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聚焦丨“一带一路”沿线中国民营企业现状如何?这份报告都写明白了!

乐于合作的 中国一带一路网 2020-10-08

本文共7268字,预计阅读时间15分钟。

近日,全国工商联正式对外发布《“一带一路”沿线中国民营企业现状调查研究报告》

2019年4月到7月,由全国工商联牵头、各省市区工商联、各直属商会联动,917家民营企业参与了此次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样本530份,基本覆盖东南亚、南亚、中欧和东欧、非洲、中东、中亚和西亚等地区。

此外,调查组还实地走访了13个省区市,整理出148个企业案例。在此基础上,全国工商联联络部会同北京零点有数公司对民营企业走出去发展现状遇到的问题以及服务需求进行了研究分析,共同编写了这一报告。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为您呈现报告全文。今天是第一部分:企业分析

关于本项研究

一、研究背景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对于我国企业扩大对外投资合作,加快转型升级,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提高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民营企业加快国际化进程,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2019年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加强国际产能合作,推动对外投资合作健康有序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6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取得诸多成果与重要进展。全国工商联组织开展民营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综合调研,以引导服务民营企业开展国际合作、加快转型升级、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为出发点,了解和摸清“走出去”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情况及主要问题,总结一批典型案例;研究分析工商联和商会在开展国际合作和服务引导民营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情况及存在问题;探索建立工商联和商会服务民营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新机制。调研活动拟形成系列成果。

其中,2019年4月到7月,由全国工商联牵头、各省市区工商联、各直属商会联动,917家民营企业参与了“2019年一带一路沿线中国民营企业现状问卷调查”。全国工商联与零点有数公司共同负责本次调查的问卷设计、数据清理分析及问卷分析和报告撰写工作。

二、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一)研究内容

本项研究旨在了解中国民营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经营状况和面临的风险挑战,尤其是征集对工商联系统更好服务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政策需求。具体如下:

民营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现状和主要问题

了解民营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规模、投资领域和行业、生产经营状况、驻外企业管理、促进民间外交,以及在开展合规经营、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主动融入当地社会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以进一步提出意见建议。

民营企业对工商联系统的主要需求

通过对民营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情况进行全面摸底调研,直接了解民营企业对工商联系统的主要需求,真正做到底数清、情况清、问题清、需求清。

(二)研究框架

报告通过案头研究和917份企业问卷分析,将主要的研究发现分为整体层面、国别层面和行业层面三个部分。数据来源为“2019年‘一带一路’沿线中国民营企业现状调查”,实施时间为2019年4-7月。

整体层面将主要聚焦于中国民营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的发展概况。重点将分为四个章节:

第一章主要介绍中国民营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的发展现状,包括入驻、盈利情况,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等;

第二章主要介绍中国民营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面临的营商环境,尤其是运营风险;

第三章主要介绍中国民营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发展的人才瓶颈与本土化发展困难;

第四章主要介绍中国民营企业在当地的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这也是考察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一带一路”涉及到的国家很多,范围很宽,行业众多。具体到每个企业,将要选择到哪个国家去投资,选择在哪个行业中发展经营,做什么样的产品或服务,这些都需要经过认真的分析与调查。因此,研究团队借由本次的调查结果,进一步从“国别”和“行业”层面入手,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国别层面,研究团队选取了“一带一路”沿线的12个重点国家进行国别分析,探究中国民营企业在不同国家范围内的发展特点。

在行业层面,研究团队将受访中资企业归属的八大行业与企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交叉分析,以期观察海外不同行业中资企业的发展特点。

最后,基于以上三个层面的分析,研究团队将进行分析与总结,提出相应的针对性意见和建议。

第一部分目录

企业分析
第一章 企业经营现状
第二章 企业营商环境
第三章 企业人才瓶颈

第四章 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

第一部分全文

第一章 企业经营现状

企业是共建“一带一路”发展当中的主体,践行“一带一路”倡议是企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共享机遇。“一带一路”沿线中资企业的经营发展现状是“一带一路”倡议发展成果的直观体现。本次的调查结果有如下发现:

企业总体运营平稳良好,对未来发展信心度高

调查显示,在海外投资的企业从开始运营至今,超六成企业总体的运营情况比较顺利。其中,31.5%的企业是刚开始面临的困难较多,现在运营的比较顺利。另一方面,10.4%的企业显示经营状况不稳定,波动较大,而表示经营一直很困难的企业占比6.4%。

