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独家丨清华大学史志钦:中欧关系如何加码“一带一路”建设?

中国一带一路网 中国一带一路网 2021-03-12

“一带一路”建设发展中,与欧洲国家有哪些合作?取得了哪些成果?“一带一路”不断拓展的贸易边界与当下“逆全球化”的声音如何协调?面对外界对“一带一路”的质疑我们该如何处理?“一带一路”的未来发展路径又是什么?这些话题受到各国政府层面、学界、业界的积极关注。

面对“一带一路”建设上的现实问题,中国一带一路网邀请到对中欧关系、“一带一路”领域有深入研究的专家,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清华大学智库中心副主任史志钦教授进行了深度访谈。

以下为史志钦口述,由中国一带一路网整理。


与“一带一路”的不解之缘

“一带一路”和我的研究专业密不可分。我是研究国际关系的,尤其是中欧关系。中欧关系是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成熟、稳定及全方位合作是基本特点,双方建立了很多合作机制。
作为研究中欧关系的学者,我在和欧洲学者交流过程中发现,每当欧洲出台重大战略措施、重大倡议、重大政策的时候,中方学者会高度关注。当中国提出重要政策倡议的时候,欧洲专家学者同样高度关注。
“一带一路”在2013年提出,习近平主席在2017年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讲到,它是一个百年工程,是一个非常宏大的倡议。
这一重大倡议自然受到欧洲学者的重点关注。欧洲学者会问,“一带一路”是怎么回事、想干什么?具体有哪些内容?因此,在我们交流过程中,关注这一倡议成为必然。
我真正对“一带一路”进行深入研究,大概是在其提出的一两年后,尤其是这几年围绕“一带一路”,进行了相关课题的研究。

渊源:“一带一路”与欧盟的三个契合点

当时正值2015年,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上台以后,欧盟出台了相应的欧盟投资计划,以解决欧洲社会当时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
针对就业、基础设施问题,当时的欧盟委员会提出了投资计划。投资计划和“一带一路”很多方面接近,像“一带一路”的五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沟通、资金融通,还有民心相通,进行对接,实际上是从官方层面对接的具体行动。
当然我们在以后历次的中欧高层领导会晤当中,像一些大国的领导人,包括欧盟的官员和中方会晤的时候,都谈到中欧应该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加强合作。
加强合作,基本上成为官方的高度共识。
另一个契合点,体现在区域性合作平台上。其中有一个如火如荼的叫“16+1”合作机制(16+1: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大概从2012年开始,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基本上每年举行一次,到现在大概举行了8次。
“16+1”平台涉及和这些国家具体对接的合作措施、工程项目,比如和塞尔维亚、克罗地亚、保加利亚、波兰以及匈牙利都签署了实质性合作协议。
从2012年到现在,“16+1”展现出了很强的生命力。这样,后来希腊也申请加入,“16+1”变成“17+1”,这也是中欧在“一带一路”合作当中的实质性内容。
旗舰型项目,同样成为“契合点”。比如希腊的港口,比雷埃夫斯港。
希腊在金融危机期间遭受重创。遭受金融危机之后,欧盟又施加压力,要求它进行改革。希腊可以说是内外交困。希腊的港口非常陈旧,所以后来在2016年,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中远海运集团)对比雷埃夫斯港进行投资改造,现在其成为一个非常有活力,在欧洲以及世界范围有竞争力的港口。中企的投资把港口给救活了,而且还解决了当地好多人的就业问题,带动经济发展。在希腊最困难的时期,中国伸出援手,让它摆脱困境。
这里有另外一个非常成功的例子,是河北钢铁集团公司对塞尔维亚钢厂的收购。斯梅代雷沃钢厂是塞尔维亚知名的百年老厂,但后来进入新世纪以后,由于整个钢材市场的过剩,再加上技术老化,整个是亏损状态,几乎快倒闭。它虽然一度被美国收购过,但是美国经营了几年,最后也没有挽救过来。
后来中国的河北钢铁集团公司进行收购,对其经过一年的改造,技术改革,引进投资,钢厂不到两年就开始扭亏为盈,整个厂被救活。工厂救活后,厂子5000名员工保住了饭碗,同时也把整个城市经济带活了。
还有一个案例是改造匈塞铁路。从匈牙利到塞尔维亚,铁路里程不太远,300多公里。按现在的时速,从匈牙利布达佩斯到塞尔维亚的贝尔格莱德,大概八九个小时,如果经过改造,可以提高到三个小时左右。
匈塞铁路的塞尔维亚段现在已经全面展开,当然匈牙利段可能缓慢一点。另外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的跨海跨河大桥,都是非常经典的项目,给欧洲一些国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不仅过去几年中欧合作富有成效。在今年新冠疫情暴发后,中欧在抗击疫情也进行了充分的合作。
今年上半年中欧举行两次重要的线上会议。第一次是今年6月份的政府首脑对话。第二次是9月份中欧举行首脑峰会,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欧盟轮值主席国德国总理默克尔、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还有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就中欧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
各方在对话中都表达了合作的重要性,强调推动中欧投资协定的签订。各方都希望在今年年底把协议签起来,推动投资发展。
这次会晤中的另一个成就,是中欧签署了关于治理地理标志的协定。《中欧地理标志协定》实际上对双方保护自己的品牌产品都很重要。比如大家喜欢的法国葡萄酒、西班牙葡萄酒、欧洲奶酪,到中国以后都有产地标明,这一方面有利于扩大这些地方品牌的知名度,另外起到保护作用。
同样,中国的著名品牌,比如像普洱茶、茅台酒到欧洲去,也能够得到保护。

