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丨定调2020经济工作!中央政治局会议透漏重要信号
本文共2065字,预计阅读时间6分钟。
划重点: ❶ 要完成2020年所预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多项任务,需要更为重视以“稳增长”为抓手部署各项措施。 ❷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即将过去的2019年,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我国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进度符合预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如何做好明年经济工作,确保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6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出安排部署,传递重要信号。
▲来源:长江证券
大家都知道,明年是非常关键的一年——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我们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如此一来,新一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就呼之欲出了。本次政治局会议明确,2020年要确保两个重要任务“圆满收官”,也就是“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
此次会议在“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的表述前,提出了“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要求。而这一表述,在去年12月13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中也曾出现过。
而多方面专家此前也指出,要完成2020年所预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多项任务,需要更为重视以“稳增长”为抓手部署各项措施。
中国银行研究院日前发布的《2020年度经济金融展望报告》也分析称,按当前内外部市场环境,若政策不做大的调整,2020年中国经济自然增长率很可能会低于6%。从实现多个预定目标的要求看,2020年GDP增长应高于这个水平。因此,该报告建议把稳增长尤其是保障一定的经济增长率作为宏观调控政策的核心。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经合组织等国际机构对中国经济增速预测,一个普遍的共识,2020年中国经济将持续回落,并且回落的幅度与2019年相似。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创始人之一刘元春日前表示,需要理性看待经济回落的长期趋势,国内还存在很多积极因素可以对冲经济下行压力。2020年经济增速或继续下行,但前景不悲观。
此次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也提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变。
那么明年经济工作应当如何开展?会议对做出了几点部署:
今年以来,国际上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世界经贸增长放缓态势明显,地缘政治不确定因素增多;国内经济结构性矛盾凸显,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面对复杂形势,我国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推动经济保持总体平稳态势。
“展望明年,中国经济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依然复杂严峻,在这种情况下,中央一方面强调长期向好趋势没有变,稳定预期、坚定信心;一方面强调化压力为动力,用改革开放和自身发展的确定性对冲外部不确定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李承健说。
此前的11月12日召开的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也曾提出“更有效运用好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工具”。
近一段时间,一些以逆周期调节为导向的政策措施陆续开始“落地”。例如,11月27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管理的通知》,明确港口、沿海及内河航运项目,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由25%调整为20%。
去年12月13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提出2019年要“继续打好三大攻坚战”。对于三大攻坚战进展来说,2020年是一个相当关键的年份:2015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就明确:到2020年,要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2019年4月22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也强调,要解决好重点地区环境污染突出问题,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到2020年的阶段性目标。可以想见,明年各项政策将更为聚焦这两项工作。
从此前单提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到此次提及覆盖三大产业的“农业、制造业、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反映出即将到来的新一个阶段,对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更加全面,高质量发展建设日趋走向纵深。
今年4月、7月召开的两次经济为主要议题的政治局会议上,都未提及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关内容,而在去年12月13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也简单提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记者也观察到,在即将过去的2019年一年间,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取得多项重大突破: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今年9月召开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首次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
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随着国家重大区域战略的不断完善,中国改革开放、区域发展空间布局持续优化。
来源/中国一带一路网综合自新华网、人民日报、每日经济新闻、中国证券报
责编/张广琳 审校/赵银平 监制/李雨思
投稿/纠错:news@yidaiyilu.gov.cn
加入我们:hr@yidaiyilu.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