法,写了许多篇故事。1月份,我把这些文章搜集后,又补充了一些,最后汇总成《考古学家和他们的朋友:学术、友谊与八卦》。弄完之后,本以为可以休息一段时间。结果又新发现一些关系,写出了《浙大往事:从南宋古寺到西湖爱情》。这篇文章中,涉及到一些古代的关系,不适合放入进去,所以又单独写了《杭城往事:西湖边上的儒释道》。

         

正是如此,让我意识到,可以把这样的关系延伸到古代。但肯定不会单独写古人的关系,否则成历史文章了——并不是瞧不起历史,事实上,写这类文章更难,毕竟我对历史了解肯定不深。我要把这些古人与考古相连,即使有些会很生硬,但总是存在一些联系。因此,我这段时间正在写《畴人传密码》和《考古、目录与天一阁》系列。和以前的文章一样,都是碰巧发现关系,再不断拼凑出来。所以这些天朋友们在随时忍受着我的群发,我也不断赶稿。

         

前天(5号)中午查资料时,偶然看到冯汉骥和林惠祥同时在厦大待过,虽然以前写过他们的故事,不过没注意到他们时间上的重合。很好奇他俩是否见过,查了半天资料,也没能查到。但最后不断深入查资料,也写出了《机缘与巧合:民族考古学家的交际》。昨天中午,又偶然看到曾国藩的资料,联想起之前写过的文章和常识,曾国藩有一个很庞大的社交网络和家族网络,许多学者都有关系,而且多多少少涉及到科举,曾国藩本人科举也不顺利,所以觉得可以写一篇《科举、家族与学术》。

         

从昨晚上到今天凌晨,再到下午,我都在查资料,发现有很多《畴人传密码》《考古、目录与天一阁》里的内容,还有一些我在意的,比如云贵地区的故事。所以越来越乱,加入元素太多,我一直在跟朋友们说这篇文章太难写了,尤其是关系错综复杂,不好安放。到晚上时,我把全文的逻辑勉强梳理清楚——这样的情况很少见,以前就算没提纲,最迟写到一半,逻辑已经梳理出来了,而现在,我边写边梳理,到最后才理出来,还很生硬,这可见文章涉及内容太杂。其实,处理方法很简单,就是也单独写成一个系列,分开写,会好很多。但我已经挖了好几个坑,不想再单独写了,想一次搞定,所以写出来的文章会很长。我还给朋友们说,即使这样的长文没人看,我能把这么多元素融入进去,也很开心了。

         

终于,我把最后一部分“戊戌变法”的内容大概安排好,想着写完后,就可以大功告成时。却突然发现:已经写好的18000字被我误删了……删除的原因也很简单:拖入回收站,清空。这跟我的写作习惯密不可分,我喜欢把所有材料汇集到一块(昨晚跟朋友说,这篇文章汇集了15万的材料),再把这些材料按照主题分散到每一个文档里。继而在各自的文档里进行写作,写完一份,便将其归入到总文档里面,再把单独的文档删掉。这样可以不断清理素材,也不放过细节,还能琢磨逻辑,随时安插进去。但我又有个坏习惯:有强迫症,看不惯回收站里面有东西。所以往往文档一删除,便清空回收站。就是这样,我想把已经写好的素材删除,不小心点错,把写完的部分全部删除了。因为正在写,所以也没群发,更没备份。

         

其实,2020年的时候,我已经吃过两次亏。一次是整理考研专业课资料,把已完成的部分删除了;另一次是考完研那天下午,删了整整一个文件夹,花了几百块钱,也没能恢复,差点把毕业论文素材都给弄没了(还好这部分做了备份)。所以我把Word的自动备份打开,希望能有用。结果去年电脑出问题,重装系统后,自动备份忘记打开了,所以现在没法恢复。找了很多方法,还在淘宝上花了100块钱请人远程恢复,都没用,还好最后退款了。这篇文章我现在还有大致印象,可我实在无力重新写一遍了。如果是以前那样的小文章,或许我会立马重新写出来。但这篇涉及的东西实在太多,而且确实很杂乱,所以真不想写了。但我肯定也不会丢弃一个自认为好玩的故事,所以现在准备把整理清楚的思路写出来,也好说明我是如何写这类文章的。

         

