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哨遍·为米折腰》
⇑点上方名片,然后点关注⇑
哨遍·为米折腰
苏轼
陶渊明赋《归去来》,有其词而无其声。余治东坡,筑雪堂于上。人俱笑其陋,独鄱阳董毅夫过而悦之,有卜邻之意。乃取《归去来》词,稍加檃括,使就声律,以遗毅夫。使家童歌之,时相从于东坡,释耒而和之,扣牛角而为之节,不亦乐乎?
注 释
1.治东坡:指在东坡垦荒耕种。2.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东。3.董毅夫:人名。4.卜邻:选择邻居,即做邻居的意思。5.檃括:就某文体原有内容、词句改写为另一体裁之创作手法。6.释耒:放下农具。7.节:节拍,打节拍。8.口体交相累:因口欲而拖累身体,因身体不受委屈而影响口欲。交相,互相。9.晞:干。10.征夫:指行人。11.“门前”句:言儿童在门前笑语喧哗。12.嗟:慨叹。13.容膝:仅容下双膝,言居室狭小。14.扉:门。15.策杖:拄杖。16.浪语:乱语。17.麓:山脚。18.窈窕:美好貌。一说幽深貌。19.幽人:隐居的人。这里系作者自指。20.皇皇:同“惶惶”。心不安貌。21.觞:酒杯。22.遇坎还止:意谓随意而安,顺其自然。坎,坑、穴。译 文
陶渊明写《归去来兮辞》,文章有词句而没有配声律。我在东坡置地之后,在坡上面建筑了雪堂。人们都笑话雪堂简陋,只有鄱阳人董毅夫过访觉得很喜欢,并有为邻的打算。于是拿来取《归去来兮辞》,稍微加以檃括,使它符合声律,用以赠送给董毅夫。让家中僮仆歌唱,当时僮仆跟随我在东坡上,我放下农具与他唱和,敲击牛角为他打节拍,不是很快乐吗?
赏析
此词檃括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成。檃括,就是就原有的文章加以剪裁改写。此词仅微改《归去来兮辞》语句,不改其意,使之符合声律。
此词主旨即是“归去来”。苏轼之爱陶渊明,在于欣赏他的弃官归隐。苏轼在仕途中挫伤累累,太需要解脱,“归去来”便是他抚慰心灵的最佳方法,逃避现实的最佳途径。全词从未归以前之误、去彼来此之急写起,一直写到归来游赏之趣,田园之乐,及家人相聚之欢,最后以随缘自适作结,写得周到而浑成。尽管词意全系出自《归去来兮辞》,但抒写的是自己的怀抱,与胸中无此境界,徒以檃括为趣不同。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文字,可说非常精练,没有一句废话。在这种情况下要加以檃括,有著相当高的难度,非一般人能为之。苏轼檃括此作的高妙处,在他融合了《归去来兮辞》的“序”与“正文”的精旨。譬如,《哨遍》的首句“为米折腰”,概括了陶渊明史传的可靠记载;次句“因酒弃家”,凝缩了“序”文的“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等语;第三句“口体相交累”,从“序”一下过渡至“正文”,除了味道不变,甚至还有导入主境的妙效。所以说,苏轼改写《归去来兮辞》,实际是一种艺术创造。
点下面节目链接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