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纪念改革开放【云南省楹联学会王光明会长在云南中华诗歌文化节上的发言】
云南省楹联学会会长 王光明
我们把这届云南中华诗歌文化节的主题定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我就谈谈我对这一主题的理解吧。
我们之所以要纪念改革开放,讴歌改革开放,是因为:
改革开放,是使我们的党和人民摆脱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桎梏,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踏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开启实现中华复兴新征程的重大政治决策。
改革开放,使我国在经历十年浩劫之后,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的危机状况下,实现逐年好转。到党的十九大召开时,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已步入世界前列。
改革开放,不仅使我国避免被开除球籍,而且使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正是基于以上几点,所以,我们要毫不隐讳地,理直气壮地,明目张胆地,大张旗鼓地纪念改革开放,讴歌改革开放。我们要一代接一代坚定不移地、义无反顾地沿着邓小平设计的,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的改革开放的道路走下去,直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云南省楹联学会会长 王光明
主持人要我发个言,这不啻赶鸭子上架。我加入诗词学会、楹联学会二十多年了,不算短了,要说一点体会都没有也不是。但体会很肤浅,不深刻,没有借鉴价值,故不值一谈。我对诗词联,总是抱着爱好而已,玩玩而已,并不想成什么家,什么诗人。而且实践已经证明,的确成不了家,成不了诗人。其实这是一种很普遍的社会现象。社会上喜欢跳舞的,不一定人人都成为舞蹈家;喜欢唱歌的人也很多,不一定人人都成为歌唱家。以此类推,喜欢体育的也都不一定能成为运动健将,体育明星,爱好而已,玩玩而已。我说我的体会肤浅,不深刻,可能跟我这种只是抱着“玩玩而已”的不认真、不较真的态度有关。当然,这只是对我这种天分低的人而言,对天分高者则不然。民国时期,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中最年轻的那位导师赵元任就倡导“玩着学,学着玩”。他本人就纯粹是靠一颗玩心,玩出了大师级的高度。他精通八个国家的语言和33种汉语方言,是公认的语言学家、哲学家、作曲家、中国现代音乐学先驱,中国科学社创始人之一。人一生的成就有两种不同的获得途径:一种是头悬梁、锥刺股,是靠下笨功夫熬出来的;而另一种,完全是靠一颗玩心,也能玩出大师级的高度,赵元任就属于后者。我不可能玩出赵元任的高度,但我欣赏他倡导的这种“玩着学,学着玩”的学习方法。因为这种学习方法,也是值得我国今天的教育界借鉴的。
扯远了,还是书归正传吧。既然主持人已经安排了就得服从,那就谈点粗浅的体会吧。我想多留点时间给赵老师,她的才是名副其实的学术报告,是美玉,我的不过是块引玉的破砖头而已。
一、要进一步提高对楹联文化的认识
01
(一)要充分认识楹联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一经用“社会主义”一词冠名,容易使部分人产生误解,以为社会主义文化是崭新的文化,跟传统文化毫无瓜葛。事实是社会主义文化与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就是“源”和“流”的关系,传统文化是源,社会主义文化是流。也可以说是母与子的关系。我们都知道,共和国是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脱胎出来的,那么,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就是共和国的母亲,不管你喜欢不喜欢都得承认这个事实。就象一个人,你的母亲哪怕是讨口要饭的叫花子,你也只有认了。因为这是命运的安排,是不能由自己选择的。何况文化属于意识形态,是不能象社会制度、国家机器那样简单地用暴力摧毁的。经历文革的扫四旧,改革开放中诗词学会等社团组织及其刊物又象雨后春笋般地在全国各地成立和创办起来,就充分证明了它顽强的生命力。