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
这是周岭的第39篇原创文章
(读书笔记和思考)
本文字数4733,阅读时间约7分钟
古典是个思考者,严谨、有趣、有温度!
从《跃迁》到《拆掉思维里的墙 》,再到《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一路追随,根本停不下来。
他的思考深刻、实用,犹如枪管精准地瞄在了我们人生的痛点上,只待你自己扣下扳机,打破困境,看到生命中更多的可能。
如果把古典的思想比作枪,那枪里的子弹无疑就是他的“生涯三叶草”理论了。
这个模型看起来极为简单,初看时甚至让人不以为然,唯有静下心来细细体会才能看到它的巨大价值。
不可不知的“三叶草”模型
古典说:过好人生是一种能力,而非天赋。
每个人都可以获取这种能力,只是很多人并不知道如何获取罢了。
好在他用一个三叶草模型把获取这种能力的途径和框架描述了出来:
兴趣:提升兴趣让我们持续发现新的事物,给生命注入玩耍和快乐的体验;
能力:强化能力让我们固化自己的努力,得以掌控生活和工作,取得成就;
价值:固化价值观让我们产生定见,抗拒各种诱惑,聚焦热爱的领域,获得宁静与满足。
这三句话的信息含量足够多,值得细细品读
单看这三张叶子,是不会有什么感觉的,起初我也差点合上书,准备跳过去,好在理智没有被自以为是打败。
如果把这三片叶子转动起来,就可以看到它们之间的奇妙关系:兴趣培养为能力,能力兑现出价值,而价值强化出兴趣。
举个粟子。假如你对外语感兴趣,于是热情投入,摸索学习,逐渐语言使用的能力得到提高,当能进行简单沟通或查阅原版资料时,就会收获成就感,感受到价值,从而进一步强化学习外语的兴趣。
其它事物同理,只要三片叶子全部完好并协调转动,就可以逐渐形成正循环,掌握各类技能,找到完美职业或走向完美人生。
有人将其戏称为“性能佳”循环——如果让自己保持在这个循环中,你就是性能最佳的!
当然,这是理想状态。如果我们的生活出了问题,便可以通过这个模型推断出必然是其中的一片叶子坏掉,无法转动循环了:
当“兴趣”缺失,即使有能力去完成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也会产生“厌倦”情绪;
当“能力”缺失,面对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情,即使兴趣再浓,也会因为无力去做而产生深深地“焦虑”;
而一旦“价值”感缺失,即使做的事情很有意思,自己也有这个能力,但也不产生幸福和热爱,只能感到“失落”。
“厌倦、焦虑、失落”是我们绝大部分人痛苦的聚集地,只是很少有人意识到,这是因为其中的某片叶子不完整,无法让循环转动起来而已。
同样以学外语为例,如果你的兴趣只是“我应该学好”或“我渴望好一点”,而不是一个强烈的需求和清晰的愿景,那动力很快就会消失;如果有强烈的需求和清晰的愿景,但若是迟迟不投入行动,去研习相关理论和技能,或只是浅尝辄止地听听美剧,翻翻语法,能力得不到系统提升,自然也就无法使用;尤其是学了之后不去主动使用,无法立即兑换出价值,形成闭环,兴趣就无法持续长大。
细想一下,这个模型其实可以覆盖所有的领域。
当我们对某事感到无力的时候,必然是这个系统的某一片叶子不完整,“性能佳”这片三叶草停止转动了。
于是,一个正确的兴趣饲养攻略是这样的:
第一步,让自己先沉浸在足够多的感官体验中,获得兴趣的第一步动力;
第二步,在感官兴趣还没有消退时,尽快掌握更多的知识,使自己的感官兴趣到自觉兴趣;
第三步,给自己找一个兑换价值的方式,把这个兴趣和你最感兴趣的价值绑定。
不断重复这个过程,兴趣就会慢慢固化下来,“三叶草”就会越转越快。
正如古典说的,过好人生是一种能力,而非天赋。那这种能力就是确保自己的三叶草完整且能转动,仅此而已。
一旦你的生涯三叶草开始快速转动起来,你的生命就会出现更多可能!
