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丨一季度贸易额同比增长50.2% 中国—中东欧合作继续乘风破浪
6月8日,中国-中东欧国家联合商会第六次会议在浙江宁波召开。本次会议以“新起点、再启航、再收获”为主题,得到中国经贸界和中东欧国家政府经济部门及商协会积极响应,来自13个国家超过500名政商学界代表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参加了会议。
自2012年中国与中东欧16国在波兰华沙举行首次领导人会晤以来,中国-中东欧合作已走过9年的历程。9年来,双方关系快速发展,务实合作持续升温,取得了丰硕的经贸成果,成为中国与欧盟区域合作的典范。2019年4月,希腊加入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朋友圈”,“16+1合作”正式扩展为“17+1合作”。
随着中国与中东欧经贸合作日益密切,中国—中东欧国家联合商会应运而生。这一合作机制由中国和波兰共同发起,并邀请其他中东欧国家商协会及贸易投资促进机构自愿加入。自2014年成立以来,联合商会不断发展壮大,在中东欧地区覆盖国别达到15国。
波兰经济发展、劳动和技术部副部长罗伯特·托马内克在开幕式上表示,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是波兰与中国合作的重要渠道,与中国进一步开展高质量互惠经贸合作是波兰政府的优先事项。他指出,在2021年第一季度,波中双边贸易增长近43%,其中,波兰对华出口增长了53%。
当前,共建“一带一路”已经成为中国—中东欧合作的亮点。迄今为止,中国已与中东欧17国全面签署“一带一路”合作协议,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成为中欧班列重要通道和目的地。匈塞铁路、克罗地亚佩列沙茨跨海大桥、希腊比雷埃夫斯港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重大项目陆续落地。
匈牙利财政部副国务秘书拉斯洛·巴罗格指出,匈牙利早在2015年就与中国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协议,是首个加入“一带一路”“朋友圈”的欧洲国家。对于中匈塞三方共同开展的“一带一路”旗舰项目匈塞铁路项目,他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其将显著改善区域内与区域间的互联互通。
但与此同时,中国—中东欧合作也面临新的挑战。5月底,立陶宛外长兰斯贝吉斯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要退出“17+1合作”机制,还呼吁欧盟成员国(或欧盟候选国)效仿。
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5月24日在例行记者会上回应道,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符合各方共同利益,机制成立9年来,成果丰硕,不会因个别事件受到影响。相信在机制成员国共同努力下,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必将为有关国家人民带来更多福祉。欢迎同其他国际组织和国家在合作框架内开展合作。
托马内克认为,从经济角度来看,中国-中东欧合作框架“尚未充分发挥其潜力”。他呼吁双方继续讨论如何推动更多中东欧国家高质量产品和服务进入中国市场,并希望双方企业可以进一步加强投资合作,以减轻贸易不平衡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商务部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建平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过去9年,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已经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各个方面开展了系统性合作,使得双方的贸易和投资的潜力得到了极大的释放。2012年至2020年,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贸易增速比中欧贸易额增速高出一倍以上,双方的投资呈遍地开花之势,大型基础设施项目也在不断地推进。
张建平指出,这样的合作既有利于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共同发展,也能够推动全球经济更加包容、更加可持续地发展,以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面对新冠疫情给经济带来的巨大挑战,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应该通过互利合作,进一步密切双方的经贸合作关系,为全球经济复苏增添动力。
波兰投资贸易局局长克里斯托夫·德林达表示,波兰希望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等相关合作,走在加强中东欧国家与中国合作的前沿。“展望未来,我们认为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还将深化欧盟与中国的合作,也将推动东欧经济的融合。”
德林达指出,波兰、匈牙利、捷克、立陶宛、斯洛伐克和其他相关国家已经成为中欧班列的重要途经地点或目的地。他坚信,中东欧国家企业将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中国企业开拓欧盟市场的天然跳板。
德林达表示,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旨在消除中东欧国家与中国的贸易逆差。“我们希望波兰和中东欧国家的企业在农业食品、信息技术与信息通讯技术、汽车、家具和建筑材料、机械、奢侈品和珠宝等领域更好地利用中国市场的机会。”
此外,德林达还指出,中国是全球外国直接投资中最活跃的参与者,包括波兰在内的中东欧国家都需要中国投资者更多参与,“欢迎大胆的中国投资者投资绿地项目”。
新冠疫情暴发之后,中匈两国第一时间开展了抗疫合作。“匈牙利是第一个审查中国国药疫苗并为其颁发证书的国家。我们在本地区率先订购中国疫苗,这也使匈牙利成为世界上疫苗接种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接种率超过50%。”巴罗格说。
