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校长 | 李希贵:一个学校推行一种教学模式,会严重违背教学规律
1
POINT
校长观点
李希贵:各学科推广一种教学模式,就会严重违背教学规律
北京十一学校联盟总校校长李希贵曾在《改变世界,以教育的方式》一书中提到:教学观很简单,就是两句话。
第一句话,不同学科的学习规律是不一样的。物理、化学作为实验学科,与数学学科的差异很大。语文这种以阅读为主的学科,和生物学科的差异也是极大的。每个学科间的差异都很大,只是我们把它们排在一块儿,于是就认为课程都差不多。
当我们用一样的方式,在一样的教室里教学的时候,这必然违背规律。在一个没有器械的教室里教物理,在一个没有图书的场合里教语文,已经违背了学生的学习规律。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学习规律,这一点就决定了我们不可能用一样的方式来改革不同的学科。
第二句话,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认知规律。看上去学生都在学习,但有的学生喜欢循序渐进;有的学生喜欢站在一个制高点上往下看,喜欢做有挑战性的问题;有的学生喜欢一个学科一个学科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学习;有的学生喜欢今天集中力量学这个学科,明天集中力量学那个学科。
我们有一个学生,这两个月集中学习某个学科,其他学科的作业就一笔不动,一律不交,到期末考试时,他各科成绩都很好,最终还上了北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都不一样,之所以在你的教室里,看上去大家都一样,是因为他们被逼无奈。他们本来是千差万别的,完全可以用丰富多彩的方式学习。
有了这两句话,我们还敢去按照一个教学模式要求所有学科的教学吗?更不用说去要求所有学生了。
任何一所学校,你只要在学校里推广一种教学模式,我敢说无一例外地就会严重违背教学规律,这是一个不能商量的事情。但是,我们确定某一种改革的方向,引领各个学科朝着某一个方向,按照自己学科的特点去改革,重视哪些元素,提供哪些工具方法,这都是没有问题的。如果规定一堂课讲多少分钟,必须用什么学案,那就肯定违背规律了。
2
POINT
专家观点
让教师成为专业领导者应将学校“软硬权力”相融合
“让教师成为专业领导者”已成为一种时代需要,让教师在学校变革中拥有学术和专业的“软权力”应是校长领导新的价值取向。那么,如何塑造“教师专业领导者”?北师大教育学部部长、长江学者朱旭东认为,让教师成为专业领导者应将学校“硬权力”与“软权力”相融合。
例如:北京史家胡同小学(教育集团)进行教师领导型治理变革、北京市西城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教育集团)成立青年教师学术委员会。它们实质上是一种教师领导组织,由学校青年教师组成,不让学校中层以上干部参与。校长试图通过这个委员会来实现青年教师的学术能力形成从而发挥影响力。
在学校管理中类似这样的学校治理经验有很多。如还有的学校成立教师阅读沙龙,它是学校日常管理的一项常规工作,但它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同时要基于阅读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内容,这是教师领导“软权力”的核心,是教师学术话语权的体现,是教师通过阅读结合实践形成学术思想进而发挥影响力的体现。
如何判断青年教师学术委员会、教师阅读沙龙等教师领导组织是否有效?从治理角度来说,还需要科学化作为依据,如要长期收集阅读促进教师发展的数据和证据,来表明教师通过阅读沙龙在教师领导力水平上得到了提升。而数据和证据的运用是学校现代治理体系的关键,它们也是倡导学校循证教育决策和实践的基础。
3
POINT
德育创新
直接、间接、隐形:德育课程实施的三大途径
德育课程的建设与实施是学校课程中的重要一环,四川省成都市太平小学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形成了以《中小学生守则》为内容,以“每月一事”为形式的主题德育课程,并确立了课程实施的三个教学途径:
一是直接德育。每周一升旗仪式后,面向全校师生讲授主题德育知识;每周一节主题班队课,围绕不同的主题开展活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二是间接德育。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主题教育的内容;通过组织综合实践、研学旅行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体验过程中接受教育,比如环保主题课程实施中,以校外基地为中心开展研学旅行,使学生实地理解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通过校内“科技呵护绿色童心”科技节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强化环保行为习惯。
三是隐形德育。晨诵午唱,学生通过晨诵格言警句,午唱主题歌曲得到熏陶;组织集体观影活动,让学生接受正能量的熏陶;通过校园文化主题布置,让学生获得美德暗示;主题阅读,通过分年段组织学生共读图书报刊以获得更为丰富的美德体验;主题活动,让学生参与美德行动完成美德任务。比如环保主题课程实施中垃圾分类游戏程序编写发布、环保书签大放送、废旧报纸集卖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环保德性与德行。
4
POINT
教师感悟
仪式感是课堂被忽视的核心要义
课堂的核心要义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文化的传承和文明的传播,课堂肩负着发展文明和发扬文化的使命。因此,课堂是神圣的,教师理应对课堂怀有庄重和虔敬之心。这份庄重和虔敬之心便是仪式感的体现。
说课堂需要仪式感,并不是说课堂必须是严肃紧张的,而是强调教师不能丢了庄重之心和严谨的态度。
杭州市天杭实验学校郑英表示,自己曾被《给教师的建议》中的一个案例深深震撼:一位有30多年教龄的老教师上了精彩的一课,观摩教师都听得入了迷。课后,当被问及如何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来说,每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但是,直接针对这个课题的准备,也可以说是教研室里的准备,则仅花了约 15 分钟。”为一节课准备一辈子,这便是无比虔诚的仪式感,背后透露的是无上神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国学大师吴宓教授,每逢上课的日子,都会穿一袭灰布长袍,一手拎布包袱,一手拄手杖,戴一顶土棉纱帽,有种古板的庄重。他的布包袱里,总是装着几本厚书,里面或夹着或贴着许多纸条,纸条上工工整整地写满了字。
每次上课,他必提早十分钟来到教室,像时钟一样准,然后擦好黑板,写下这堂课要用的参考书,一写就是一黑板,包括书名、作者、出版社和出版年代。
这也正诠释了“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笃行教育
关注教师成长
启迪教育智慧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文系“笃行教育大讲坛”公众号转载的文章,文章、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仅作分享、交流之用,文中观点不代表笃行教育的观点。文章、图片的版权属于原作者或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