依照现有情况,83.2%的受访企业对本企业在海外的未来发展持乐观积极的态度,信心水平较高。研究人员进一步将企业发展的信心度与企业现有的运营状况进行交叉分析发现:经营现状较为顺利的企业对未来信心度更高,而经营现状比较困难或波动较大的也均有过半数的企业表示对未来发展有信心。


多半企业实现增收,企业园区化规模尚有待发展

调查显示,五成半受访企业在当地国家实现收入增长目标(54.3%)。其中,6.2%企业收入增长超过30%;另有近三成(27.7%)收入增长超过10%。相较进驻所在国家时收入出现较大幅度下降的(收入下10%及以上)企业不足一成(6.7%)。


此外,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和实施以来,中国海外园区的建设发展也成为不可忽视的关注点。对于企业建立海外园区的政策鼓励,可追溯到2005年商务部相继出台多项政策,鼓励企业“抱团走出去”,通过海外园区建设促进中国企业“走出去”。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9月,中国企业共在46个国家在建初具规模的境外经贸合作区113家,入园企业4663家。不过,调查显示,园区化尚未成为沿线国家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主流模式,在受访企业中仅占比25.3%。

多半企业实现盈利目标,企业利润率较为可观

半数企业(50.9%)目前处于盈利状态。其中,当年即实现盈利的企业占19.1%,3年内实现盈利的累计占比27.7%,5年内实现盈利的累计占比47.9%。需要注意的是,仍有34.3%企业尚未实现盈利,其中在当地运营5年以上的老企业占比26.9%。

总体来说,企业的利润率也较为可观。26.6%的受访企业的利润率“低于10%”,24.5%的受访企业的利润率介于“10%-20%”之间,利润率高于20%的企业占比20%,而有0.4%的受访企业的利润率高于50%。


企业主要面向当地市场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当地员工是主力

受访企业在当地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主要是面向当地市场(54.5%),同时分别有34.9%面向中国市场和35.3%面向其他国家市场。23.4%的受访企业表示其海外业务占总业务量高于50%。


此外,55.3%的受访企业中,当地员工占据员工数量主流,需要注意的是,仍有29.2%企业中中国员工数量超过当地员工。就这一点来说,当地中资企业的员工比例失衡问题也相对严重。


第二章 企业营商环境

优化“一带一路”沿线的营商环境是一个持续的、综合的立体工程。中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产能合作,必须考虑所在国家的营商环境:例如,有的沿线国家政局或政策不稳,政治风险极高;有的沿线国家政府腐败,经济发展活力不足,经济风险较高;还有的国家的法律法规、劳工政策、宗教文化与中国差异较大,在当地投资面临的潜在风险很大。因此,在本次调查中,研究团队专项调研了沿线中资企业所面临的营商环境,以对其有更全面、直观和深刻的了解。

企业自评风险较低,运行风险整体可控

调查结果显示,企业“自评”面临的风险处于可控状态。在总体风险自我评估中,10分制下(10分代表风险最高,1分代表风险最低,分数越高代表风险越大),平均分为4.58。从国别来看,缅甸、老挝、柬埔寨、蒙古、印度等国家风险系数较高,上述各国均有超过三分之一受访企业自评风险评分在6分以上。

企业运行面临不同等级风险,需区分风险等级有序处理

在调查问卷中,研究人员列出了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运行可能面临的24项主要风险,并根据受访企业的应答结果对风险的严重等级进行了分类。研究结果显示,处在“高风险等级”的因素是人力资源短板、宏观经济景气不佳与产业基础薄弱;处在“次高风险等级”的主要是政府与政策问题,即政务环境、招商引资优惠政策问题。相对的,行业标准差异、劳工政策差异、自然资源禀赋、市场准入、外汇管制、外交关系、社会环境等因素的风险系数较低。

相比较而言,在沿线国家投资运营的中国民营企业面临的社会安全风险并没有预想严重。恐怖主义威胁、地方武装冲突和群体性事件等因素的影响极为少见,盗窃抢劫等社会治安问题(16.6%)和黑恶势力侵害(12.1%)等现象偶有发生,但相对可控。


在营商环境的构成因素中,政务环境问题最为紧迫

研究团队从四个方面对海外中资企业面临的营商环境进行考察,即政务环境,政策环境,融资环境和商业诚信环境。结果显示,在四项构成因素中,企业面临的政务环境问题最为紧迫,特别是政府方面,即行政效能、效率低下。例如,41.9%中资企业反映在当地国家经营过程中经常遇到政府审批手续流程长、效率低及后续事项繁杂的问题;另有14.5%认为当地公务人员存在消极怠工、遇事推诿和故意刁难等现象。这也印证了前面章节企业提及的面临的政务环境风险,有16.6%的受访企业提及当地国家政府对市场监管不力、政治腐败。