从“中欧”到全球——全球化需要反思吗?

现在我们处于全球化当中,大家在反思,全球化本来是一件好事情,为什么有人反对?全球化出了什么问题?
全球化在过去二三十年,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红利,形成了新的全球产业分工。但是,全球化在促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不平衡问题。世界发展的不平衡,一个国家内部的不平衡。这个世界是不平衡的,有些国家可能得到红利比较多,而另外一些国家可能得到比较少,那么这样自然就引起有些(国家)高兴,有些(国家)不满意。同样在一个国家内部也有穷的和富的,这些差距在扩大。这应该是西方世界逆全球化非常重要的原因。
今年的新冠疫情暴发,更使得全球化雪上加霜,一些反全球化的人就认为,如果没有全球化,疫情不会传播这么快。
这种影响让人们对全球化产生疑问,但这些只是全球化进程当中小的波折,因为全球化发展趋势是不可扭转的,就像中国领导人反复强调的,逆全球化或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可能成功的。
那么为什么现在提出“一带一路”?这是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一带一路”本着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大家一块商量搭建经济合作平台,强调命运共同体意识,权、责、利是一致的。
反思过去的全球化,如果不受社会的控制,不受政府的控制,如果整个社会都不管它,那么这样肯定会带来问题。过去发生战争,尤其两次世界大战,从某种程度上,是因为资本的争夺,市场的争夺,资源的争夺。
二战后,为避免世界大战再次发生,建立了现在的战后秩序。但战后秩序半个世纪了,苏东剧变两极格局解体之后,社会主义阵营不存在了;原来划分的两个平行市场,社会主义市场没了,全部变成资本主义市场了。资本在全球自由流动,这是发展好的方面。
但一些负面问题也出现了,这就是我们提出要反思全球化的原因。中国提出来包容、共赢、普惠的全球化。全球化本身是好东西,让大家都要参与进来,分享全球化带来的红利,而不只是有利于少数资本、少数人的全球化。
这次反思中需要迎接“新”的全球化,就是中国提出用“一带一路”参与全球治理,从这个角度理解,整个全球化将来还会发展,只不过应该是不同于过去版本的全球化。
全球化几百年,有高歌猛进的时期,也有受挫折的时期,是在曲折中取得前进,这种情况也符合规律。逆全球化是一种暂时现象,因为整个全球分工的体系基础还存在,不可能因为疫情,使得全球再重新分工。但是我们也看到现在某些国家短期内为了应对疫情,采取防御性措施,这个也可以理解。

两个“陷阱”