故事要从清朝第一位状元傅以渐说起。文章是从欧阳修开始,欧阳修是《畴人传密码》里的故事,傅以渐的祖籍和欧阳修的家乡是同一个地方。在之后,涉及到每个主要人物,我都会把他的成长经历、科举情况和主要故事写出来,除非大家熟悉的,可以略过。此外,如果该人物有重要的学术成绩、我所在意的部分,比如涉及目录学和金石学、喜爱藏书或在云贵地区任过官的,也会专门指出。一方面,作为线索;另一方面,当然是夹带私货。傅以渐不是主角,也没太多故事,他只是第一位状元,从而引出后文,另外与文章结尾进行呼应。

         

傅以渐博学多才,在114年后(这个数字我现在没去查,只是记忆中文章里是这样的,我对数字很敏感),同样有位博学的状元:毕沅。毕沅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物,他喜欢去很多古迹题字——算了,他的故事我在《畴人传密码》里面重新写吧。毕沅的外祖父曾在贵州任官,母亲和外祖母都是才女。毕沅从小在母亲的培养下长大,科举也很有意思,百度能查到,也不多说,总之就是字不好看仍然被乾隆点为状元,曾任陕西巡抚(之后的故事里有好几位人都担任这一职务,包括林则徐)。后来,乾隆又一次巧合地把阮元点为状元。阮元是《畴人传》的作者,之前文章里写过一些,之后再重点写吧,这次写文章才发现,他竟然也在云贵地区任过官——嗯,我写进去了。

         

与毕沅、阮元同为乾嘉学派代表人物的戴震就不是这么幸运了。他屡次考不中,最后是因为学术成就,取得的功名。在这个故事中,有许多人考试顺利,也有很多人多次考不中,当然也有人正常,我都将他们考试的时间和故事写出来。戴震有两个知名学生,一个是王念孙,他与之后的一些人也有关系,但我觉得太复杂,没详细写,只提了一下;另一个学生是段玉裁。段玉裁考试也不顺利,好不容易才当上官,第一站:贵州。后来段玉裁辞官回家,写出了著名的《说文解字注》。全书用时三十年,出版后几个月,段玉裁就在贫寒交加中去世。

         

段玉裁曾经教女婿和外孙治小学,外孙便是著名的龚自珍。龚自珍的科考也不顺利,所以写出了“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后来,龚自珍当上官后,与林则徐交好,支持他禁烟,并提供军事建议。林则徐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我没详细写。他出生在福州,这里有许多林姓名人,除了后面提到的,还有著名翻译家林纾,我下午还专门查了一下,林纾翻译福尔摩斯的梗是错的。我接着描写了一下福州的地理,林家与沈家交好,两家离得很近。林则徐的妹妹嫁给了沈家,生了沈葆桢。

         

沈葆桢自幼跟随林则徐长大,学习到许多新知识。林则徐又把女儿许给沈葆桢,订了娃娃亲。沈葆桢的科举之路也很有意思,和老师、爸爸一块考,他的老师也姓林,是林则徐的族人,和林则徐、魏源关系都很好。沈葆桢后来与李鸿章、左宗棠和陈宝箴等人都有交往,也对台湾做出贡献(这里深入写一下会很有意思,可以为林惠祥调查、张光直的故事提供背景),感觉知道的人不多,所以着重描述了一下。沈葆桢的儿子沈瑜庆是贵州最后一任巡抚,也有一些好玩的故事,和文章里提到的其他人有交往。沈瑜庆的女婿则为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林旭。在林旭家对门,是林觉民家。林觉民从小视林旭为榜样,最后成为烈士。林觉民的族侄女就是林徽因。我描写了林徽因的爷爷(后来在商务印书馆工作,这我之后要在《考古、目录与天一阁》里写)和父亲,就不知道怎么接了。虽然可以直接写梁启超,但中间还有很多人没写,比如曾国藩、左宗棠等人。

         

所以我又把林则徐搬出来。林则徐曾经对梁启超产生影响,且林则徐唯一作序的地方志是贵州《大定府志》,梁启超也给了很高评价。林则徐有个挚友,叫陶澍,两人曾一块工作,左宗棠还在南京给他俩修过一座祠堂。陶澍这人也很有意思,他和儿子都很喜欢藏书,儿子是左宗棠的女婿。陶澍的女婿是胡林翼,也是订的娃娃亲。左宗棠、胡林翼和曾国藩是湘军三杰。不过,曾国藩和陶澍阴差阳错没见着。当初,曾国藩科举考不上,想去拜访陶澍,寻找经验,陶澍的门人擅作主张,拦了下来,两人终其一生都没见着。

         