因此,企图分割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的关系,就是分割源和流的关系,分割母和子的关系,也是分割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如果那样做,社会主义文化岂不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存在尚且不可能,又怎么谈得上发展和繁荣呢?马克思主义者是历史唯物主义者,是尊重历史事实的。马克思就承认他的哲学思想吸收了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合理内核。毛泽东思想也同样吸收了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圣贤的论著中仍然具有积极意义的成分。毛泽东的诗词、文章以及讲话、谈话中,历史典故常常是脱口而出,信手拈来,俯拾皆是,就是最好最有力的证明。
楹联文化既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这样说,至少有以下三点依据:
其一,开国领袖毛泽东和第五代领袖习近平都赞美过楹联。毛泽东生前十分欣赏孙髯翁撰写的大观楼长联和赵蕃撰写的成都五侯祠攻心联。还说他的《沁园春·雪》一词,就是受到大观楼长联上联写景下联写历史这种格式的启发才创作出来的。毛泽东还要云南省和四川省的领导分别读一读这两副联,从中吸取有益的历史经验。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菏泽考察时,给市县领导念了康熙十九年河南省内乡县知县高以永所撰的县衙三省常楹联:“得一官不易,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习总书记念完后接着说:“封建时代的官吏尚且有这样的认识,今天我们共产党人应该比这个境界高得多。”我不知道当时在坐的官员是如何理解习总书记这两句话的。习总书记这两句话看似平淡,字面上也没有批评指责之意,而实际上有很多潜台词尚未说出来。至少“今天我们共产党人应该比这个境界高得多”这句话,还应该在“我们共产党人”之后加上“按理”二字。也就是说,按党的宗旨所规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道理,我们共产党人应该比封建时代官吏的境界高得多,而实际情况却难尽如人意,甚至令人心寒,令人切齿。因为有的共产党人的境界连封建时代的官吏都不如,近些年陆续曝光的腐败案件就是铁证。习总书记念内乡县衙联的目的,就是借古鉴今,向全党发出警示:你既然是共产党人,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就必须时刻牢记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即现在所说的“不忘初心,牢记史命”),维护好党群、干群关系,才能使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党群、干群关系,类似于唐魏征所说的水与舟的关系,“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否则,就会走向反面,使无数先烈用鲜血换来的江山得而复失。毛、习两位领袖重视楹联文化,说明楹联文化是可以为社会主义所利用的,它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二,中共中央宣传部十分重视楹联文化。2013年5月28日,中宣部副部长王世明在出席全国楹联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希望中楹会积极配合中宣部做好建党93周年“把楹联写在党旗上”,“诗词飞扬党旗飘”诗词楹联征集活动。要动起楹联界的“百万大军”,作为中宣部的一支主力军,常规定、正规军,让中国楹联在国家的舞台上大显身手,用我们手中的笔和心中流水的美德,去教化天下万民。努力把握好中国文化的源头和方向,继承传统,关注当代,用楹联书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圆梦,民族复兴作出贡献。请大家注意王世明副部长上述讲话中一些我们以前闻所未闻的新提法。如:楹联队伍可以成为党的宣传队伍的“主力军、常规军、正规军”。楹联可以“写在党旗上”,可以“教化天下万民”,可以“书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圆梦、民族复兴作出贡献”。这些新提法把我们楹联队伍和楹联文化的价值和地位提高到了前所未有和登峰造极的高度。如果这样的文化还不是社会主义文化,我就真的不知道什么才是社会主义文化了。
