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丨别样的声音串起“一带一路”多元风景
当我们和电影节相遇的时候,我们在寻找什么?重访经典和追看新片当然畅快,然而一个电影节能给予观众的最兴奋的体验,在于“发现电影”的乐趣。在这个意义上,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一带一路”展映单元,分量不亚于“4K修复”或“致敬大师”等传统黄金单元。
“一带一路”单元的九部影片,来自不丹、马来西亚、菲律宾、阿富汗、伊朗、克罗地亚、塞尔维亚、罗马尼亚和马其顿,都不是在电影市场或国际影展中活跃的“电影产出大国”,这让九部展映电影有了“别样的意义”———它们不仅让这里的观众通过电影的视角看到异域风物和人文底蕴,也抛开了好莱坞的商业游戏规则和欧洲影展视角下的审美度量衡,发出别样的声音,在影像中探索新的表达。
▲电影《嘿玛 嘿玛》剧照(来源:互联网)
不丹,这个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一隅的国家,不仅仅是在旅游杂志上被推崇的桃源乡,在那片葱郁的山林里,也有淳朴的电影制造业,有活跃的电影人,拍出“小而美”的作品。电影《嘿玛 嘿玛》把观众带入喜马拉雅山脚下的密林深处,那里会每隔12年举行一种秘密仪式,被选中的人们戴上面具,抛下世俗身份,走进山林,度过为期两周与世隔绝的生活。人迹罕至的密林成了真实和虚幻的边界,欺骗、诱惑、嫉妒……各种尘世的欲望在这个“失落的世界”里暗涌。导演谢飞非常欣赏这部电影,赞它“洗眼、洗心”,他认为导演的功力在于把佛教的人生哲思丰富地化入声画中,利用当地的民族音乐、舞蹈和仪式,不留痕迹地糅合了佛教精神与现代社会、虚拟世界和真实人性。
▲背着书包的阿富汗女童(来源:互联网)
▲电影《依依惜别》剧照(来源:互联网)
阿富汗因连年战乱频繁出现在国际新闻中,我们的认知似乎不该止步于那些冰冷的统计数据和地理名词,在那个处在大陆腹地的国度里,有太多在逆境中倔强活着的人们,更有带着清醒意识在创作的艺术家。电影《依依惜别》以一对少年恋人的离合为主线,展开阿富汗平民颠沛流离的生态画卷,在不能实现的爱情背后,更痛苦的是部族冲突、家园被毁、流亡他乡。
▲电影《拯救萨莉》剧照(来源:互联网)
菲律宾导演拉夫·达兹的《离开的女人》获得威尼斯影展金狮奖后,我们开始留意到,东南亚岛屿国家在电影的版图上,被忽略得太久。在这次展映的影片中,拉夫·达兹以演员的身份参与了马来西亚电影《墓地情歌》。影片的故事乍看寻常,关于一个上了年纪的狂热摇滚乐迷“派佩”,常年模仿他的偶像———菲律宾乐坛的传奇摇滚歌手派佩·乔伊·史密斯。电影的趣味在于,派佩·乔伊·史密斯亲自出演,一人分饰两个“派佩”,既扮演了他自己,也扮演了模仿自己的疯狂粉丝。于是,这部电影在悲喜的复调中展开,既有一个偶像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调侃,又哀伤于随时光流逝,摇滚乐的好时光不再。至于菲律宾电影《拯救萨莉》,用真人和漫画结合的方式,活泼地讲了一段带着奇幻色彩的罗曼史,无论叙事方式或动画风格,整部电影洋溢着不拘一格的野生活力,让人感受到菲律宾电影野蛮生长的力量。至少,它用鲜亮跳脱的画面证明,拉夫·达兹在欧洲舞台上受到认可的缓慢凝滞的长镜头,固然是菲律宾电影的一个侧面,但还有更多样的表达等待被发现、被认可。
▲电影《模拟》剧照
有很多像拉夫·达兹这样的作者导演,在欧洲影展的舞台上被认可。而我们有必要意识到,这些星光熠熠的名字并不足以代言他们身后的“民族电影”,“一带一路”单元的策展思路,就是让更多的人们看到,“民族电影”这个概念背后庞杂丰富的创作。多年以来,阿巴斯的电影不仅重写了虚构和现实的边界,也定义了外国观众对伊朗电影的想象。如今斯人已逝,而伊朗电影的步履从未停歇,《模拟》这部充满实验色彩的新片让我们看到,新锐一代的伊朗电影人会脑洞大开地结合电脑特技和室内剧,在“模拟”中刺探真实。
九部展映片亦庄亦谐,有抒情有调侃,有沉重的正剧,也有讽喻的喜剧,它们创造的不止是电影文化的多元色彩,也在观众“共情”的情绪中,缩减了地理的距离。
来源/文汇报
监制/李雨思 编辑/张广琳
投稿邮箱:news@yidaiyilu.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