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物与科研】北大裴坚课题组:掺杂剂阳离子在n型导电高分子中的关键角色

CBG资讯 CBG资讯 2022-06-22

BeanMaskTM口罩现货发售,点击文章底部“阅读原文”购买



导语


分子掺杂对有机电子学器件(以有机半导体为活性层的电子器件)的性能提升至关重要。在有机热电器件中,分子掺杂可以精准调控体系中的载流子浓度,进而可以调控掺杂体系的电导率、Seebeck系数和热导率等关键参数,对热电性能的优化起到了关键作用。然而,共轭高分子的掺杂效率远低于理论极限,限制了导电高分子性能的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对于更具挑战性的n型导电高分子。近年来,研究人员的关注点多集中于共轭高分子骨架结构的设计和掺杂方法的改进,对于导电高分子体系中的另一个关键部分——分子掺杂剂及其对离子所发挥的作用缺乏深入的理解。近日,北京大学裴坚教授课题组阐释了掺杂剂阳离子在n型导电高分子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J. Am. Chem. Soc., 2020, DOI: 10.1021/jacs.0c05699)。



裴坚教授简介



裴坚,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有机共轭高分子材料的合成、表征及器件化研究。已在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 Nat. Commun.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200余篇论文。课题组近期重点关注新型共轭高分子的设计与合成;共轭高分子的多尺度聚集;高性能高分子光电器件的开发。

 

课题组主页

http://www.chem.pku.edu.cn/pei/index.htm

(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后直达课题组页面):





前沿科研成果


掺杂剂阳离子在n型导电高分子中的关键角色


共轭高分子的掺杂效率由两个过程控制:1、以n掺杂为例,掺杂剂向共轭高分子给出一个电子或氢负离子,然后通过库仑作用与带电高分子形成阴阳离子对,该过程称为离子化;2、自由载流子从阴阳离子对中被释放的过程称为载流子化。目前,大多数n型掺杂剂表现出“高离子化效率,低载流子化效率”的特点,这说明大量潜在的自由载流子被库仑作用和局部的能量无序所束缚。同时,过剩的掺杂剂阳离子会严重破坏共轭高分子的有序微观结构和宽化体系的态密度分布,进一步降低迁移率和热电性能。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裴坚课题组系统探究了课题组发展的三氨基甲烷类n型掺杂剂TAM和经典的n型掺杂剂N-DMBI-H图1对共轭高分子的掺杂过程,发现TAM掺杂体系表现出极高的载流子化能力。这一特性归功于TAM阳离子较弱的芳香性和较小的体积,这些特点减弱了TAM阳离子与带电高分子间的静电相互作用,保证了共轭高分子的微观有序度,使得掺杂体系的电导率和Seebeck系数同时得到提升。他们使用TAM掺杂新开发的高分子UFBDPPV表现出22±2.5 S cm-1的电导率,热电功率因子最高超过80 μW m-1 K-2。该结论在其他共轭高分子体系中也展示出一定的普适性。



图1. a) 掺杂剂的结构和性质;不同掺杂浓度下的b) 电导率和c) 热电性能。

(来源:J. Am. Chem. Soc.

 

为了深入理解掺杂剂阳离子对共轭高分子的微观结构和分子构象的影响,他们进一步将掺杂后导电高分子的GIWAXS和Raman光谱与中性高分子进行了对比(图2)。这些结果显示:随着掺杂剂比例的升高,TAM掺杂体系的层间堆积距离变化很小,证明了TAM及其阳离子与共轭高分子极高的混溶性;同时,TAM阳离子对共轭高分子的构象分布影响较小,而N-DMBI阳离子则引起明显的构象分布宽化。上述结果说明,TAM掺杂剂及其阳离子对共轭高分子的链间和链内电荷传输几乎没有扰动。



图2. 不同掺杂剂对共轭高分子的微观结构和分子构象的影响。

(来源:J. Am. Chem. Soc.

 

通过跃迁活化能与掺杂浓度的关系可以得出,TAM掺杂体系的库仑相互作用明显弱于N-DMBI-H掺杂体系,这使得TAM尽管具有较低的离子化效率,但是表现出较高的载流子化效率,最终可以实现比N-DMBI-H掺杂体系更高的电导率和热电性能(图3)。



图3. a) 跃迁活化能随掺杂浓度的变化关系; b) TAM和N-DMBI-H掺杂后的共轭高分子薄膜示意图。

(来源:J. Am. Chem. Soc.

 

此工作阐释了掺杂剂阳离子在n型导电高分子中扮演的关键角色,证明了高性能的掺杂体系可以不需要强动力学掺杂能力的掺杂剂,但掺杂剂对离子需要尽可能不影响掺杂高分子的载流子化。这一思路为新型掺杂剂的设计以及掺杂剂/共轭高分子二元体系的设计提供新的指导思路,可以广泛用于p型和n型掺杂态有机半导体材料的性能提升。

 

以上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 J. Am. Chem. Soc.( J. Am. Chem. Soc., 2020, DOI: 10.1021/jacs.0c05699),论文的第一作者是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卢阳,通讯作者为北京大学裴坚教授以及合作者山东师范大学唐波教授。该工作得到了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北京分子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等项目的资助。


原文(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后直达原文页面):


关于人物与科研

在科技元素在经济生活中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中国迎来了“科学技术爆发的节点”。科技进步的背后是无数科学家的耕耘。在化学领域,在追求创新驱动的大背景下,国际合作加强,学成归国人员在研发领域的影响日益突出,国内涌现出众多非常优秀的课题组。为此,CBG资讯采取1+X报道机制,CBG资讯、ChemBeanGo APP、ChemBeanGo官方微博、CBG微信订阅号等平台合力推出“人物与科研”栏目,走近国内颇具代表性的课题组,关注他们的研究,倾听他们的故事,记录他们的风采,发掘他们的科研精神。欢迎联系:editor@chembeango.com


安全复工 安心生活
BeanMaskTM口罩现货发售,点击文章底部“阅读原文”购买


中山大学潘梅教授课题组:二噻吩乙烯基光致变色笼的配位–共价转化,光异构化动力学和逻辑门应用
暨南大学江正瑾教授团队:单交联聚合技术助力磷脂膜仿生色谱材料加速转化并开拓其生物分析潜力
唐本忠院士团队北京化工大学顾星桂教授课题组:新型双自由基特征的稳定有机小分子光热材料开发及其海水淡化应用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宋延林课题组:曲面印刷微纳结构光子器件
天津大学孙洁教授团队:基于安全、高相容性电解液体系构筑高效磷负极及预锂化磷/硫化热解聚丙烯腈全电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