其三,我们楹联学会已经成功开展过的无数楹联文化建设实践。如:“大美新平”征联,抗战征联以及“风清气正”廉政征联等实践,都足以证明,楹联文化可以歌颂雄奇壮丽的祖国河山,激发人民的爱国情怀;可以揭露帝国主义的豺狼本性,让人民看清其本来面目,保持警钟长鸣;可以歌颂先烈舍生忘死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振奋民族之魂;可以歌颂清正廉洁的传统美德,警示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不要忘记党的宗旨,不忘初心,牢记史命,廉洁自律。总之,楹联文化可以融入党、国家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它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实际上它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02
(二)要充分认识楹联文化是云南最具特色和优势的文化。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要实现大发展大繁荣,关键是要找准自己的特色,发挥自己的优势。楹联文化正是云南最具特色和优势的文化样式之一。云南拥有联圣孙髯翁,在全国四大历史名联中云南人撰写的就占了三副,云南也因此获得“滇人擅联”、“楹联大省”的美誉,就是最有说服力的佐证。这是前贤留给我们及后代子孙十分珍贵的优秀文化遗产,是云南的金字招牌和名片。继承和发扬光大好这一珍贵的优秀文化遗产,利用好孙髯翁这块金字招牌和名片,将有利于党中央关于“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号召的贯彻落实和省委关于“把云南建设成民族文化大省”战略部署的尽早实现。
03
(三)要充分认识楹联文化是大众文化或者称民生文化。
这可以从两个方面看。
一是从群众的喜爱和接受程度上看。楹联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民俗文化,它以精妙的文学性、广泛的适用性以及引人入胜的谐巧性,千百年来在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上长盛不衰。人们茶余饭后无楹联不足以尽谈兴,婚丧嫁娶无楹联不足以成礼仪,山水名胜无楹联不足以壮观瞻。党的十七大已经把民生问题作为核心问题写进党的政治纲领之中,我们继承和弘扬楹联文化,实际上就是在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在做民生工作。
二是从群众的参与程度上看。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文化建设中,既要充分发挥专业创作队伍的作用,也万万不可忽视非专业创作队伍的作用。从中华文化发展史上所取得的重大文化成果来看,无论是产生于文化酝酿时期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还是产生于文化高度成熟的发展与裂变时期的小说《三国演义》,都有非专业创作队伍所作的贡献。《诗经》中的国风,就是广大劳动人民在劳动实践中口头创作的民歌。而小说《三国演义》则是根据民间说书人的唱本改编加工而成的。驰名中外的大观楼长联的作者孙髯翁,是一介布衣,未拿国家一分一厘俸禄,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非专业作者。
04
(四)要充分认识楹联文化是启蒙文化。
“高才自小联磨就”,这是我题窦垿故居联中的句子。我这样写,是因为旧时的私塾学堂大都普遍采用《声律对偶》、《笠翁对韵》等通俗教材,对其学子进行语文启蒙教育。实践充分证明,学生通过背诵上述教材,就会逐渐地掌握汉语的声韵、词性和平仄关系,这对他们将来吟诗作赋撰写对联写文章都是大有益处的。更为重要的是,对仗是对联的核心美学要素,而对仗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中。学对对子,可以帮助学子通过观察和分析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对仗美,培养辩证思维,学会为人处世之道。孙髯、窦垿、赵蕃等无数大家的成长过程都可以作为这种教育的成功例证。
05
(五)要充分认识楹联文化是投入少收效快的文化。
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尤其是欠发达国家或地区抓文化建设工作,都概莫能外地要考虑投入和产出的关系。有比较才能鉴别。据说拍一部电视剧,动辄多少个亿。而玉溪一个县的楹联文化创建,最高投入也才80多万元,与拍电视剧相比,不过是九牛一毛而已。可见,楹联文化是既经济又实惠的文化,这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像云南这样的经济欠发达地区抓文化建设的首选。只需投入很少的钱,就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何乐而不为呢?
