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独家丨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邹骥:中国实现碳中和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重要贡献

关心绿色发展的 中国一带一路网 2022-04-23
绿色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底色。作为全球气候治理的积极参与者和贡献者,中国一直以来都在切实履行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环境相关条约义务。
2020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进一步承诺将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在《巴黎协定》承诺的基础上,对碳排放达峰时间和长期碳中和问题设立的更高目标。中国也是全球主要排放国里首个设定碳中和限期的发展中国家。

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在接受中国一带一路网专访时表示,碳达峰、碳中和、绿色低碳发展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题中必有之意。实现碳中和目标过程中,中国将开辟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径,这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重要贡献。

▲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来源:能源基金会供图)

能源基金会于1999 年进入中国开展捐资业务,是致力于中国可持续能源发展的非营利公益慈善组织,其总部位于美国旧金山,业务主管部门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截至2019年底,能源基金会在中国资助的项目已达到2893个,赠款金额累计已超过3亿3千万美元。

近年来,能源基金会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除了在基金会内部组建“一带一路”综合工作组之外,还共同发起了“一带一路”绿色高效制冷行动倡议,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可持续城市联盟和“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


中国贡献将改变人类进程

从2020年9月的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到12月举行的气候雄心峰会,中国多次表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0年底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入2021年要抓好的八大重点任务之一。

中国一带一路网:在您看来,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来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

邹骥:我觉得第一步还是需要统一思想认识,包括如何正确理解碳中和、碳达峰与中国现代化之路的关系,以及中国提高发展质量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系。

实际上,碳中和、碳达峰不仅仅是一个气候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环境问题,它更是一个发展问题。本质上是我们应该如何发展,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实现经济增长,如何寻求可持续的增长动能。

全球气候变化是一个科学事实,已经通过常年的科学观测所证实,其影响和危害也是根本性的。气候变化问题不仅关系整个国家全民族的安危,也是全人类面临的安全问题。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也是在国际体系中展示中国的格局和理念,体现大国作用和责任担当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个综合的全面的战略性问题。

第二个百年目标新征程即将开启,2060年的中国是什么样子?中国将全面建设现代化,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更应该是解决全球问题方案的贡献者和引领者。如果以这样的视角来看问题的话,我认为这次宣布碳中和提前达峰的目标是在进一步深化、定义中国的现代化之路。

因此我们要提高思想认识,不能把碳中和、碳达峰视为经济发展的阻碍,要让全国上下认识到依靠过去高碳产业、陈旧技术的发展是不可能建成现代化的。

第二,中国目前正在制定“十四五”规划,在“十四五”规划中充分地反映碳中和、碳达峰的决心,以足够的力度和雄心以及有魄力的安排,为开启碳中和、碳达峰征程规划好未来5年乃至15年路径。

我们要从技术上着眼,从有色黑色冶金、水泥建材、石油化工等高碳工业部门入手,研究可以通过哪些技术可以在提高产业增加值的同时降低排放量,促进向产业链高端移动。我们还要分部门、分专题做好规划,形成实现碳中和、碳达峰愿景和实现路径的共同认识。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需要考虑如何落实低碳技术的研发、试点及商业使用。通过发展绿色金融,建立技术清单和投融资标准,促进将低碳技术转变为产业和生产力。此外,还要加大对可再生能源、非化石能源的支持力度,减少对煤电厂等高碳类产业项目融资,形成这样一种绿色低碳投融资机制,从而促进经济结构转型。最后还需要通过政策的引导和激励,激励市场主体向着绿色低碳方向发展。

总体而言,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应该从各个层面去展开去设计,当然做好顶层设计还是目前的重中之重。

中国一带一路网:中国做出碳达峰、碳中和的承诺,对于全世界而言意味着什么?

邹骥:我觉得意义首先体现在全球气候环境这个问题上。中国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也是第一大排放国,虽然累计排放量还不及发达国家,但是二三十年之后中国的累计排放量也会上来。

中国如果能够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我们就能够实现排放量占比和绝对量的下降。这将对全球气候的安全稳定做出实质性的贡献,也关乎《巴黎协定》限制温升目标能否实现的成败。

其次,这也体现了中国奉行多边主义理念,通过国际合作全球共同来实现碳中和目标。

如果中国能够践行这一目标,中国将在全球治理问题上做出独特贡献,特别是通过落实全球气候变化的治理,来践行和完善以多边主义为基础的全球治理模式,对塑造全球秩序将会是一个非常好的贡献和示范。

实现碳中和目标过程中,势必将出现发展路径的创新、技术的创新以及模式的创新,这些创新经验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也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中国开辟出这样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也将给其他发展中国家带来希望。无论在气候变化上,还是在国际地缘政治上,乃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都将做出重要贡献,将会改变人类进步的进程。


中国的绿色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绿色发展既是当今世界主要的发展潮流,也是指导中国发展的重要理念。自绿色发展理念提出以来,中国以坚决的态度、强有力的举措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取得重大成果和根本实效。

