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新闻】叶绿素合成关键酶晶体结构首次揭示
叶绿素合成关键酶晶体结构首次揭示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博士程奇带领的课题组首次揭示了叶绿素生物合成关键酶——光依赖型原叶绿素酸酯氧化还原酶三维晶体结构,对认识蛋白质结构如何控制重要光驱动酶的催化作用产生重大突破。该成果日前发表在科学杂志《自然》上。“研究提供了该酶蛋白质结构和激发态化学之间关键的缺失环节,对光催化的化学和生物催化剂以及相关蛋白小分子抑制剂的工程化设计具有重要意义。”该成果共同通讯作者程奇表示,这项工作也为提供定量的光能到化学能转化反应的详细计算分析铺平了道路,对该催化作用的描述将更加完整,这也是目前酶学的一大挑战。
中科院院士饶子和解析非洲猪瘟病毒结构:像俄罗斯套娃
围绕非洲猪瘟的诸多基础问题急需解决,饶子和团队以及其他研究机构一起协作,在收集大量数据的基础上,通过3D建模获得了非洲猪瘟病毒结构。“该病毒一共五层,看起来像‘俄罗斯套娃’。”当日在论坛现场,饶子和手持3D模型,向与会者进行讲解。非洲猪瘟病毒独有的5层结构分别外膜、衣壳、内膜、壳核、内层;病毒颗粒包含3万余个蛋白亚基。饶子和表示,这是在原子结构上第一次看到非洲猪瘟病毒的结构,“可以帮助我们进行疫苗设计”。
铜基超导体导电性与薄厚无关
复旦大学物理学系张远波课题组首次获得了二维极限下的单层铜基超导体的导电数据,证明其具有与块体铜基超导体相同的超导特性。10月31日,该项研究在线发表于《自然》杂志。结合输运和扫描隧道显微学及谱学数据,该团队发现,二维极限下的单层Bi-2212相图中的超导态、赝能隙态、电荷密度波态、以及模特绝缘态也都与块体行为保持一致。这一结论为高温超导的二维理论模型和既有高温超导块体材料表面研究的有效性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实验基础,并拓展了有关二维材料研究的视野。
新基因疗法成功挽救淋巴瘤患者
德国弗莱堡大学医院首次用一种新颖的基因疗法治疗弥漫性大细胞淋巴瘤,取得了巨大成功。通过所谓的CAR-T细胞疗法,将患者的免疫细胞(即淋巴细胞)在实验室中经过基因改造,从而可以识别并抵抗癌细胞。治疗后的初步检查表明效果很好。到目前为止,在德国CAR-T细胞疗法仅被批准用于几种形式的白血病和淋巴瘤,并且通常只能用于对标准疗法没起作用的患者。弗莱堡大学医院基因治疗研究所所长托尼·凯特曼领导的团队正在探索通过欧盟的一个重大项目,来更安全地实施CAR-T细胞疗法。
掠夺中国学者成果的德国科学家涉嫌学术不端行为
海德堡大学委员会日前宣布,调查发现该校医院妇科门诊主任Christof Sohn存在“严重且大规模的学术不端行为”。此外,该研究还有剽窃前同事、中国学者杨蓉西科研成果的嫌疑。该医院几周以来深陷此次丑闻,目前已经进入刑事诉讼环节。该医院原计划于10月22日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开某一外部调查结果——与海德堡大学学术诚信委员会的报告同日发表。但在当日,当地法院批准了Sohn的请求,下令取消新闻发布会,以保障Sohn的权利和维持无罪推定。据传Sohn已经被停职停课3个月且面临学校的纪律调查。在法院命令发布后,大学方面也将委员会报告从网页上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