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察丨详解中欧班列:从“经济运输”到“运输经济”,还有多远?

本文共1678字,预计阅读时间:4分钟。

划重点

❶  中欧班列正从原本的零散开行,逐渐向稳态开行转变。未来如何进一步进行结构调整和优化,转向市场化运行,急需深入探讨。

❷  中欧班列要想进一步发展,就要培养大型企业使用中欧班列的习惯,向更多的企业、尤其是世界500强企业总部决策者,推荐中欧班列。

“一带一路”这五年,中西部城市渴望触摸世界、登上全球舞台的渴望从未有这般强烈。如今,当“陆权渐盛”之时,内陆城市找到了一条开放的有效、快捷的“生命线”,那就是中欧班列。

9月15日上午,2018年成都第1000列国际班列满载出口欧洲的液晶显示屏、电视机主板、电极、汽车零件、服装等商品开往波兰罗兹。(来源:中国新闻网)

约一周之前,成都今年的第1000列国际班列从成都国际铁路港驶出。年度1000列的“小目标”较去年相比,提前3个月实现。而当时间回溯到上个月,第10000列中欧班列顺利开出,“万列大关”就这样在短短几年内被轻松突破。

如今,中欧班列正从原本的零散开行,逐渐向稳态开行转变。而像成都等中欧班列发展较为领先的地区,已经从稳态开行发展成为了常态开行。如今,全国中欧班列大面积开行的情况下,未来如何进一步进行结构调整和优化,转向市场化运行,迸发出更强的生命力,需要我们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上,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地探讨。

成本≠运输成本,而是综合成本

中欧班列不断用行动证明着它是一条“经济的”运输手段,而如何将这条“经济的”运输手段演变成一种由“运输”带来的经济形态,也许是未来需要讨论的方向。

作为一种货物运输方式,中欧班列所服务的最直接对铁路运营公司对象,还是企业。

在波兰铁路运营公司SPEDCONT罗兹场站方负责人麦克的家里,很多家电、家具都是来自于中国。“你看,我用的就是华为手机”,麦克笑说,在波兰,你在逛街的时候会发现到处都是中国制造。中欧班列开行以后,很多商品不像以前那样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运过来。以前海运要一个半月,现在两周就运到了。

麦克表示,在过去的两年,他所在的公司为了能够用好中欧班列,在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如今,越来越多的高附加值、高科技的产品每天都飞驰在中欧班列(成都)这条欧亚运输通道上。

正如麦克所说,作为一种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介于空运和海运之间的运输方式,中欧班列体现出来的比海运“快”、比空运“省钱”的优势是它的核心“卖点”。

成都外贸投资企业协会会长袁昕也认为,外贸企业在选择运输方式上是“市场化”的,首要考虑的因素当然是性价比。“要花多少时间、要付多少价格,他肯定要先计算一下。”

归根到底,企业选择运输方式,终究绕不开“成本”问题。那么,未来中欧班列如何进一步发挥自身在成本方面的优势?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张晓东认为,在研究成本问题时,不仅要关注的是原来的运输成本,更要考虑的是整个综合成本的问题。

“企业的竞争,是综合成本的竞争。你单纯看一个运费的省,最终有可能仓储费提高,是不是最终还反映在综合成本上?”张晓东谈到。

“哑铃型”双向辐射

袁昕关注中欧班列(成都)多年,据他观察,随着辐射范围越来越大,成都正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枢纽角色。未来中欧班列要想进一步发展,就要培养大型企业使用中欧班列的习惯,向更多的企业、尤其是世界500强企业总部决策者,推荐中欧班列,让他们了解中欧班列的优势。

“像我们的会员企业戴尔电脑,就把这条线用的特别好。他们大概一半的电脑生产出之后,就通过这条线发到了欧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北京,他们总部的老总给我讲,还要扩大成都的生产能力,这就是一个很鲜明的例子。”袁昕举例。

中欧班列作为一条通道,未来需要以此为牵引,实现产业的跟进。如今,中欧班列的货源结构不断在扩张,通过中欧班列运输的货品也从早期的电子产品逐渐扩展到更广泛、更多元化的领域。

更重要的是,作为一条铁路枢纽,带动的是线路两端同时活跃起来。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看来,中欧班列不只是一条线,还要形成“哑铃型”的格局,增加它的双向辐射效应。

“比如俄罗斯的莫斯科,他的枢纽有七个货场,现在打造集成四个,”张晓东举例,“原来的规模不大,现在要不断做大,往提档升级方面来做。一方面,国家掏钱,另一方面,也通过银行贷款。货场能力提高了、效率提高了、换装作业提高了能力就上来了。”

“上周我在北京再次见到卢森堡驻华大使,他最近要到成都来,我给他介绍了我们蓉欧快铁,他也非常感兴趣,他说特别是看到我们开通了到伊斯坦布尔到土耳其这条线,他说从卢森堡进意大利,他们也有一条铁路,货运到到土耳其,所以如果通过土耳其连接到一起,那么可以把这条线辐射到卢森堡。”谈到这个愿景,袁昕显得十分期待。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有删节)


责编/刘梦  审校/刘梦  监制/李雨思

投稿/纠错:news@yidaiyilu.gov.cn

加入我们:hr@yidaiyilu.gov.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