中国一带一路网:近年来,中国在绿色发展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邹骥:中国在绿色发展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点大家是有目共睹的。
中国长期致力于绿色低碳发展,特别是中共十八大、十九大以来,中国正式确立了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了绿色发展理念。

与此同时,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号召全人类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问题。这一理念将中国的发展、中国人民的利益和全球发展、全人类的利益高度统一起来。

中国在绿色发展方面的贡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第一,中国是包括《巴黎协定》在内的国际气候多边进程的积极倡导者、维护者和引领者。

从《巴黎协定》的签署、生效到最终实施,中国始终起着引领的作用。中国的贡献非常突出,《巴黎协定》的顺利实施离不开中国所做的努力。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发挥着定海神针的作用,特别是在特朗普政府宣布退出《巴黎协定》之后,中国依然坚定维护这一多边共识,在全球绿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非常好的作用。

第二,中国始终一步一个脚印,坚定履行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承诺。

习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庄严地提出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他还在年底举行的气候雄心峰会上宣布了进一步的减排目标。

根据更新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中国风光发电总装机容量在2030年将达到12亿千瓦。目前,中国的风光发电装机容量大约4亿千瓦,也就是说未来十年时间里风光发电装机容量将增装8亿千瓦。这不仅是世界最大规模,也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按照这样的计划,中国在2030年后的二十年里,每十年风光发电装机容量将超过10亿千瓦,也就是说2060年风光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30亿至40亿千瓦。根据气候经济学家的情景分析,达到这样的装机容量可以基本保证中国实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

这也就是说,中国提出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虽然是40年之后的目标,但是中国朝目标迈进的步伐是脚踏实地、扎扎实实的。回顾过去十年,中国可再生能源成本降低了90%,并超额完成各项减排目标,这也能够证明中国将最终一步一个脚印实现碳中和目标。

第三,中国在工业能效、高铁、电动车、可再生能源、特高压直流输电等重大领域已经走到了世界前列。

无论是技术产业化、市场规模还是减排量,这些技术都为未来中国碳排放的达峰和进入下行通道乃至最终走向碳中和奠定了非常坚实的技术和产业基础。

所以说,中国无论是发展理念,还是在国家战略目标,或是产业技术体系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当然这都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但是这一步走得很坚实,所以我们对于中国实现碳中和充满了信心。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实现碳达峰的过程反过来也将促进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发展质量的提高,提高中国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率,推动产业链定位和产业体系走向高端。

我认为,碳达峰、碳中和、绿色低碳发展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题中必有之意。

中国一带一路网:中国有哪些绿色低碳发展的经验值得“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借鉴?

邹骥:发展经济学中有一个著名规律,那就是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经济结构也会发生变化,不同发展水平对应不同的经济结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均收入和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存在着开始时正相关,当人均排放达到峰值之后,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链定位向高端移动,在收入增加的同时二氧化碳排放量却是在下降的情况,也就是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这个规律对于不同国家的区别在于达到峰值水平的高低,从目前发达国家达到峰值的水平来看,美国最高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20吨,欧盟国家、日本人均排放量大约为10吨左右,大约为美国的一半。这也给我们了一个启示,那就是我们最终追求的不是排放,我们追求的实际上是人均和总量收入水平。中国通过制定生态文明的战略布局,树立绿色发展理念,通过技术研发、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等等手段,达到峰值时的人均碳排放量将远低于美国,甚至有可能低于欧盟。

这样的发展经验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也是有借鉴意义的。东南亚、南亚以及南非等国家正处于从低收入向高收入发展的阶段,如果他们能够更加自主地去提高发展效率,改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通过制定低碳绿色的发展战略以及相关政策,融资、人才、体制等等问题能够得到良好解决,他们就可以开辟出一条有别于发达国家的发展道路,实现发展路径的创新。

这样的构想也是有现实基础的,最大的基础就在于全球化背景下的技术革命和技术扩散。通过推广应用互联网、5G、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手段,能够大大改善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能效,还可以改善能源结构,大规模地运用分布式的可再生能源。特别是以信息和通信技术(ICT)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和传统产业部门迅速融合,找到新的应用场景,节约材料和能耗的同时还可以达到前所未有的精度、质量和效率。

通过营造这样一个全球化的绿色低碳发展格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以从基础设施建设的起步阶段就走上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低碳发展路径。

独家丨中国人民大学许勤华:后疫情时代更要读懂“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理念
权威丨外交部: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是发展的,也是绿色的
观点 | 中国人民大学许勤华:携手共建绿色“一带一路”

来源丨中国一带一路网  作者丨曹家宁  
责编丨林徽东 监制丨李申
投稿/纠错:news@yidaiyilu.gov.cn
加入我们:hr@yidaiyilu.gov.cn

本文版权归“中国一带一路网”所有

转载请留言
海外项目百科丨独家丨布图卡学园:培养中国和巴新友谊的薪火传人
独家丨专访丨中国人民大学戴稳胜:人民币国际化,不会像美元一样脱实向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