二、诗词楹联创作,要与实际相结合。
01
(一)要与人文历史相结合
人文历史主要包括:重大历史事件,著名历史人物、文物古迹、古人遗著等。凡用典的诗词联作品都实现了与人文历史的结合,其中尤以咏史怀古类作品结合得最为密切。前面提到的大观楼长联和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就是把写景与咏史结合得天衣无缝的典范。文化是一个不断积淀的过程,昨天是今天的因,今天是昨的果;没有昨天,何来今天?追忆昨天,是为了珍惜今天,更加坚定地走向明天。缅怀先贤,是为了激励今人和后人。历史名人是人中龙凤,是精英才俊,是支撑我们这个具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大厦的精神支柱,是照耀华夏民族走出漫漫长夜的灿烂明星,是炎黄子孙世世代代引为自豪的家珍国宝。他们为促进我们国家的发展和推动历史的前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值得一切史学、文学和艺术工作者理直气壮地为之大书特书,为之树碑立传,为之歌功颂德。
02
(二)要与自然景观相结合
自然景观主要包括:名山、胜水(江河、湖泊、海岛)、风景区、著名物产等。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和咏物诗,无疑是与自然景观结合最紧密的。就拿山水诗来说吧,要写好山水诗,必须对所写景物有细致入微的观察,有深刻独到的感悟,才能写出情景交融富有深遂哲理的山水诗。比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是从古至今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苏轼借写庐山道出了要善于换位观察思考,换角度观察思考,才能避免当局者迷,做到旁观者清的哲理。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故人类对它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依恋情结。因而,思乡题材跟爱情题材一样,成为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文学作品也只有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才能吸引和感动读者。诗词楹联创作也应当概莫能外地注意突出这一点。
03
(三)要与民族风情相结合
民族风情主要包括:民族语言文字、民族服饰、民族节日、民族歌舞、民族饮食及各个民族在婚丧嫁娶等方面的不同风俗习惯等。云南是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民族风情多种多样,各具特色,是待开发的富矿,是其他省份尤其是中原省份无法比拟的。挖掘好了,利用好了,是最能彰显云南的边疆性和民族性文化特色的。民族风情类题材也是画家、摄影家、音乐家、影视工作者最感兴趣,趋之若骛的题材,成功的范例很多。象大家熟悉的王洛宾,扎根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六十多年,搜集整理了《达坂城的姑娘》、《半个月亮爬上来》、《在那遥远的地方》等大量脍炙人口的新疆民歌。出版歌集10本,共741首歌曲(其中63首创作于被囚禁的15年中),还创作了八部大型歌剧,被称为二十世纪中国最负盛名的民族音乐家。雷振邦以云南白族和撒尼族为题材创作并拍成的电影《五朵金花》、《阿诗玛》及其插曲,至今为广大群众百看不厌,常唱不衰。还有弥渡作曲家尹宜公搜集整理的《小河淌水》、《十大姐》、《绣荷包》等民歌,不仅中国人喜欢,外国人也为之陶醉、痴迷、倾倒,博得了“东方小夜曲”的好评。还有由丹增副书记亲自抓,由杨丽萍主演的《云南映象》系列民族舞蹈也取得圆满成功,引起轰动效应,获得普遍好评。总之,挖掘少数民族题材,容易突出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有利于在竞争中获胜。我们的诗词楹联创作也应注意突出这一特色和优势,千万不要守着身边的金矿,捧着手里的金饭碗讨饭。
04
(四)要与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相结合
开国领袖毛泽东指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又说:“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没有这个核心,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取得胜利。”以上语录,作为象我这个年龄段的经历过文革浩劫的人,早都背得滚瓜滥熟了,但领会并不深。闭幕不久的十九大的召开及其精神的宣传贯彻,使我对以上语录有了新的较深刻的认识。我认识到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和指导思想作用,是通过党和政府各个时期制定的指导各行各业各个方面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来实现的,而且是全覆盖的,没有死角的。包括诗词学会、楹联学会等学会、协会、研究会这些社团组织,都必须置于党的领导之下。其政策依据就是中共中央印发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第七部分“深化群团组织改革”,其全部文字如下:
群团组织改革要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群团改革的决策部署,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群团工作的制度,紧紧围绕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这条主线,强化问题意识,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进改革,着力解决“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等问题,把群团组织建设得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坚强有力。