巴罗格说,新冠大流行进一步加强了匈中的经济联系。中国已成为匈牙利在欧盟以外最重要的贸易伙伴。2020年,尽管受到疫情影响,匈中双边贸易总额增长22%,达到近110亿美元。“我鼓励中国和其他国家企业投资新兴数字和绿色技术,为后疫情时代成功复苏作出贡献,进一步提高匈牙利经济生产力和竞争力。”
“金融合作是匈中双边关系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匈牙利政府致力于将布达佩斯打造成区域金融中心,为中国金融机构通往欧洲金融市场发挥桥梁作用。”巴罗格指出,中国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在匈牙利都有业务运营,中国建设银行布达佩斯分行最近成立。“我们期待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尽快在布达佩斯开设办事处。”
张建平称,9年以来,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关系在“17+1”框架机制和“一带一路”建设平台上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双方合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17+1”机制为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建起了桥梁和纽带,而“一带一路”的大市场为中东欧国家开展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的合作提供了广阔平台。
中国同中东欧国家的双边贸易持续增长。2012年至2020年,中国与中东欧17国贸易年均增速8%,是中国与欧盟贸易增速的2倍以上。2020年,中国与17国贸易额首次突破千亿美元,达到1034.5亿美元,同比增长8.4%,实现疫情下的逆势增长。今年一季度,中国与17国贸易额301.3亿美元,同比增长50.2%,超出同期中国外贸增速的11个百分点。其中,中国自中东欧国家进口强劲增长,增幅高达44.7%。
在投资领域,双方的合作也日趋紧密。目前,中国同中东欧国家双向投资规模已接近200亿美元,涉及汽车零部件、化工、家电、物流、矿产、商务合作等多个领域。截至2020年底,中国累计对中东欧国家全行业直接投资31.4亿美元,同期中东欧国家累计对华投资17.2亿美元。疫情之下,双向投资热情不减,绿色低碳、医药健康、新能源等正成为新的投资热点。
在基础设施领域,一大批重点项目稳步实施。2020年,中国企业在中东欧国家签署工程承包合同额54亿美元,增长34.6%。疫情期间,中方承建的匈塞铁路、克罗地亚佩列莎茨大桥、黑山南北高速公路优先段等项目稳步推进,中国企业在中东欧国家成功签约了新的铁路、公路和地铁等建设项目。
双方的互联互通合作保持稳定。中欧班列在疫情期间加速发展,2020年开行超过1.24万列,同比增长50%,中欧双向的中欧班列架起了中欧抗击疫情的“生命线”,也被称为“钢铁驼队”。波兰、匈牙利、捷克、立陶宛、斯洛伐克等国成为中欧班列重要的通道和目的地,中欧陆海快线建设积极推进,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港口物流往来密切,郑州、石家庄等地新开通了飞往中东欧城市的定期货运航线。
中交国际公司总经理孙立强认为,未来,在基础设施领域,中国同中东欧国家有望在四个方面开展新的合作:一是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中东欧位于亚欧大陆的交通要道上,随着经济的发展,现有基础设施将面临升级改造。二是环保领域。随着各国对环保、减排认识的不断提高,双方可以在垃圾处理、固废处理、水环境治理、新能源等方面加强合作。三是民生领域。随着中东欧国家城市的升级改造,各国的医疗产业、体育产业、旅游产业将孕育出新的基础设施需求。四是智慧领域。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工业互联网、智能交通网络也将涌现新的商机。
对于立陶宛退出“17+1”合作机制的举动,欧盟“让·莫内”讲席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王义桅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立陶宛一会儿说是要搞“27+1”中国—欧盟整体合作,一会儿又说从“17+1”获益不如预期中的多,实际上就是希望有更多的好处。
2018年9月,立陶宛时任经济部长维尔吉尼尤斯·辛克维丘斯在来华参加世界经济论坛第12届新领军者年会期间接受过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专访。当时,辛克维丘斯表示,立陶宛政府高度重视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希望充分发挥本国在金融领域的优势,在中东欧地区扮演金融枢纽的角色。
辛克维丘斯还在采访中肯定了中国在中东欧不断扩大的经济存在,并称,“这有利于中东欧国家的多样化发展”。同时,他也希望中国企业能加大对立陶宛的投资。他说,前一年,立陶宛在华投资额是中国在立投资额的六倍,“我们需要的是双向的投资往来”。
“立陶宛一方面希望中国能给它安慰,另一方面希望欧盟也能安抚它,最后,还要向美国表忠心,明显表现出了一种墙头草的心态。”王义桅指出,实际上,中国—中东欧合作一直秉持开放、自愿、共享的原则。当前,双方应该将合作领域扩展到贸易和投资领域之外,在数字化、医疗卫生、绿色转型方面拓展合作。
王义桅强调,中国—中东欧合作是中欧合作的互补,欧盟、奥地利、欧洲复兴开发银行都是这一机制的观察员。中国一直强调中国—中东欧合作要完全遵守市场原则和欧盟标准。中国也从来没有想“对欧盟分而治之”,同中东欧的合作始终聚焦经贸务实合作。
“中国过去非常重视‘17+1’合作。”王义桅说,“现在,‘一带一路’倡议也从原来的重资产向轻资产转型,从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中东欧国家应该好好想一下未来如何同中国合作。”
除了习主席提到的复旦大学匈牙利校区外,中国-中东欧文化交流还有哪些?
来源丨21世纪经济报道
责编丨王予 监制丨李申
投稿/纠错:news@yidaiyilu.gov.cn
加入我们:hr@yidaiyilu.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