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办印发意见推进对外贸易创新发展,为什么?怎么干?
11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对外贸易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从创新开拓方式、业态模式、运营方式,优化国际市场布局、国内区域布局、进出口商品结构等9方面提出了外贸创新发展的新举措。
《实施意见》不仅涉及生产、营销、物流、仓储、跨境流动等各个环节,还注重贸易和产业的互动,以技术创新补齐产业发展短板,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将从根本上增强我国外贸整体竞争优势。
商务部外贸司司长李兴乾此前表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这份《实施意见》,是我国外贸高质量发展的施工图和路线图。”
创新是促进发展的永恒动力,在外贸方面同样如此。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三届进博会的主旨演讲中就强调要促进外贸创新发展,并提出了“挖掘外贸增长潜力”“推动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压缩《中国禁止进口限制进口技术目录》”等支持外贸具体措施。
事实上,推动贸易创新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推动外贸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便提出,加快创新驱动,培育贸易竞争新优势,并明确要培育新业态,增添贸易发展新动能。
为何要在此时发布《实施意见》,推进对外贸易创新发展呢?
近年来,在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等不确定因素影响下,全球经济增长日趋乏力。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世界经济可能面临“长期停滞”的风险。
世界贸易组织10月发布的《全球贸易数据与展望》更新报告,预计今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将萎缩9.2%,2021年全球货物贸易预计增长7.2%,贸易规模将远低于疫情前水平。
受贸易摩擦及产业分工变化的影响,东南亚一些国家对我国部分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的替代性正逐渐增强。
因此,通过外贸创新发展,深耕国际市场、开拓国内市场,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衔接,是当下我国需要作出的一项必要选择。
实际上,今年出台的一系列外贸制度方面的创新举措已经成为“稳外贸”的重要力量。
以开展跨境电商B2B出口监管试点为例。
今年6月,海关出台跨境电商B2B出口监管试点政策,7月公布首批试点后,9月试点进一步扩展。对外经贸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党委书记庄芮认为,短短两个月,试点范围就从10个海关扩大到22个海关,说明这项改革及时有效,触及企业痛点、打通企业堵点。
试点运行3个月以来,跨境电商B2B出口业务总体运行平稳顺畅。7月1日至9月30日,22个试点海关累计验放跨境电商B2B出口1145.67万票。海关总署口岸监管司司长王军表示,前三季度,跨境电商进出口贸易额保持上升势头,成为稳外贸的一大亮点。
其他制度创新还包括持续优化口岸营商环境、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等;在加大推动海南自贸港建设进程的同时,也加大了自贸试验区海关监管制度创新和复制推广力度。
《实施意见》指出,围绕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推进国际市场布局、国内区域布局、经营主体、商品结构、贸易方式等“五个优化”和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贸易促进平台、国际营销体系等“三项建设”,培育新形势下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实现外贸创新发展。
在优化国际市场布局方面,《实施意见》提出,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尽早签署。加快推进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中国—海合会自由贸易协定谈判,积极商签更多高标准自由贸易协定和区域贸易协定。
此外,《意见》还要求,落实好已签署的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大力推动与重点市场国家特别是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商建贸易畅通工作组、电子商务合作机制、贸易救济合作机制,推动解决双边贸易领域突出问题。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表示,当前,除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RCEP以外,自贸区的建设还有待形成更大的规模效应和协同发展效应。“想要创新开拓方式,优化国际市场布局,必须注重海外自由贸易区的规模效应,并且积极商签更多高标准自由贸易协定和区域贸易协定。”
在优化国内区域布局方面,《意见》提出,支持中西部地区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构筑内陆地区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国际贸易通道。加快边境经济合作区和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扩大与周边国家经贸往来。
《意见》还要求,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积极推进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培育和建设新一批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和示范地。
白明表示,中西部城市首先在区域和交通上与“一带一路”国家有畅通的优势;其次,近年来,在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的政策背景下,中西部地区有更好的土地、人力、政策等条件和资源,对于外商而言更加具有吸引力。
李兴乾表示,商务部作为对外贸易主管部门将会同各地各部门抓好《实施意见》的贯彻落实,将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充分发挥对外贸易连接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优势,增强国内国际经济联动效应。
来源丨中国一带一路网综合
责编丨曹家宁 监制丨李申
投稿/纠错:news@yidaiyilu.gov.cn
加入我们:hr@yidaiyilu.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