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这个满载悲情的世界,添一丝光亮
胡波,一个我们不常听过的名字,如今却用一部电影让我们记住了他。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为获知了年仅29岁的他,在家中自缢身亡的消息。而这部《大象席地而坐》成为了他留给世人的最后一件礼物。
在胡波创作的小说《大裂》中,提出过这样一个任何人无从回避的问题:“我们还要活(被伤害)多久?”电影《大象席地而坐》改编自这本书中的同名小说,也延续了这样疼痛的风格。
“我要看清楚那头大象为什么要一直坐在那儿,这可能是我这辈子最大的困惑。”
这只席地而坐不愿搭理游人的大象引诱着韦布去满洲里。而电影中的另外三个角色:于城、黄玲、王金也与他的生活发生了联系。
电影剖露了这个社会中每个年龄层段共有的心理——各自找到释放的出口,将对生活的哀愁与幽怨疏解而出,让他人同自己一起分担和承受同样的愤懑与痛苦。
大象席地而坐
黑灰色调的画面,充满悲伤情绪的故事,让绝望和孤独由内而外喷涌而出。从中透露出的无法挣扎、排解的苦闷与哀伤,甚至压抑到催人死亡难以抽离。
导演本人借由《大象席地而坐》完成了对世界声嘶力竭的呐喊。他用大象隐喻了自我,揭示出自我的悲苦与哀伤。这部时长近4小时的影片里充斥着那些活在精神状况外的人无法言说的情绪。而这对于胡波来说,是发泄、表达的唯一出口。
等我贴着它,看到它那条断了的后腿。它看上去至少有五吨重,能坐稳就很厉害了,我几乎笑了出来,说实话我很想抱着它哭一场,但它用鼻子勾了我一下,力气真大,然后一脚踩向我的胸口。
是享受精神世界带来的愉悦,还是享受物质生活带来的满足?我们都深知决定权在自己手上,但大部分人依然没有迈出那一步的勇气去坚定不移的选择自己心之所向的一生。
而胡波用最后的气力完成了这部荧屏处女作。他依靠电影寻求到了观影者的共鸣,通过别人的侧目证明了自己灵魂的存在。
拍电影不过是自身的证明,既然是自身证明,势必会有个人强烈的风格。
无论是沉醉于艺术的张艺谋,还是批判现实的冯小刚,亦或是充满悲情的胡波,作为导演的他们都通过演员的传神表达展现出自己对社会乃至世界的意见。这些或赞扬或颓废或刺痛的镜头,是他们抒发、表达自我的方式。
人在这个世界上受制于各种因素,难免会遇到沟沟坎坎,这时便需要排解自我来发泄情绪,缓解焦虑与压力。如果说影片是导演抒发自我情感的途径,阅读是一座每个人都随身携带的避难所,那么写作也是。
写作是艺术创作的一种,而所有的艺术创作都需要创作者打开身上所有的感知器官,贴近体会这个世界的一分一毫,甚至于要经常逼自己到一个情感的临界点,才可能有自身的感悟。这个过程通常是有多少欢欣就有多少痛苦。
巴尔扎克写小说之时,一会儿痛哭,一会儿大笑,一会儿站起来手舞足蹈,一会儿又趴进枕头里像死了一样,整日里疯疯癫癫的,写完了才能恢复正常。
托尔斯泰的太太则说,托尔斯泰一写起小说,就对着空气喃喃自语,挥拳,流泪,有时痛苦得想找绳子自杀,她不得不藏起所有东西,他仿佛鬼上了身。
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更不必说。他彻夜写小说,灌大酒,写到脑子短路,癫痫发作,爬起来继续写,又再发作,如此反复。
对于很多作家而言,只有停留在书桌前的时光才是专享于自己的,而写作的自然流露更多体现出真正本我的东西。它让我们摘掉了带在脸上的面具,真实地面对自我情感,正视自己。
书写不光完成了自我精神的传达,是排解情绪的良药,更是一场绝望的自救。
林奕含以一种自暴自弃、极度自我攻击的方式在书写《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她以一个天才少女的敏感,把自己和他人用细到毫厘的描摹,从内到外剥得体无完肤。柔弱的她试图用这样残忍的书写,像一把手术刀那样剖开自己,去寻找病灶,去取出灵魂里日益庞大的肿瘤。
同写《小团圆》的张爱玲一样,她们都是文字虔诚的信徒,相信书写中的真诚倾诉能够治愈过往恋情带来的伤痛,所以都写得足够用力,足够真诚。
总有锦心绣口的妙人,在文字的世界里横刀立马,不需要徐徐铺陈故事,只凭一双洞穿世事的眼睛,千把字就将道理说得真挚感人,说到你心尖上去。
而亚比煞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写作上很多人丧失了表达真实想法的能力,但自己却并未发觉。同艺术一样,无论别人是否喜欢、评价如何、有没有好处,写作必须是真实的、自由的、纯净而不为任何外界力量所干扰的。
电影《无双》中的李问(郭富城饰演)虽然画技精湛,但始终逃脱不开模仿的躯壳找不到自我,最终把他推向了犯罪的深渊。如果说多年来的写作生涯教会了亚比煞什么,那就是坚持必须为自己而写,写自己真正想写的东西。
“曾经以为,只有批判才能改变现状,而如今,更相信温柔的力量。”在慌张匆忙的时代,总有人以文字跟我们交流,通过文字表达她的态度和对这个世界的爱意。
亚比煞从未停止阅读和思考,出于灵魂舒展的需要和热切希望这个世界变好的心,她始终忠于写作。而如今她将自己对书、电影、时事,写作的故事融进了书里,编著成了这本《密云晨光》。
书中的文字温和又不失犀利,亲切又不失深邃。在她平易近人的笔触背后有一颗文人的心,精致且慈悲。
深厚的人文素养和深入骨髓的基督教底蕴,让她永远在关注世道人心,不迷失于事物表象,精准剖析,找到万千世象的“所以然”,常令人读来豁然开朗,眼界和思维都随之拓宽。
我把窗打开了一个角,光就这样透过来,照进了我的生活。
如果你因为生活而焦躁不安,找不到释放的出口。
如果你产生了对这个世界的无力感,不知道未来该何去何从。
如果你最近痛了,想在温柔的文字中寻找一针止痛剂,抚平你疼痛难忍的伤口。
那么,试着听一个把信仰融入生命的人,安静地和你聊聊电影、阅读、写作、时事与生活吧!或许你能够找回迷失的方向,从黑暗的十字路口中寻到光明走向远方,远离这灰暗不堪的世界。
今 日 推 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