曾国藩从小愚笨,我还记得初中历史课老师说的他和小偷的故事,所以专门写进去。曾国藩好不容易中了科举,最后成了位极人臣,我没过多描述。只说了曾国藩注重风水,友人给他建议,搬去了菜市口(连接后来的戊戌变法)旁边的胡同,毕沅曾经住在这。搬过去没多久,曾国藩就任科举主考官还是副考官?之后,没考上科举的李鸿章来跟随曾国藩学习,李鸿章的父亲跟曾国藩是同年的关系。

         

接下来,我重点描述湘军的故事。先以胡林翼为主,他曾在贵州当官,训练出兵法(后来蔡锷很推崇曾国藩和胡林翼),为湘军做出了巨大贡献,最后的离世也颇具传奇。胡林翼在贵州时,器重韩超,韩超后来成为贵州巡抚。韩超也是张之洞的老师,张之洞很喜欢他。张之洞的父亲在贵州当官,热爱教育,是“加油”一词的创造者。湘军还有一个将领是彭玉麟(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有两种说法,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或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他与俞樾关系良好,养病时住在阮元建立的“诂经精舍”第一楼(俞樾是这里的山长,故事我之前写过),后来彭、俞二人成了亲家,彭玉麟的外孙是俞平伯。彭玉麟创建了湘军水师,被称为“雪帅”,左宗棠和李鸿章都对他大加赞扬。

         

在彭玉麟创建湘军水师时,贵州人唐树义也为抗击太平天国做出贡献,他时任湖北按察使,最后投江殉国。早年唐树义受到林则徐的帮助,林则徐后来被贬,唐树义也支持他。唐树义与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等人关系也很好,他的儿子唐炯后来成为云南巡抚,表侄是首登海龙囤的郑珍。郑珍与莫友芝并称“西南巨儒”,唐家父子都对他俩有帮助。唐树义的女婿是张之洞,张之洞另一个妻子是发现甲骨文的王懿荣的妹妹。

         

张之洞之所以叫这名,是因为出生在贵阳六洞桥附近。六洞桥几百米外,是贵阳一中的老校址,嗯,也算我的母校。贵阳一中的创始人李端棻也很有意思,我详细描写了一下他的成长,小时候很苦,涉及到好几个人在,在这懒得写了,总之,李端棻和张之洞同年考中进士(这里面还有其他好玩的梗)。李端棻后来当了高官,也很重视教育,曾经教导出了西南第一个状元。当然,最重要的是,李端棻发掘出了梁启超,并把堂妹嫁给了他,李端棻是叔叔也很厉害。后来,梁思永的妻子也是李端棻堂妹的侄女。

         

李端棻带着梁启超认识很多人,为之后的变法打下基础。梁启超曾经跟两广总督张之洞见面,有一段妙缘。梁启超得到张之洞夸奖。实际上,梁启超的老师康有为的老师小时候也得到另一位两广总督阮元类似的夸奖。康有为的老师和爷爷屡次科考不中,在广东教学,康有为受老师影响深远。

         

戊戌变法时,康有为和梁启超在台面上,私底下是李端棻在支持。这是我最后没写出来的一段。大概是,李端棻为培养人才,开展新学,创立京师大学堂,也就是后来的北京大学。京师大学堂首任负责人也有许多故事,我也还没写。最后变法失败,李端棻被贬,后来回到贵阳,开展教育,创建贵阳一中,还给梁启超写信。

         

唯一一个支持戊戌变法的地方高官陈宝箴,也被贬了。陈宝箴早些年考试不顺利,受到曾国藩的帮助,他调解了曾国藩和沈葆桢的关系,后来受到李鸿章等人的帮助。最后任湖南巡抚,有意思的是,他之前的巡抚就是金石学家吴大澂(他在任的时候,湖南有一伟人诞生,估计很少有人意识到这点),后来又有一巡抚也是金石学家,名叫端方。端方和伯希和等人的关系很好,还收藏了埃及文物。他也是提倡废除科举的人。废除前一年,最后一个状元,也喜欢金石。哦对,之前还有状元张謇,创立了南通博物苑。

         