这段文字概括起来就是:健全一个制度:即党委统一领导群团工作的制度。保持和增强三性:即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强化一个意识:即问题意识。着力解决“四化”问题:即“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问题。达到两个“更加”,即把群团组织建设得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坚强有力。
以上是讲社团的组织管理必须置于党的领导之下。
作品创作也必须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指导。因为写诗词联要么写历史,要么写现实。而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是各条战线、各行各业工作的指导思想,如果不了解,不吃透,恐怕很难写好,甚至还会犯错误。其中,尤其是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一定要了解,要吃透。因为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在全世界都是十分敏感的问题。回顾在世界范围内发生的动乱,大都与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处理不当有关。因此,我们在进行诗词楹联文化建设,或进行诗词楹联创作时,一定要注意与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保持一致,以有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05
(五)要把学习借鉴前人创作经验与自己的创作实践相结合。
诗圣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又有古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我曾经向一些老作家、老诗人请教创作方法,他们都几乎象统一了口径似地说:“没什么,就是多读多写。”初听这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一句话,象是应付人,糊弄人。仔细琢磨之后才意识到,这绝对不是应付人、糊弄人,而的确是经验之谈。“多读”,就是多读经典著作,就是学习和借鉴前人的创作经验,使我们少走弯路。当然,多读不是简单的数量的增加,不是泛泛的读,而是要动脑筋去思考、分析、领会,看前人是如何谋篇布局的,如何处理起承、转、合关系的,如何遣词造句的,如何炼字,炼句,炼意的,以及如何调平仄求对仗的等等。
说到炼字,大家听得最多的,最为熟悉的,肯定是宋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提炼过程。全诗抄录如下: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据宋人洪迈《容斋随笔》(有的版本为《容斋续笔》卷八所记),王安石最初用的是“到”字,继改为“过”字,又改为“入”字、“满”字,改了十多遍,都不满意,最后才选定这个“绿”字。这个“绿”字把江南岸的生机、色彩、动态、气氛都点化出来了。其实,我们自己的诗词联创作过程中也有类似的炼字体会的。如我的《下关万人冢凭吊》:
万人颓冢草枯黄,几座残碑泣夕阳。
游客心流怜鬼泪,史家血写遣皇章。
孔明义纵南中定,天宝强征祸患藏。
所幸滇王明大义,铭文示后永归唐。
本诗炼字主要是第三句的“心”字和第四句的“血”字。“心”初稿为“纷”,即“游客纷流怜鬼泪”,游客纷纷流下了同情战死冤魂的眼泪。这无非是一种纪实的写法,感情的份量显得太轻,色彩显得太平淡。后改为“心”,即游客的泪水表面看是从眼里流出来的,而实际是从心里流淌的,感情的份量就重多了,感情色彩也升华了。第四句的“血”字,初稿为“笔”字,即“史家笔写遗皇章”。古时没有电脑和打字机,文章当然都是用笔写出来的。这种写法太实了,太一般了,没有把史家的感情份量和感情色彩凸显出来。改为“血写”就大不一般了。你可以理解为史家在写这一历史事件时是用笔蘸着血写的。也可以理解为秉笔直书朝庭或皇帝的过失,是要冒掉脑袋的风险的,是要付出血的代价的。历史上不乏这样的先例。
“多写”就是要把前人的创作方法、创作经验运用到自己的创作实践之中。且要多实践,多总结,反复实践,反复总结。只有这样,才能使创作水平不断提高,写出好的、有质量的作品。
以上五个结合,可视创作某一件作品的需要灵活掌握。可以是单一的结合,也可以是多方面的结合。如《泌园春·雪》就把写景、咏史和抒情都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了。
我的发言完了,不当处恳请诗友联友批评指正。谢谢!
欢迎关注联都网站系列微信公众号:
1、联都
2、联都网
3、联都网站
4、联都论坛
5、联都楹联文化研究中心
本系列公众号近期将隆重推出——2017年度楹联作品盘点【******联集】,优秀联集将推荐给中国楹联学会对联文化研究院,参与2017年度对联创作奖的评审,欢迎投稿,欢迎实力角逐对联创作奖!
投稿要求:联作≥20副+个人简介+照片≥1张(原图)
投稿邮箱:99474877@qq.com
微信号:clr18687299660
同时接受和对联相关的其他题材如联理文章等,欢迎投稿。
武当山道教学院建校十周年暨第四届“静乐杯”海内外 诗词楹联大赛征稿启事
【18.06.10截止】“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全国楹联大赛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