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与科研】沈阳师范大学杨晓博副教授课题组:共价有机框架材料催化可见光促进2-异氰基联苯的自由基加成及环化
导语
图 1 共价有机框架材料催化可见光促进2-异氰基联苯的自由基加成及环化
杨晓博副教授简介
杨晓博,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7年7月本科毕业于北京化工大学,2013年7月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2016年至2017年赴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作访问学者(合作导师:李朝军教授)。2013年9月至今,在沈阳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系工作。2014年入选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8年入选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支持计划,沈阳市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2018年被评为第十三届沈阳市优秀科技工作者。研究方向为光促进的有机反应及过渡金属催化C-H键活化反应,在化学领域权威学术期刊如J. Am. Chem. Soc., Chem, Green Chem., Org. Lett., Chem. Eur. J., Adv. Synth. Catal.等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二十余篇。申请国内专利1项,授权1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等8项项目资助。
杨晓博副教授课题组简介
杨晓博副教授课题组现有副教授1名,讲师1名,硕士研究生4名,本科生若干名。课题组所在的实验室依托辽宁省高校重大科技平台“能源与环境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经完全具备了共价有机框架材料合成及表征以及开展光促进有机转化、过渡金属催化的仪器设备和条件。
目前课题组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光促进的有机反应(Chem. Eur. J. 2016, 22, 5252; J. Am. Chem. Soc. 2017, 139, 8621; Adv. Syn. Catal. 2018, 360, 267;Green Chem. 2019, DOI: 10.1039/C9GC00022D.)和过渡金属催化C-H键活化反应(Org. Lett. 2018, 20, 6573; Org. Chem. Front. 2017, 4, 250; RSC Adv. 2017, 7, 20548; RSC Adv. 2016, 6, 57371)。
前沿科研成果
共价有机框架材料催化可见光促进2-异氰基联苯的自由基加成及环化
共价有机框架材料(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 COFs)作为一种新型具有周期性的多孔结晶材料,拥有高稳定性、比表面积大等特点,因此在吸附、催化、光电材料、能源等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在二维共价有机框架材料(2D-COFs)中,周期性的π共轭体系可以促进堆叠方向的载流子传输,使2D-COFs具有实现光致有机转化的潜力,但2D-COFs目前适用的光促有机反应范围仅限于可见光驱动的CDC反应和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
菲啶衍生物,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药物和材料中,因而其合成方法也备受关注。过去的几十年中,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合成此类化合物的方法。其中,基于可见光诱导的2-异氰基联苯的自由基加成环化策略,由于其高效、绿色、合理利用光能等特点,成为了最具吸引力的合成该类化合物的策略(Scheme 1a)。然而,此前的这类方法中,所使用的光敏剂为均相光敏剂,虽然效率较高,但不易分离和循环利用,且金属配合物价格昂贵,使其在实际应用中大大受限。为解决上述问题并拓宽2D-COFs在光致有机转化中的应用范围,杨晓博副教授课题组以亚胺为连接基团的二维共价有机框架材料(2D-COF-1)为可回收、重复利用的非均相光敏剂,实现了非均相的可见光促进2-异氰基联苯的自由基加成环化,并合成了多种不同类型的6-取代菲啶衍生物(Scheme 1b)。
(来源:Green Chem.)
(来源:Green Chem.)
接着,为验证共价有机框架材料2D-COF-1在可见光促进2-异氰基联苯的自由基加成及环化反应中的光敏活性及适用性,作者首先以苯肼为苯基自由基前体,2-异氰基联苯为自由基受体,以2D-COF-1为光敏剂,在合适的反应条件下,蓝色LED灯照射下进行尝试。实验结果表明:其可以很好地实现2-异氰基联苯的自由基加成及环化反应,获得6-苯基取代的菲啶3aa,收率为77%。随后,作者进一步对该反应的底物适用性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无论取代基在何种位置,为何种类型,所选的2-异氰基联苯均能得到良好的转化;此外,以叔丁基肼2c为烷基自由基前体,也能以极高的收率得到6-叔丁基取代的菲啶,且与先前报道的使用均相光敏剂的反应相比,收率基本相当(Table 1)。
(来源:Green Chem.)
随后,为扩大非均相光敏剂2D-COF-1对该类型反应的适用范围,作者又选用三氟甲烷亚磺酸钠、二苯基氧磷、二苯基二硫醚为自由基前体,尝试在可见光照射下与光敏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相应的自由基,对2-异氰基联苯进行自由基加成及环化(Table 2, Scheme 2)。通过一系列的尝试发现,非均相光敏剂2D-COF-1都可以很好地催化该反应的发生,合成相应的6-取代的菲啶衍生物,且该反应底物适用性好,受电子效应及空间效应影响不大。非均相光敏剂并没有显著影响该反应的效率,甚至一些目标产物的收率相较之前报道更高。除此之外,该反应所用溶剂-乙酸乙酯,相较已有报道所用溶剂毒性更低、更为绿色,易操作,展示了该方法在实际操作中的实用性及可操作性。
(来源:Green Chem.)
(来源:Green Chem.)
最后,为展示本实验中非均相光敏剂2D-COF-1在回收重复利用方面的优势,作者针对Scheme 3a中的反应进行了循环实验。结果表明:光敏剂2D-COF-1回收重复使用6次,目标产物的收率几乎没有变化,都在90%以上。此外,作者使用自制的流动反应装置对2-异氰基-4'-甲氧基-1,1'-联苯(1a)和二苯基二硫醚6的反应进行了放大(Scheme 3b),实验结果表明:克级规模的制备同样可以获得良好的收率,且催化剂易回收,进一步展示了该方法的实用性及可操作性。
(来源:Green Chem.)
综上,杨晓博副教授课题组报道了一种以二维共价有机框架材料(2D-COF-1)作为非均相光敏剂,通过可见光促进自由基加成及环化反应实现多种类型6-取代菲啶衍生物的合成新方法。该方法反应条件温和、简便高效,具有良好的官能团容忍性,反应中使用的非均相光敏剂,易于分离和回收。此外,通过循环实验和流动化学实验进一步展示了该方法的高实用性及可操作性。该成果近期发表于Green Chem.(DOI: 10.1039/C9GC00022D),文章的第一作者是沈阳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硕士生刘书扬,沈阳师范大学杨晓博副教授、河南大学徐浩副教授和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于吉攀助理研究员为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相关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基本科研项目、沈阳市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的资助。
关于人物与科研
在科技元素在经济生活中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中国迎来了“科学技术爆发的节点”。科技进步的背后是无数科学家的耕耘。在化学领域,在追求创新驱动的大背景下,国际合作加强,学成归国人员在研发领域的影响日益突出,国内涌现出众多非常优秀的课题组。为此,CBG资讯采取1+X报道机制,CBG资讯、ChemBeanGo APP、ChemBeanGo官方微博、CBG微信订阅号等平台合力推出“人物与科研”栏目,走近国内颇具代表性的课题组,关注他们的研究,倾听他们的故事,记录他们的风采,发掘他们的科研精神。欢迎联系:editor@chembeango.com
●南京工业大学冯超课题组:可见光促进炔酰胺与磺酸的氧磺酰化反应
●中科院福建物构所李纲课题组:Rh(I)催化CO2参与的化学选择性芳环C–H羧基化反应
●南开大学黄有教授课题组:有机膦催化对氨基苯醌与MBH碳酸酯的[3+3]环化反应:高效构筑氢化喹啉衍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