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独家丨王义桅:中国疫苗与“一带一路”有两个相同之处

中国一带一路网 中国一带一路网 2021-03-12
全球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已经突破1亿例,在抗击疫情的努力上,新冠疫苗被寄予厚望。中国疫苗在研发和上市过程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中国疫苗定位为全球公共产品,全球公共产品具体是什么意思?中国疫苗为什么要成为全球公共产品?一些西方国家为何抹黑中国在搞“疫苗外交”?我们又该如何回应这种抹黑?
针对这些热点问题,近日,中国一带一路网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王义桅表示,中国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与“一带一路”倡议一样,都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有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勇于担当,把疫苗作为公共产品提供给全世界,却被一些西方媒体抹黑为搞“疫苗外交”。对此,我们需要通过正面阐释理念,适时发布《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中国的行动》白皮书等措施,回击、消除谣言和抹黑,继续推动中国疫苗成为全球公共产品。

▲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 (受访者供图)
中国共享疫苗出于道义和客观需要 
中国一带一路网:习主席在多个场合提到要把中国疫苗作为全球的公共产品,对此您怎么理解?全球公共产品具体是什么意思?
王义桅:全球公共产品区别于私人产品的营利和商业的特征。中国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有两个特征,第一是非竞争性,第二是非排他性。也就是说中国疫苗是非营利性质,不与其他国家疫苗竞争,也不搞垄断市场这样的赢者通吃的做法。我们强调,可以用中国疫苗,也可以用其他国家的疫苗,这就叫非排他性。
以前国际上的此类公共产品都是发达国家提供,因为发达国家有能力、有科学技术。但是他们想着维护这个霸权,甚至出现了所谓的霸权稳定论。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主动提出把中国疫苗作为公共产品提供给世界各国,尤其是给欠发达国家的人民,更加强调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这很大程度上打破了这种霸权稳定的神话。
中国一带一路网:您提到此类公共产品以前都是发达国家提供,中国现在为什么要提供?
王义桅:中国有能力和有必要这么做,无论从道义上还是客观需要上讲,中国都是既应该也必然应该这么做。
从客观需要上来看,整个全球化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链条,只有世界上所有人都安全了,才是真正的安全。整个世界的安全就像一个水桶,装的水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现在世界上这么多人还生活在疫情阴影下,如果疫苗不作为公共产品,疫情就一直控制不住,全球化就不可能恢复常态,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就会混乱。这也给中国带来了伤害,对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对“一带一路”合作都会带来不利影响。
从道义上来讲,长期以来,发达国家在流行病行业上都是资本导向、大国主导,造成了很多不公正不合理的现象。此次发达国家研发的疫苗成本高且运输条件苛刻,广大发展中国家用不起。目前全世界的疫苗需求量非常大,在此情况下,发达国家还囤积了很多疫苗,甚至插队购买。
在此情况下,如果中国没有将疫苗作为公共产品的这种担当,整个世界会更加黑暗。中国提出必须要把中国疫苗作为公共产品,让更多的发展中国家用得起,而且能够尽快使用,才能更好控制疫情。
多年以后,再来评估中国今天的所作所为时,他们才能更好理解中国此举的意义,才能更好理解中华文明的利他主义、天下一家这些理念。
中国一带一路网: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称“一带一路”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公共产品,“一带一路”这个公共产品与中国疫苗这个公共产品有何异同?
王义桅:作为公共产品,两者的性质是有类似之处的,它们都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一带一路”倡议下开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强调的是互联互通,而不是排他竞争。
虽然两者的性质是类似甚至是一样的,但是两者的具体做法是不一样的。“一带一路”建设是企业主导的,政府提供必要的服务,按照国际标准做。企业主导就会有营利目的,是要落实在商业上的。而中国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不是以赚钱为目的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全球的公共卫生危机,是人道主义灾难,所以我们强调中国疫苗是公共产品,不是私人属性,也不是商业性质。
“一带一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合作平台。新冠疫情暴发后,“一带一路”倡议再度强调健康丝绸之路、绿色丝绸之路和数字丝绸之路的建设,它们同时也是全球化的三个重要转型,可以具体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并推动它得到实现,同时构建的也是全球互联互助的伙伴网络。正是在这个理念下,我们才强调中国疫苗是属于全球公共产品。
中国一带一路网:目前来说,中国疫苗做到了全球公共产品这个承诺了吗?怎么进一步推动其成为全球公共产品?
王义桅:应该讲,中国疫苗目前具备了一些全球公共产品的属性。首先,我们已经确定了全球公共产品的概念和定位,也就是非竞争性、非排他性、非商业营利的这种理解。目前已经有二十几个国家订购了中国疫苗,除了发展中国家和一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也包括了土耳其这样的新兴国家,匈牙利这样的发达国家。但是也要看到,目前订购中国疫苗的国家还不够。
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国疫苗成为全球公共产品,首先我们需要开足马力,做好疫苗的生产工作,同时还要考虑在海外建立生产分中心的问题。可以选择在有能力或者局部有能力生产的国家,对于这些国家,中国可以提供物资、技术等方面的帮助或援助。比如,我们可以在迪拜生产,然后就近分销到阿拉伯世界、西亚、地中海、北非这些区域,甚至远销欧洲。具体应该怎样选址,还需要结合更多专业知识来评估。
其次,可以考虑与美国合作,推动中国疫苗进入美国市场。在这方面我们是高度互补的,中国疫苗的可及性、可负担性,适合美国国内那些打不起很贵疫苗的穷人。另外,现在更关注弱势群体的拜登政府上台了,在这个领域或许可以进行合作。若能实现,这将成为中美合作的一个亮点。这样的合作,同时也能让更多国家更相信中国疫苗。

