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丨中国人民大学许勤华:后疫情时代更要读懂“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理念
当前,全球环境容量趋紧、气候变化挑战加剧、逆全球化风险突出。2019年末新冠疫情的到来更是为人类敲响了警钟,迫使人们更深入地思考发展的问题。
为推动解决世界面临的新挑战,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可持续发展是各方的最大利益契合点和最佳合作切入点”。中国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一带一路”倡议的始终,提升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生态环保能力,推动共建绿色“一带一路”。
近日,中国一带一路网围绕“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背景、重要意义和实施路径等问题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许勤华。
▲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许勤华(来源:凤凰网)
2019年4月2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提出:“把绿色作为底色,推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绿色投资、绿色金融,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
中国一带一路网:您是如何理解绿色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底色的?
许勤华:“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根植于我国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实践,是我国重视生态、保护环境一以贯之的要求,是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事业的生动体现,更是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让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实践造福“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要求。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我国积极主张加快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
在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研究院组织编写、我主编的《读懂“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理念》的新书发布会上,我提到了新书全面回溯了“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理念的产生与发展历程,相信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绿色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底色。
▲ 由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研究院组织编写、许勤华主编的《读懂“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理念》(来源:受访者供图)
中国一带一路网:什么是“一带一路”的绿色发展理念?
许勤华:“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理念体现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这一理念包括如下三方面。
第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中国通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正逐步找到符合发展中国家国情与需要的绿色增长路径,相关案例能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可借鉴、复制、操作的经验。中国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和绿色转型,为全球环境治理作出了示范。
第二,深化环境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当前,全球化进程不仅面临单边主义的严重挑战,而且面临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巨大压力,迫切需要一种新型的全球发展倡议,以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理念,为国际环境合作点明了方向,为促进区域共同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推动区域绿色合作走深走实。
第三,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质量发展。从我们人大国发院国家社科重大专项成果“一带一路”国别报告可以看到,这些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普遍面临着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资源环境压力。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能够切实克服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项目环境管理机制不健全、对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认识不深的难题,推动高质量发展。
中国一带一路网:提出这一发展理念的背景是什么?
许勤华: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与全球治理进程深刻调整,世界经济自“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持续低迷、增长信心恢复有限,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国际贸易、金融等领域多边进程动力不足,全球化出现停滞甚至逆转,国家间竞争强度增大,传统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
同时,国际环境和气候治理的重要性显著上升,来自该领域法律条约、道德等方面的国际约束不断增强。国际形势的变化使各国国家利益与发展的目标、培育新经济增长点以及提高环境与气候治理能力等需求变得更为迫切,这也使沿线国家和地区对“一带一路”建设新阶段推进绿色发展具有了更直接的需要,以实现自身发展的多样化目标。
▲ “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理念体现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来源:中国环境网)
2020年,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佩蒂瑞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表示:“优化能源结构和公共交通系统,如果中国的目标实现了,这将切实缓解全球变暖的挑战。国际社会已经看到中国和欧盟一道,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
中国一带一路网:为贯彻“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理念,您认为有哪些必要的举措?
许勤华:一是进一步建设“一带一路”发展合作机制与平台。为拓展、深化绿色低碳合作提供制度支持。这一机制不仅要促进多层次绿色项目合作,还要服务于沿线国家绿色政策战略与“一带一路”建设对接。
二是以市场为导向渐进式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合作模式。在发挥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的同时,把握政策性支持的力度和方向,精准施策。
三是丰富绿色市场产品与政策工具,采取多样化实施路径。包括建立区域绿色投融资模式,丰富绿色金融产品选择;利用贸易、财税等政策工具促进绿色产品在沿线地区流通;建立“一带一路”绿色技术转移合作机制、优秀绿色项目案例库等。
中国一带一路网:中国有哪些绿色低碳发展的经验值得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借鉴?
许勤华:绝大多数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中国都曾经面临或正面临着,因此中国的发展经验与教训确实非常值得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借鉴。
首先,对制度建设的重视,比如设置国家节能中心和各地节能减排部门;
其次,对法律制定的重视,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和《中和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的颁发;
第三,对绿色实践的重视,比如“十一五”规划中对能源强度降低20%的严格规定以及实施的相应奖惩制度,例如千家企业节能行动等;
第四,对绿色文化的重视,比如实施绿色领跑计划,使用绿标等,引导大众绿色和低碳的生产与消费;
第五,对低碳技术的重视。中国是第一个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示范地的建设者。
▲ 2020年9月3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通过视频发表重要讲话。(来源:新华网)
2020年9月3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通过视频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中国将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续作出艰苦卓绝努力,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实现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确定的目标作出更大努力和贡献。”
中国一带一路网:您如何看待联合国秘书长不久前提出的在未来三十年内实现全球碳中和?中国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和路径是什么?
