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聚焦丨两年前一气儿挂牌的7个自贸区,对接“一带一路”成效如何?

开放合作的 中国一带一路网 2020-10-08

本文共2330字,预计阅读时间:6分钟。

划重点

  2017年4月1日挂牌的第三批7个自贸试验区,是中国自贸区阵容最大幅的一次扩张,7个自由贸易试验区都担负着直接与“一带一路”建设进行对接的任务。

  重庆、成都、武汉、郑州、西安这几个中西部大城市开行的中欧班列,已基本实现了日行一班,全部落在第三批开放的7个自贸区区域内。

从2013年上海自贸试验区挂牌开始,中国的自贸试验区建设六年来形成了“1+3+7+1”的对外开放新“雁阵”。其中2017年4月1日挂牌的第三批7个自贸试验区,是这个阵容最大幅的一次扩张,更是将西部内陆地区推到了台前,其对中国进一步深入开放的意义不言而喻。

两年过去,这7个自贸试验区又交出了怎样的一份“成绩单”?

对接“一带一路”各具特色

7个自由贸易试验区都担负着直接与“一带一路”建设进行对接的任务。在做好国家“规定动作”的同时,各试验区根据各自特点和长项,创新推出“自选动作”。

 30万吨级的巴拿马籍“丹尼尔”号油轮靠泊宁波舟山港原油码头(图片来源:解放日报)

两年前同时挂牌的7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中,仅有浙江自贸区地处沿海,是传统意义上的贸易发达地区,在地理位置和贸易历史上更是与上海自贸区非常相似。其核心的舟山港处在“长江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是全球首个货物吞吐量突破10亿吨的超大港。挂牌之初,浙江自贸区就将“推进以油气全产业链为核心的大宗商品投资便利化、贸易自由化”作为建设重点,在全国自贸试验区之中探索出一条鲜明的特色之路。目前,浙江自贸区已成为全国油品企业聚集度第一的地区,新增企业中有1/4均为油品企业。2018年保税船用燃料油结算量达566万吨,占全国50%以上,超过上海跃升为国内第一加油港。

 大连海关关员在矿石堆场了解混矿业务开展情况(图片来源:海关总署网站)

作为东北地区唯一的自贸试验区,辽宁省主要肩负着中蒙俄经济走廊和面向东北亚地区开放的任务,成立自由贸易试验区也将会全面提升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整体竞争力和对外开放水平。两年中,辽宁自贸区积极扩大面向东北亚的开放合作。以全国复制推广的大连港“保税混矿”创新为契机,大连港矿石码头1年内扭亏为盈,2018年向日韩中转铁矿石500多万吨,奠定了大连东北亚矿石分拨中心的地位。

7个自贸试验区中,湖北自贸区是唯一一个被定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聚集区的试验区,湖北自贸区的“自选动作”就主要投入在建立和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上,一批重点产业基地迅速崛起。在武汉片区,新经济领军企业涌入光谷,中诚信、中国医疗器械公司等知名企业总部迁入,小米、新思科技等科技公司“第二总部”纷纷落户武汉。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加快形成,光谷生物城综合实力稳居全国第三。

而另外一个地处内陆的河南自贸区,在“空中丝绸之路”上迈出了大大的一步,以郑州—卢森堡航线为主要依托的“空中丝绸之路”越飞越广,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开通国际货运航线29条,货运通航城市40个,年货邮吞吐量突破51.5万吨,跻身全球机场50强。

四川、重庆、陕西三个自贸区则突出显示出第三批自贸试验区向西开放的特点。加强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合作,并且打造西部大开发的升级版,这正是西部三个自贸区的特色。各种政策红利的叠加,都为西部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值得一提的是,陕西还依托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科教资源,借力自贸试验区的“东风”,探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文交流新模式。丝绸之路大学联盟、职教联盟、“丝绸之路”文物考古中心等推动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交流。

中欧班列助内陆地区大步“走出去”

摊开如今中欧班列的运行版图,我们会发现,重庆、成都、武汉、郑州、西安这几个中西部大城市开行的中欧班列,已基本实现了日行一班,全部落在第三批开放的7个自贸区区域内。其中原因至少有两方面:西部的中欧班列运价比中部地区更有优势;相比于更靠近沿海的中部,西部内陆欲通过中欧班列等载体扭转先天劣势的紧迫性更强。

特别是中欧班列的“发源地”重庆,自成立之初就肩负“构建中欧陆路国际贸易通道和规则体系”的任务。重庆自贸区总体方案中提出“构建中欧陆路国际贸易通道和规则体系,发展国际铁路联运”的有关要求,其核心就在于打造物流供应链金融,实现海运和陆运的贸易规则相融通、相适应。重庆自贸区依托中欧班列(重庆)、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等陆上运输线的起点重庆西部物流园,启动物流金融创新试点,创制了“铁路提单”,率先在内陆地区实现了“信用证结算+海铁多式联运”的结合

“襄欧”班列与中欧班列长安号合作的“襄西欧”国际货运班列从西安港发出(西安国际港务区供图)

来自自贸区的首创还不止这些。四川自贸区全国首创中欧班列集拼集运新模式,蓉欧快铁内外贸货物同列运输、空箱换重箱,在确保运行实效的同时有效破解了班列发展瓶颈,实现班列运输提质、降本、增效,重载率提升10%以上,开行成本降低8%。而在今年,湖北自贸区和四川自贸区又携起手来,尝试打通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物流连接。3月22日,“襄西欧”国际货运班列从湖北自贸区襄阳片区铁路物流货场驶出,36个小时后抵达西安港集结中转,再搭乘“长安号”驶往欧洲。其中4个集装箱12天后将抵达目的地匈牙利布达佩斯,剩余39个集装箱15天后将抵达目的地德国杜伊斯堡。“襄欧”班列与中欧班列“长安号”实现了无缝对接

中欧班列(郑州)不但实现每周“九去八回”常态化运营,还是中国唯一实现冷链业务常态化的班列。河南自贸区实施的“一带一路”国际多式联运一单制全程物流服务模式,实现了“一单到底,物流全球”“一单结算,质押融资”,促进了以陆路为主体的多式联运健康快速发展。

2018年,作为中欧班列最大的一匹“黑马”,中欧班列(长安号)也加入到领跑者的队伍中来,成为不容忽视的第三股力量。同时,“长安号”向东通过开行的西安至青岛港的铁海国际联运班列,实现与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无缝对接,初步构建起立体开放通道。

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孙瀚冰认为,近年来,内陆节点城市的枢纽地位进一步凸显,区域中心城市正在快速形成内陆地区的“高地”。未来,随着中欧大物流大通关的发展,中欧班列对节点城市的物流、海关、金融、信息等综合服务环境将提出更高要求,中心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将进一步提升。

内陆城市终于跟沿海地区一样,站在了自由贸易和全球产业分工协作的前沿,而不仅仅是掩在后者的影子里。




更多精彩:

聚焦丨中国外交拉开“欧洲季”:李克强将访欧,签署多项合作文件

聚焦丨卢森堡成为第二个加入“一带一路”的欧盟创始成员国

观察丨欧洲“向东看”理所应当


来源/中国一带一路网


责编/刘梦  审校/王沥慷  监制/李雨思

投稿/纠错:news@yidaiyilu.gov.cn

加入我们:hr@yidaiyilu.gov.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