企业面临的政策环境、融资环境和商业诚信问题压力相对较小

在企业面临的政策环境方面,主要挑战表现为当地政府对外资企业提供优惠力度小。沿线企业接受的相对集中的优惠政策体现在审批等事项从优从快办理、税收减免等方面,受到相关企业认可。然而,多数企业反映相关优惠力度有限,而超过三成的企业则未享受过任何招商引资政策。

在企业面临的融资环境方面,面临的困难主要在于当地货币利率频繁或剧烈变动造成经济损失(22.8%),其次有17.4%的企业在向当地金融融资机构融资时面临审核或手续困难。还有超两成企业是在跨国支付、转账、申请信贷服务方面面临限制。


在企业面临的商业诚信问题方面,超两成受访企业表示“当地合作方无法很好地满足企业在采购、销售、售后等环节的需求”,这也是受访企业面临的最主要挑战。另外分别有约一成企业面临着受当地技术条件限制无法与当地合作方顺利实现商业对接的困境,或是受到当地合作方恶意违约、消极履约行为的掣肘。

第三章 企业人才瓶颈

如上一章所述,实施“一带一路”倡议面临着当地营商环境的多重挑战,既有地缘政治风险、战略安全风险,又有经济金融风险、文明冲突风险等。事实上,无论存在多少风险,最关键的还是需要人才来应对风险。本项研究的调查结果显示:“一带一路”沿线中资企业人才瓶颈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不可忽视的短板问题,必须引起重视。

企业成本上升压力较大,人力成本、管理成本上涨相对较快

调查显示,在过去5年间,企业运行涉及的六大类主要成本上升压力较大。其中,人力成本上涨最快,上涨10%-30%的企业占到两成半(24.5%),上涨30%及以上的企业占到7%;管理成本的上涨幅度排在第二位,上涨10%以上的企业约三成(30.9%)。企业生产原料、用地/办公租金成本上涨相对平稳。

企业人力资源短板一:核心人员招聘难

“一带一路”沿线中国民营企业面临的人力资源短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核心人员招聘难、一般人员管理难,解决纠纷时诉诸法律成本高。同时,人力成本上升较快、处理劳资纠纷成本较高等问题与人力资源结构性缺陷高度交织。人力资源问题正在成为“一带一路”沿线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短板。

在核心管理人员、一般管理人员、关键技术骨干、普通技术人员、翻译人才、法律政策人才、普通劳动工人和保障部门工作人员等六类员工中,核心人员招聘难度最大。其中,49.2%企业反映在当地招聘核心管理人员存在困难,22.5%则表示“非常困难”;52.8%反映招聘关键性技术骨干存在困难,表示“非常困难”的也占到了16%。


企业人力资源短板二:一般人员管理难,法律解决纠纷成本高

一般管理人员、普通技术工人、劳动工人和保障部门人员等一般工作人员虽招聘难度相对较小,但在员工管理过程中有较大困难。这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当地员工关系维护问题

半数企业存在“中外员工之间因文化习俗方面的差异造成相处与沟通方面障碍”等问题,三成企业则反映“当地员工因民族宗教、生活习惯、文化习俗方面的差异对企业正常生产活动造成影响”。

“中国企业大多雇佣中国工人,未给当地人就业带来实际好处”成为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到位被批评的重要方面,也是当地媒体对中国企业进行负面报道的最常见素材。

2.员工职业素质低和流动性大

26.8%企业存在当地员工流动性大,难以找到长期员工的问题。同时,分别约两成企业反映,当地员工文化与劳动素质难以胜任所在工作岗位;员工不遵守工作纪律,时常出现考勤问题和消极怠工现象。

同时,因为对薪酬待遇不满意、工作时间长强度大等原因,当地员工中偶尔会有罢工现象。不过,罢工现象相对不多,“偶尔遇到”的企业占比9.2%,“经常遇到”的仅占1.5%。


3.解决纠纷时,诉诸法律成本高

在企业与员工发生纠纷时,为解决纠纷,双方自行商议解决的方式占据主流,达到65.3%。其次有14.3%的企业通过企业内部工会帮助调解,向当地相关机构提起仲裁申请和诉诸法律的方式较少被采用,均为8.2%。


