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建筑、考古与哈佛大学(丹布朗和张光直有什么关系?)

龙天一 奥玛阿印 2023-06-25


本号说明及目录


考古学家和他们的朋友:学术、友谊与八卦 | 目录



建筑、考古与哈佛大学



1914年5月下旬,美国建筑师亨利·墨菲来到北京,开始他事业新生涯。有天,他前往紫禁城参观,几个小时内,他被这里庄严的建筑迷住,表示“这是世界上最好的建筑群,其他任何国家、任何城市都不可能找到如此宏伟壮丽的建筑。”此后的21年里,他在中国留下一批被称为“中国传统复兴式”的建筑,其巅峰之作,便是燕京大学的校园(可见《从周口店到未名湖》一文)。

         

不过,墨菲在中国的第一项作品,却没能按自己提出的复古风格方案设计。参加紫禁城的四天后,他在耶鲁大学的老同学、清华大学校长周诒春邀请他为学校绘制草图。由于清华大学是留美学校,为了让学生出国后迅速适应美国校园生活,故而学校决定采取西方风格的建筑体系。墨菲首次将具有明确功能分区的大学校园规划方法引入中国,其总体规划和主体建筑都沿用了美国大学校园的模式。

         

在墨菲开始改造清华大学这一年冬天,周诒春邀请梁启超到学校演讲。次年,梁启超的两个儿子梁思成、梁思永都考入清华大学留美班,开始学习。八年后,梁氏兄弟毕业,先后前往美国学习:梁思成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建筑学,获得硕士学位后,进入哈佛大学学习建筑史;梁思永则一直在哈佛大学攻读考古学和人类学。兄弟二人日后成为著名的建筑学家和考古学家,为人熟知,此不详述。

         

梁启超的老家新会,还有一位知名人物张其光,他俩被称为“文有梁启超,武有张其光”。张其光是晚清名将,曾任浙江提督,在台湾抵御日寇侵犯。去世后,侄子张荫棠请好友梁启超为他书写《神道碑铭》。张荫棠的女婿是卢宝贤,卢宝贤的女婿是贝聿铭。

         

与梁思成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短暂在哈佛大学就读相反,贝聿铭短暂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就读(贝聿铭和冯汉骥在学校里待的时间有重叠)、哈佛大学毕业,不过,他们最后都成为有名的建筑大师。1946年11月,梁思成应邀赴美,成为耶鲁大学客座教授(墨菲就在耶鲁大学毕业的),并当选纽约联合国总部大厦设计咨询委员会代表,在此期间,他与贝聿铭相识。几年后,北平都市规划委员会成立,梁思成任副主任,为了新首都的规划和建设,他还专门写信询问过贝聿铭。

         

后来,中方邀请已经成为建筑大师的贝聿铭,以他擅长的现代主义风格,建造具象征意义的摩天楼,这是第一个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外国作品。贝聿铭秉持了梁思成的老城保护理念,拒绝了这个提案,设计了融中国古典建筑艺术、园林艺术、环境艺术为一体的香山饭店。1980年5月27日,贝聿铭在纽约欢迎清华大学代表团,建筑系学生希望他讲讲玻璃幕墙,介绍最新的摩天大楼的设计形式等,贝聿铭告诉他们“不要忘了中国的过去”。贝聿铭估计不知道,同一天,清华大学校友夏鼐,到达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张光直和大都会博物馆亚洲艺术部主任方闻接机。

         

早些时候,方闻在大都会博物馆里设计“明轩”,也即一座中国式庭院,专门咨询过贝聿铭。与夏鼐同到美国的,还有上海博物馆的马承源,他们第二天,便到明轩参观。他们这次前来,是为了参加“中国青铜时代学术讨论会”。当时,中美恢复外交关系后的第一个展览“伟大的青铜时代: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展览”正在美国巡展。5月30日,夏鼐等人前往波士顿美术馆参观,他专门提到“此馆新楼正在建筑中,为华侨贝聿铭工程师所设计,闻明年落成后,将第一次作为陈列室,展出中国青铜器展览会。”

         

上海博物馆的马承源为这个展览做出很多功劳,他曾陪同尼克松总统一同参观这个展览。在这段时间,马承源游览了美国很多博物馆,受到刺激,表示一定要将上海博物馆建成世界一流博物馆。等他成为馆长后,便逐渐实施这计划,一直到1996年,上海博物馆新馆终于建成。第二年,法国总统希拉克访华,参加上海博物馆,与马承源一见如故。希拉克素来喜爱中国古代文化,马承源将自己主编的《中国青铜器全集》送给他,希拉克指着一张爵的照片问道“这是不是二里头文化三期的青铜器?”这足以可见总统对青铜器了解的专业程度。

         

其实,当年,贝聿铭在哈佛大学的毕业设计,便是在上海设计博物馆。三十年代,中国政府曾有个大上海计划,试图将上海从一个从国际殖民者主导和低发展水平的古老城市中蜕变,创造和探索一条中国建造大都会的道路,用于彰显上海形象,设计人员便是墨菲。他把西方建筑技术和中国传统建筑结合,做的是中式复兴主义风格。不过,贝聿铭采用了极为现代的形式与传统中国园林相结合,以此冲击建筑群的中式复兴风格,用来取代规划建于新市区中心的不合适建筑物。贝聿铭的梦想没有完成,半个世纪后,马承源帮他完成了。有意思的是,贝聿铭和博物馆最直接的联系,便是和马承源的好友希拉克。

         

八十年代,贝聿铭负责卢浮宫的改造项目。面对法国的悠久文化传统、行政体系和社会舆论,贝聿铭的工作并不容易,他试图建造一座玻璃金字塔,受到了广泛质疑。后来,在时任巴黎市长希拉克的赞许下(见《暴雨、巴黎与金字塔》),金字塔才终于得以建成。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成为贝聿铭一生最知名的代表作。后来,金字塔被小说家丹布朗用在了《达芬奇密码》中,并且是结尾最重要的部分。随着这部小说的畅销,这一建筑更为人所知。丹布朗另一部小说《失落的秘符》里有一个角色,也是建筑师的形象。

         

丹布朗的小说创作,受到了神话学家坎贝尔的影响,几部系列小说的主人公是哈佛大学兰登教授。在现实中,哈佛大学也有一位教授,深深受到了坎贝尔的影响:张光直的萨满学说便是从他所写The Way of the Animal Powers一书中受到启发而提出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