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察丨转正!中国吸引外资逆袭

关心世界的 中国一带一路网 2020-10-08

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晴雨表,外资对我国经济发展与保持对外开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今年我国外资使用情况受到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出现下滑。但随着我国逐步复工复产,外资逐渐涌入中国,使用外资金额也成功实现增长。



经济复苏增信心

据商务部最新数据,1-7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5356.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0.5%,较1-6月回升了1.8个百分点,由负增长转为正增长;7月当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34.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8%,连续第4个月实现单月吸收外资正增长。

这样成功的背后,离不开中国经济复苏给外商外资带来的强大信心。美国饮料商百事可乐今年一季度以7亿美元收购中国企业百草味,就是这方面的典型案例。

作为以线上营销出名的食品企业,百草味拥有超7000万会员,通过大数据定制产品是其长处,而这也正是百事公司所需要的。收购百草味,将可以助力其实现线上增长,丰富其产品线,也将进一步帮助它完成在中国战略路线的进一步落地。

抱着同样想法在中国投资的,百事不是第一个,也绝不会是最后一个,不少外国投资者都对中国经济充满信心。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8月8日刊发的文章中表示,中国消费经济复苏帮助一些美国公司抵消了其在美国国内销售严重下滑的损失,中国成为美国公司的“避难所”。8月11日,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发布的2020年度会员调查显示,近七成受访美国企业对中国市场未来五年的商业前景感到乐观。基于对中国市场的“长期信心”,87%的受访美国企业表示不打算将生产线搬离中国。

虽然受到新冠疫情的冲击,但庞大的市场规模和强有力的政策让中国经济快速回到正轨,可以说,这些在中国投资的外国企业就是在对中国不断壮大的巨大消费潜力下注。



扩大开放引外商

随着今年4月1日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取消,以及年初期货公司外资投资全面放开,外资机构纷纷加快布局中国市场的步伐。

“疫情期间,放眼全世界中国是少有的不断有外商投资金融机构落户的国家,许多国际著名的机构都表达了落户的意向。” 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曾这么表示。实际上我们也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成绩单:

6月15日,瑞信方正取得营业执照,瑞士信贷以51%的持股比例成功实现控股。

7月21日,摩根大通期货全部完成股权及相关变更,国内首家外资全资控股的期货公司正式诞生。

8月18日,我国首家获批的外资独资人身保险公司——友邦人寿正式成立。

短短数月内,包括瑞银、野村、摩根大通等数家外资券商以及基金、保险公司纷纷落地,而根据证监会公布的信息显示,目前还有至少17家合资券商的设立申请排队待批,未来将会有更多外资进入中国市场。

外资对于中国资本市场的青睐反映出的是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决心,更是中国经济强劲的前景。同时,外国投资者特别是机构投资者进入我国资本市场,也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制度的完善和成熟,从而吸引更多外国投资者进驻,形成良性循环。



政策加码争创新高

虽然我国在过去的数月内打出了一套组合拳,成功让使用外资由负转正,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世界经济和外部环境仍存在不稳定因素,保护主义也有抬头之势,外资企业生存与发展并不会一帆风顺。

近日,中国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稳外贸稳外资工作的意见》,提出15项稳外贸稳外资政策措施,从而更好地吸引并服务外资。其中,我们的首要任务便是完善上下游产业链,鼓励外资企业投向高新科技。

过去,外资企业在华投资往往是资源密集型产业,只要提供低廉土地与用工成本,就能吸引不少外资企业落户投产。但随着中国人力成本的上升,以及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开始转向高新科技产业。

吸引外资的关键因素,也变成当地是否具有技能熟练的蓝领工人,完善的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以及强有力的技术研发政策扶持。

面对当前形式,《意见》也进一步加强对外商投资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培训和宣传解读,鼓励外资更多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同时,中国也为在华开设研发中心的外资企业降低了优惠政策门槛,从而吸引外商来华投资设立研发中心,提升引资质量。

除了吸引外资企业投资高新技术,为处于困顿的外资企业提供金融支持也是未来工作的重点。

今年,在华外资企业往往面临着不少的挑战。一方面是境外母公司经营业绩下滑,对华资金支持力度随之减弱,另一方面是不少海外买家纷纷临时取消外贸订单,导致外资企业库存积压与收入下降。

这次《意见》也针对这些外资企业提供了支持:一是外资企业同等适用现有1.5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专项额度支持;二是进出口银行5700亿元新增贷款规模可用于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重点外资企业;三是各省区市商务主管部门摸清辖区内重点外资企业融资需求及经营情况,及时与银行业金融机构共享重点外资企业信息,积极保障重点外资企业融资需求。

相信随着政策的不断推进,我国营商环境将会进一步改善,对外开放的脚步也不会放缓,中国也将成为一个外商愿意来、留得住、能发展的市场。


相关链接:
海外丨卢旺达如何成为非洲“模范生”
观察丨中哈产能投资合作的关键“小事”
聚焦丨十位部长答题:下半年,这么干!


来源/中国一带一路网   作者/储子牛

责编/李怡然   审校/陈晓宇   监制/李雨思
投稿/纠错:news@yidaiyilu.gov.cn
加入我们:hr@yidaiyilu.gov.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