陈宝箴回到老家江西,没多久就病逝了。他的长子陈三立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孙子陈衡恪为画家;陈寅恪为历史学家;陈方恪为编辑、诗人;陈登恪为词人、艺术教育家;陈隆恪为诗人;曾孙陈封怀为植物学家,是中国植物园创始人之一,有植物园之父之称。和陈家一样,曾家后人也很出众。曾国藩长子曾纪泽为外交家,次子曾纪鸿为数学家,孙子曾昭权是湖南大学教授,他的同事是童恩正的父亲童凯,次女曾纪耀的女婿为中国营造学社创始人、贵阳人朱启钤;曾纪泽儿子曾广铨是翻译家,孙子曾约农是伦敦大学矿冶学博士,孙女曾宝荪为教育家。曾国藩弟弟曾国潢的长曾孙女是曾昭燏,曾昭燏的妹妹曾昭懿曾跟随林巧稚读研究生,哥哥曾昭抡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博士,在西南联大西迁时,是与湘黔滇旅行团一同步行的11位老师之一(老师中还有和安特生一同发掘仰韶、李济一同发掘西阴村的袁复礼)。曾昭抡的母亲是陈寅恪的姑母,陈寅恪的姑母俞明诗是俞大维的姑母,俞大维的母亲是曾国藩的孙女曾广珊,俞大维一个妹妹俞大絪是曾昭抡的夫人,另一个妹妹俞大彩是傅斯年的夫人。

         

左宗棠的曾孙是敦煌学家,留学法国,和夏鼐有多次往来,《夏鼐日记》中有记载。张之洞的孙女是心理学家,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系主任。我重点描述了一下李鸿章的儿子,是一个藏书家,有一些故事。后来郑振铎和顾廷龙都找到他的书,进而提到图书馆。其实,中国的图书馆事业跟张之洞密不可分。张之洞任两湖总督时,第一、二家家近代图书馆开放,也就是湖南省博物馆和湖北省图书馆。后来,又提议建设京师图书馆,也即现在的国家图书馆。京师图书馆首任负责人是缪荃孙,他曾经帮张之洞编纂《书目答问》。张之洞对目录学做出了很多贡献,继承了章学诚的目录学思想(哦对,在之前我写到毕沅和章学城的关系)。缪荃孙的故事很多,他与很多人都有交往,比如罗振玉,对曾昭燏的老师胡小石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缪荃孙曾经科考不顺利,王先谦想帮他,没能成功。王先谦也有很多故事,他曾经和陈宝箴一起建立了时务学堂,校址用的是长沙小东街一套五进二层宅第,此宅原主人是清乾嘉年间任礼部尚书刘权之,光绪年间转手为益阳人周桂午,周桂午的祖孙也即周谷城。陈宝箴请梁启超到时务学堂任教。这里最出名的学生是蔡锷,蔡锷受徐仁铸(父亲徐致靖与李端棻他们有很多故事)的推荐来报考,年纪是最小的,考分很高。

         

后来蔡锷东渡日本,云南人李根源也在日本。云南巡抚、李鸿章的侄子李经羲设立云南讲武堂,李根源为主要负责人。第一届学生有李根源的弟弟和朱德等人,朱德进校还跟李经羲有关。李根源把之前跟端方在一块的蔡锷请来,蔡锷刚到时,辑录曾国藩、胡林翼的治军言论,上课对朱德产生很大影响。辛亥革命后,蔡锷和李根源成为云南负责人。护国战争开始,李根源在香港帮助蔡锷,并与梁启超沟通,谁曾想蔡锷英年早逝,梁启超悲痛欲绝。后来李根源从事学术研究,对金石学研究颇深。他的得力助手是方国瑜(方国瑜的故事就更多了,我大学毕业后读的第一本书就是他的传记),他俩测定中缅边界,为周恩来谈判做出巨大贡献。周恩来和朱德也非常关心李根源。李根源藏书丰富,儿子后来成为图书馆学专家。

         

李根源也曾主政陕西,兴办教育和图书馆。实际上,十多年前,庚子年间,慈禧与光绪西逃到西安时,就曾颁发诏书,开始新式教育。陕西近水楼台先得月,成立陕西大学堂。当时陕西巡抚升允上奏光绪,得以建立,升允的好朋友是罗振玉,陕西大学堂也就是后来的西北大学。随后,新任巡抚曹鸿勋又扩建了学校,并且申请让第一批学生毕业。曹鸿勋还在陕西打出了第一口陆上油井,这里的油井早在沈括的《梦溪笔谈》中就有记录。曹鸿勋曾是状元,与他同年中举的有个人曾在河南当县令。这人的儿子是目录学家余嘉锡,1947年,余嘉锡因为《四库提要辨证》一书与陈寅恪等人当选中研院第一届院士。

         

哦对,这届院士中,还有傅斯年,他是清朝第一位状元傅以渐的后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