再次,可以与西方发达国家开展第三方合作,尤其是在非洲地区。面对南非等国家出现的新冠病毒变异毒株,在中西方疫苗研发、实验和使用等领域,都可以展开合作。面对疫情常态化,发展中国家二元性,即经济基础相当落后,但医疗(法律)体系是西方那套,中国疫苗要进入发展中国家,必须也能够与西方发达国家合作。

正面阐释理念回击“疫苗外交”抹黑

中国一带一路网:中国推动疫苗成为全球公共产品,一些外媒称这是中国在搞“疫苗外交”,您怎么看待这个说法?

王义桅:这就是“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他们批评“一带一路”倡议也是出于这样的心理。疫情初期中国为世界提供了大量口罩助力抗疫,他们说中国搞“口罩外交”,动不动就上升到外交层面。你做了,他们说是外交行为;你不做,他们又批评你不负责任,好像你做什么都是悖论。

何况中国现在正处于既崛起又复兴的阶段。中国的工业文明发展得很好,创造了世界上最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现在数字化又做得很成功。这些力量看不惯,抹黑中国是想挤占中国海外市场,甚至要把中国的竞争优势抵消掉。
中国一带一路网:对此,我们需要做什么回应吗?
王义桅:中国有句说法叫“身正不怕影子歪”,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但是在今天这是行不通的。因为现在是信息时代,是后真相时代,自媒体很发达,假消息和真相很容易混淆。所以从传播角度来说,我们必须做些什么,以正视听。
第一,我们需要就公共卫生援助发布白皮书。去年6月我们公布了中国的抗疫白皮书,告诉世界中国如何控制疫情,中国做的贡献如何体现在数据上等等。这种发声很重要,所以在疫苗问题上,我们也要推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中国的行动》白皮书,阐明为什么要建立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中国如何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从中阐述中国疫苗的机理是什么?为什么要作为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是不是免费提供?这些问题我们都需要向世界讲清楚。
另外,今年7月份我们即将迎来建党100周年,我建议在这个时间节点发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愿景行动》白皮书,将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放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征程中。
第二,我们需要正面阐释相关概念,回击、消除谣言和虚假消息。针对外媒传播的一些谣言,我们需要指出背后的逻辑。比如,一些外媒称中国搞“疫苗外交”、“中国疫苗不安全”,我们需要看到这种指责背后可能是出于商业利益、地缘政治、转移矛盾、混淆视听、操控舆论等等这些原因。
第三,要发动群众在国际社会上讲好中国故事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故事。我曾经在一个节目上遇到两个美国人,其中一个在中国生活的美国人说了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话。去年10月,青岛5天内做完全城1000万人的核酸检测工作,而美国自疫情暴发至今一共才做了1000万人次的核酸检测。这个美国人说,只有真正在中国生活,他才相信这个数据是真的,生活在美国的人真的无法想象中国如此高效、能干,他们不会相信中国可以做得比美国更好,会认为这是造假。所以我们需要把中国真实的故事讲出去。

独家丨中华预防医学会梁晓峰:应优先向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新冠疫苗
观察丨2020年中国对外贸易分析
海外丨“一带一路”外包合作持续升温

来源丨中国一带一路网   作者丨刘婷   校对丨曹家宁

责编丨李晓红 监制丨李申
投稿/纠错:news@yidaiyilu.gov.cn
加入我们:hr@yidaiyilu.gov.cn

本文版权归“中国一带一路网”所有

转载请留言

独家丨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房秋晨:“基建狂魔”走向“中国建设”

独家丨专访丨中国人民大学戴稳胜:人民币国际化,不会像美元一样脱实向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