“兴趣”之叶
(一)“兴趣”从何而来
世界上的人大致可分成两类:
一类是凡事都希望能清楚地看到结果,确认一切都是确定的之后才愿意行动;另一类则是在看不到结果的情况下,也愿意凭借好奇去触碰不确定,毫无功利地投入到新的领域去探索。
前者总是在等待中错失各种机遇,人生中难有其它可能,后者却在玩耍中不断收获,总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可能出现。
1984年,初中二年级的李笑来得知少年宫要开办计算机兴趣班,他向父母要了10块钱去报名。
要知道1984年的10块钱是当时最大的面额,约等值于现在的1000块,而那个时候的计算机也就是通过显示器用字母拼出几个几何图形而已,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简直就是外星文明,根本看不到任何用途。
然而他父亲面对如此不确定的事情,只是说了一句“多学点东西总是好事儿”,毅然满足了李笑来的好奇心。
第二天去报名的时候,原先几十个试听的学生最终只来了4个,原因是他们的家长除了认为那学费太贵之外,觉得学那个东西没什么用。
多年之后,他在新东方任教时准备写一本词汇书,结果因为自己稍多于常人的计算机知识,编写了一些批处理脚本,让电脑帮助完成了海量的工作,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写出了一本高质量的《TOEFL核心词汇21天突破》,一直畅销到今天。
现在算来,这本书早已带来超过100万元的税后收入,是当初投资计算机学习班费用的10万倍不止……
人生真是充满了可能性啊!
“兴趣”是生涯三叶草的起点,是萌发人生可能性的源头。而这一切就在于——拥抱不确定!放弃得失之心,在热爱的领域努力地玩!
然而还是有人会有这样的戒心:万一尝试了之后没用上或失败了呢?
其实,这个问题是不存在的。因为成功了可以收获成就,失败了可以收获智慧,至少它让你知道了这条路到底长什么样,也知道了今后应该往别处去玩耍。
是的,一切都是玩!面对越来越不确定的世界,我们总要体现出一些“玩商”,把修炼本身变成一个有趣的经历。
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件事情是白费的,因为你并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用上,只有等到用上的时候你才会明白。
当过程值回票价,结果也就不那么患得患失了。
(二)“兴趣”的三个层次
当然,饲养兴趣绝不止于此。
我们至少得知道兴趣的三个层次:
感官兴趣
自觉兴趣(乐趣)
潜在兴趣(志趣)
最初激发我们的往往是感观刺激,它就像是一个点燃自己的火苗,虽然刺激但很容易熄灭。这时我们应该为它浇上一点“油”,在兴趣中加入自己的认知,寻找事物的意义,让它熊熊燃烧起来。于是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光亮,直至愿意舍弃其它诱惑,把自己变成耐燃材料,让火焰持久的燃烧下去……
这就是一个从“有趣”到“不厌烦”的过程,想要建立“兴趣”这片叶子,就必须脱离第一个层次,努力向乐趣和志趣的层次上游动。
这也揭示了一个真相:兴趣不是那件让你舒舒服服就能成功拿到结果的事,而是那件让你白天痛苦地想、晚上睡不好觉、早上五点爬起来,一边苦笑着骂娘一边咧着嘴干完的事情。
这才是兴趣本来的样子!不然为什么有兴趣的人那么多,而成功做到的人却又那么少呢?
(三)“兴趣”的心流通道
仅有认识不够,还得有方法。
饲养兴趣的方法就是不要掉出自己的心流通道。
希腊心理学家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 访问了许多世界级的高手,提炼出了一个心流通道模型。
一开始我们要提高技能(A),但是一旦感到自己厌倦了,就马上提高挑战难度(B),一直到自己觉得焦虑,然后开始学习新的技能,一直到厌倦感又来临,再继续提高挑战难度。
养兴趣和养花一样,有些人养什么活什么,有些人养什么死什么。兴趣的死因就两:要么因为难度太低厌倦而死,要么因为高难太度焦虑而死。
高手饲养兴趣的秘诀就在这里:控制好难度,找到学习阶梯,理解自己的节奏,不让自己掉出心流通道!