许勤华:后《巴黎协定》时代,应对气候变化重点转向谈行动和落实阶段。碳密集产业将难以继续推动人类发展,应对气候变化将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更强劲增长的重要举措。碳中和成为当前全球气候治理的引领性理念与方案,展现了全球更具雄心的气候目标和更有力度的承诺。
在全球碳中和愿景指引下,各国纷纷加快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化转型,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此外,联合国秘书长还提出2021年联合国的主要目标是到本世纪中叶建立一个真正的全球碳中和联盟,碳中和全球化、主流化进程对未来全球气候治理影响深远,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对中国实现碳中和而言,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为我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指明了方向和设定了新目标。我国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减排将远超发达国家2050年碳中和,欧、美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有50-70年过渡期,而中国只有30-40年。
我国如何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首先应加强顶层设计,与“十四五”规划结合,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立法。在2060年碳中和目标指导下,各行业和部门应制定、实施具体的方案和对策。
其次,当前城市、企业等主体在碳中和进程中的表现十分抢眼,应更加重视企业和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发挥全民协同治理。
第三,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特别是促进新能源产业的系统性发展。
第四,加强气候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要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和生态文明的理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创造美丽清洁的世界。
中国一带一路网:如何在后疫情时代推动全球经济的绿色复苏?
许勤华:首先,选择适合的发展模式。通过找到与不同类型经济体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绿色发展概念、导入可获得和可支付得起的绿色技术,使之绿色发展潜力和空间清楚并大有可期。
其次,规范发展路径。绿色经济复苏在一定程度上能使我们打破能源安全、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不可能”三角形,而能源类型之类的具体绿色复苏措施则为实现经济复苏与绿色发展相互促进提供可能。
第三,明确发展重点。绿色经济复苏与能源转型之间存在相互促进关系,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对促进疫情背景下的全球经济复苏、促进解决电力贫困地区的能源问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够以更合理、更包容、更可持续的方案推动经济复苏,将使其成为全球难得的机遇。
第四,中国智慧的作用。绿色发展的“中国经验”将为能源贫穷或清洁能源缺乏的地区,特别是发展中经济体,提供与其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复苏参考方式。
中国一带一路网:“一带一路”建设对于中国能源安全的价值在何处?
许勤华:中国能源安全由三大维度组成:供应安全、消费安全和社会安全。供应安全体现为4A性——可获得性、可运输性、可支付性以及环境可容性,是能源安全的核心,这一概念由石油的供应安全概念演化而来。中国供应安全最大的不安全因素是油气供应,对外依存度石油为73%,天然气超过40%,随着清洁能源消费量的进一步增加,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还会进一步加大。
“一带一路”地区富含了全球约60%的油气资源,而且是优质易开采资源,因此与中国有资源禀赋差异,较易构建起合作基础与合作制度。由此,“一带一路”建设首先能够保障中国能源安全的油气供应进口源多元化战略的实施,如中国与沙特、中国与阿布扎比、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中国与俄罗斯的北极天然气开发等。
其次,供应安全中的可获得性也包括运输安全。中国目前的能源资源运输80%以上依然通过海运,风险较大,而“一带一路”建设投资的陆上油气管线,是对海运运输的补充,其优势是费用更低、时间效益更高。目前中国与俄罗斯的油气管线、中哈石油管线、中国和中亚天然气管线、中缅油气管线建设,都支持了中国能源的运输安全,使我国能源可获得性大大增强。
第三,天然气是清洁能源,在绿色和低碳发展的时代,天然气是中国能源转型低碳化的过渡燃料,可以满足环境可容性的能源安全,既回应了供应安全的需求,也回应了社会安全的需求。“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这样的安全保障。
第四,从社会安全来看,中国现在应有的能源实力,已经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去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中国一起在能源发展建设中的举措,更具有环境的可容性和兼容性,实现公平、公正、合理、清洁的社会安全维度。
来源丨中国一带一路网 作者丨林徽东 审校丨于慧宸
责编丨曹家宁 监制丨李申
投稿/纠错:news@yidaiyilu.gov.cn
加入我们:hr@yidaiyilu.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