究其原因,通过法律方式解决纠纷和通过申请劳动仲裁方式解决纠纷的方式,企业需要付出的成本极高。研究团队发现,通过法律方式解决纠纷的成本最高,成本“比较高”与“非常高”的比例合计达到65.3%,其中有34.7%的企业认为成本“非常高”。其次,成本第二高的解决方式是申请劳动仲裁,认为成本“比较高”与“非常高”的企业达到46.9%。相比较而言,选择通过内部工会解决和通过当地人组织的外部工会解决纠纷的成本较低,但企业相对较少使用这两种方式。


第四章 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

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主体,企业能否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以负责任的方式开展企业运营,对实现“一带一路”打造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的目标至关重要。不仅如此,加强企业社会责任能力建设,也是提升企业软实力,有效化解潜在风险的有效手段。研究团队在本次调查中同样纳入了“企业社会责任”的主题,主要研究发现如下:

企业参与当地慈善活动较少,频率低

从受访企业在当地开展公益慈善活动的频率来看,有28.5%的企业表示从未开展过,有9.6%的企业几年才会开展一次。每周或每月至少有一次公益慈善活动的企业仅占4.8%。更多地是表示每年至少有一次,占比35.7%。这充分说明,“一带一路”沿线中资企业参与当地慈善活动少,频率低。


企业慈善领域参与水平程度低,投入少,重要性认识不足

当被问及在公益慈善领域投入的资金大概占公司总收入的比例时,16.2%的企业表示尚未参与公益慈善事业,31.1%的受访企业表示低于3%,22.6%表示介于3%-5%之间,高于5%的企业占6.2%。


中资企业在当地公益慈善领域的低投入与企业对履行社会责任的不重视息息相关。这可以从企业在当地公益慈善领域的低投入低参与的现状与企业对主动融入当地社会和文化工作的高评价之间的矛盾体现出来。一方面,对于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方面的薄弱,各受访企业都是有所感知的。尤其是在受访企业对当地媒体关于中国企业的负面报道内容的感知中,20.4%的受访企业提到负面报道的内容是“中国企业只顾自身经济利益缺乏社会责任感”,这类负面舆情的传播对中资企业在当地的发展无疑是不利的。然而,对于主动融入当地社会和当地文化方面的工作,却有62.3%的企业自评“非常好”或“比较好”。

这直接说明中资企业对“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模块发展的重视程度有限,并没有被当作企业面临的困难来予以解决。


企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偏传统,缺乏融入当地社会和文化的自觉性

“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研究团队考察了中资企业眼中最应该开展慈善活动的领域。结果显示:企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偏于传统,认为开展慈善活动的领域应更多集中在助贫扶贫(38%)、环境保护(34.5%)和教育(31.6%)等传统领域,却对参与关爱弱势群体类型的公益慈善活动(如关爱老人、残疾人、罕见病患者等)认知偏低,对民族宗教类、文化艺术类、社会创新类与社区发展类公益慈善活动参与较少。


此外,研究团队将受访企业认为最应该开展慈善活动的领域与其实际开展慈善活动的领域进行四象限制图分析发现:企业的认知与实际行动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如下图所示:蓝色圈中是认知与实际行动最相符的,即企业认为最应该在助贫扶贫、教育、环境与保护、救灾和劳工权益保障领域开展慈善活动,实际行动中也确实开展了;橙色圈中是认知与实际行动不太相符的,即企业认为在社区发展、关爱老人、妇女儿童和残障人士和公共卫生领域开展慈善活动的必要性相对强一些,但实际行动中并没有开展;相比之下,紫色圈中是认知与实际行动均有待提高的一类,即企业认为在支持社会创新、民族/宗教/文化/艺术、能力建设/研究咨询、社会工作、性别与性少数保护、动物福利和艾滋病防治领域开展慈善活动的必要性较弱,同时也还没有开展。

观念与行动密不可分。对于蓝圈中的慈善活动领域,企业应继续稳固地开展相关活动,践行企业社会责任;对于橙圈中的慈善活动领域,企业应增强行动力,多加参与;对于紫圈中的慈善活动领域,企业应革新观念,认识到国际社会中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涵盖范围已经从传统的环境保护、劳工权益保障等领域延伸到了性别平等、数据保护、民族宗教等新兴领域,应及时在相关领域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后续内容将持续发布,敬请关注!



来源/报告来自全国工商联联络部


责编/王若寒   审校/赵银平   监制/李雨思

投稿/纠错:news@yidaiyilu.gov.cn

加入我们:hr@yidaiyilu.gov.cn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