“能力”之叶
“兴趣”必然带动“能力”成长,但能力并不一定是自然生长的,它有自己的生长之道。
在高手看来,任何能力都可以分为三层:
知识:我们知道和理解的东西,广度和深度是评价标准;
技能:我们能操作和完成的技术,熟练程度是评价标准;
才干:我们无意识使用的技能、品质和物质,有强烈的个人特色,无评价标准。
它们不仅组成了能力的全貌,并且各自有不同的兼容性。比如:
知识是最没有迁移能力的,你读到了医科博士,也照样不一定会做麻婆豆腐,隔行如隔山,说的就是知识的差距;
而大部分职业的技能通常由70%的通用技能(如运营、执行、营销、沟通、管理)和30%的专业技能组成,你完全可以把以前学到的技能迁移到新的工作里使用,再加上新学习的技能,工作就能迅速上手。职业与职业之间并无太大的差距;
而到了才干层面,职业之间的界限完全被打破。你的观察力、理解力、创新力、领导力、影响力、总结力……会蔓延到工作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自动自发,习焉不察。
高手的成长往往会遵循这样的路径:想尽办法在一个领域内从知识走到技能再走到才干层面,然后带着这些才干与技能下来鸟瞰新领域的知识,就容易一通百通了。
金庸的小说《倚天屠龙记》中有一个精彩的桥段。
武当山大敌当前,张无忌要与剑术高手比剑,却不会剑术,于是张三丰当场传他太极剑法,半个时辰后对敌。
张三丰演示了一遍太极剑法,共五十四式,张无忌不记招式,只是细看他剑招中“神在剑先,绵绵不绝”之意。当张三丰问他看清楚没有?他说看清楚了。再问他都记得没有?他说已忘记了一小半。过了一会儿,张无忌又说忘记了一大半。
周颠见状大呼不好,叫张真人再教授一遍,于是张三丰又演示了一遍,但是这次和第一遍居然没有一招是相同的。
张三丰问无忌怎么样?他说还有三招没忘记,过了一会儿,张无忌说:这我可全忘了,忘得干干净净的了。张三丰道:不坏,不坏!忘得真快,你这就请八臂神剑指教罢!
故事的结局大家都知道了,虽然是虚构的,但是却准确地体现了知识-技能-才干的升级过程。
为什么张无忌能够马上领会剑意?
因为他之前已经踏踏实实地按照“知识-技能-才华”的规律,修习了九阳神功和乾坤大挪移,上乘武功的才干一致,技能相通,只是知识略有不同而已。
当一个人在某一领域做到顶尖,就会很容易掌握另一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在外人看来,就是一通百通了。
而我们的问题往往是进入的领域很多,但几乎没有一个领域能彻彻底底走到才干层面,甚至技能层面也只是勉强合格,所以无论学什么新东西,都得从底层重新开始,能力成长就显得尤为吃力。
网上流行一句话“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没有达到拼天赋的地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想成为高手,恐怕这就是最好的路径了。
“价值”之叶
通过能力增长收获的价值感,在价值的含义里仅仅是表面的。更深层次的含义则是如何通过能力的增长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有了价值观才会产生真正的定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要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自己!
这个问题说起来很抽象,但是用图来表示就很直观了。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理想中的自我”,完美无缺,然而由于能力、条件的缺陷,“现实中的自我”往往残缺不全,到处都是成长的空洞。
价值观就是我们面对这些“成长空洞”的态度。
如果选择“外物填充”,那空洞很容易被补上。这些外物可能是物质满足,也可能是他人认同,填充进去之后整个人看上去就立即显得完整了,但从此我们也会不自觉地把外物当成自身的一部分,变得离不开它。
如果选择“内在生长”,那过程会很慢很痛苦。内在的生长需要经历很多的磨难,而且会长时间的暴露自己的残缺,但只要顽强生长,那空洞必然会慢慢弥合,当自身变得完整,外物如何就会变得不怎么重要了。
外物可以随时被拿走,拿走之后我们依旧是那个残缺不全的人,如果终生被外物所牵制,那就会始终活在意志薄弱、摇摆不定、患得患失当中,永远失去成长的可能性。
内在生长一旦建立,我们就不会从物质、成就和他人的评价来计量自已,也不会把焦点放在不可捉摸的外界和他人的观点上,知道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价值比价值更重要。
这样的人才会内心强大,永远能站在真实的自我之上,洞见并选择眼前的痛苦,在任何情境中汲取自己想要的价值。
这样的人:
在顺境中成长,在逆境中也能成长;
在富足的时候幸福,在困苦的时候也幸福;
在被尊重的时候值得尊敬,在被攻击的时候更值得尊敬。
当这样的一个人决心要成长为某种人时,世上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他成长为自己想要的样子!
关注“清脑”
共同开启心智
探索成长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