修昔底德陷阱(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现在用来形容中国和美国,西方许多知识分子认为,中美之间难以逃脱这样的现象。
实际在这个问题上,中国政府非常理智,主张要避免陷阱。为什么要避免?就是说我们始终强调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我们不愿意改变当今这个世界的秩序,不愿意挑战美国的地位,我们的目标就是中国要发展,中国人民过上好日子,所以说用过去的陷阱来形容中美关系,我觉得假设本身就是错误的,这个是不对的。
中国的历史表明,我们没有对外侵略扩张,那么现在我们用同样的行动,向世人证明不会有扩张的野心,不会向国外渗透。我们提出的“一带一路”强调共商共建共享,不是为了地缘政治,不是为了另起炉灶,而是搭建一个大家都要参与的平台。它起源于中国,但属于世界。
我相信通过时间的检验,尤其是在新冠疫情暴发后以及在疫情得到控制之后,我们能够力所能及地帮助欧洲、帮助美国,帮助许多需要帮助的国家,提供防疫物资、医疗人员进行支援,从某种程度上也证明,我们本着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
第二个“陷阱”,是指债务陷阱这个问题。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借钱人、债权人这种关系,这种矛盾自古都有,有经济行为自然就会有债务的现象。
当然,有一些国家出现还不起债的情况,尤其是新冠疫情的出现,更加重这种可能性。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尽大国的责任,进行减免。我们从来没有逼迫任何国家,对那些确实困难国家我们也会给予减免债务。

关于未来:可持续性、自贸区与世纪工程

我们在“走出去”的时候,始终都重视环境问题。因为我们知道中国在这方面吃了很大的苦,过去是先发展再治理。所以我们不希望这种情况在“一带一路”走出去过程再次发生。
实际上我们在第一届、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当中,明确提出来,把“一带一路”变成绿色之路、生态之路,要让“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我们有这样一个要求,有这样一个目标。在金融贷款当中也提出了绿色金融,对那些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投资项目基本都卡住,把住这个关。
除了可持续的问题,经贸合作是重中之重。
最近的一件大事情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署。RCEP已经谈了8年的时间,是漫长的谈判过程。我觉得签署的意义非常大。在逆全球化反全球化背景之下,这十几个国家能够走到一起来签署这样一个区域性的全面合作协议,证明我们还是希望一个开放的经济,希望能够相互合作,相互交往,做贸易做生意的,这一点释放的信号,我觉得是积极的。针对一些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反全球化,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
这一协议的签署对中欧投资协定从某种程度上会起到推动作用。我看到欧洲一些评论,像德国的一些报道,认为现在RCEP的签署是中国的胜利,欧洲不能置身事外,应该积极参与进去,这实际上对西方国家有一定的压力,有助于推动中欧投资协定的签署。
“一带一路”我们叫 “project of the century”,世纪工程。一开始大家不太容易理解这个世纪工程,它是中国的一个伟大倡议,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国与国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依赖,同样也要相互合作。
中国搭建这样一个经济平台,本着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大家一同发展经济,来维护世界的和平,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随着对“一带一路”研究的深入,我觉得这确实是中国的一个百年工程。 

好消息~好消息!
12月20日
中国一带一路网将在北京
举办2020年终特别活动
邀请业内知名专家、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青年
和一直以来关注官网的读者欢聚一堂
2020年“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了哪些新进展,有哪些新变化和新亮点?
“十四五”开局之年,“一带一路”又有哪些值得期待的新方向?
企业和个人如何分享“一带一路”新机遇?
针对这些备受关注的话题
中国一带一路网邀请了四位
在“一带一路”领域有深入研究的专家
共同为大家解读
用思想和远见,陪你辞旧迎新~
点击下方小程序报名参加此次活动
这个月底我们不见不散~


独家丨北京外国语大学顾佳赟:“一带一路”倡议在柬埔寨
独家丨商务部研究院周密:中国和拉美远隔万里,为什么还能合作?
观察丨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如何加强“一带一路”国际经贸投资合作?
源丨中国一带一路网  作者丨李晓红  校对丨刘婷
责编丨李晓红 监制丨李申
投稿/纠错:news@yidaiyilu.gov.cn
加入我们:hr@yidaiyilu.gov.cn

本文版权归“中国一带一路网”所有
转载请留言

独家丨中欧班列系列漫画丨首次搭乘中欧班列走出国门的中国商品
独家丨商务部研究院周密:中国和拉美远隔万里,为什么还能合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