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启蒙?关于阴间眯眯眼的民众大讨论就是!
关于电影“雄狮少年”和品牌“三只松鼠”眯眯眼形象是否辱华的争论还在继续,也将长期持续。
我看了各方观点,包括有一群人认为网民批评眯眯眼是上纲上线,是歧视小眼睛中国同胞,中国人拒绝多元、缺少启蒙。所以我想还是我来替《雄狮少年》和三只松鼠辩护吧,其他的洗地我实在看不下去。
为了避免望文生义,我和各方人士包括《雄狮少年》动画设计人员都交流了一下,还带儿子去影院看了电影。走出影院之后,我和儿子不禁一起欢乐做起了舞狮动作。电影在光影细节设计上确实很用心,场景画风既逼真又写意,水墨片头和舞狮风韵让人兴奋。电影的叙事则比较潦草仓促,情节漏洞不少,格调不统一,所以也就是个一般励志故事吧,比《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都要弱。但是恰恰因为眯眯眼的争议才让电影意外具有了中国人的世界史意义。
一
先说最敏感的阴间眯眯眼问题。
首先我还是要给装糊涂的人明确一下,人民群众抨击的“眯眯眼”并不是中国人当中常见的自然的单眼皮小眼睛,而是那种西方世界刻意打造出来的宽间距、吊眼角、眯眯眼,被称作猪眼的傅满洲式阴间眯眯眼,具有唐氏综合征患者的形象特征。既然有些姿势分子批判中国网民自我歧视小眼睛同胞,那么我要说明,我儿子就是单眼皮、细长眼,一笑起来就变成两道缝,我觉得很帅很可爱。就算唐氏综合症患者的长相也不应该被歧视,那是他们的痛苦命运。中国人愤怒的是那种刻意造就的唐氏综合症眼睛形象。
人物美学不是一个小问题,在黑格尔那里,美是世界精神的感性表现,是一个民族的根本价值体现。而西方对东方的这个“刻意”美学塑造,具有漫长的历史。
北大历史学教授罗新有一篇书评叫《我们不是黄种人》,介绍的史料非常有意思。黄种人、白种人的定义不是自然产物,而是充满了政治与文化色彩的历史产物。古代西方人并不说我们是黄种人,古代中国人也不会自称黄种人。马可波罗时代,或者说东方远比西方发达的时代,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一看,非常兴奋,写下大意这样的记录:这里如此繁华,而这里人们的肤色和我们是类似的。也就是说,他们觉得自己和东方发达国家人种肤色类似,都很白,于是很自豪。但是随着西方世界发生工业革命,东方日渐衰落,西方人对东方人的观感开始恶化,首先他们描述东方人肤色的词汇开始变化了,比如使用“灰白”“铅色”等词汇。为了建立自我中心的文化自豪感,西方进一步把东方作为“他者”加以贬低,尤其是发明了臭名昭著的人种学,最终把东亚人的肤色描绘成黄色(拉丁文luridus),一种黄疸病的色彩,意味着不健康。而做出这个肤色定义的正是著名的植物分类学的创始人林奈!
最重要的还是眼睛,毕竟是心灵的窗户。中国人眼形丰富,双眼皮、单眼皮各有风采。但是西方人关注的是“蒙古人种”当中比较常见的内眦赘皮眼形,也就是单眼皮小眼睛。他们认为这与唐氏综合症的表现接近,在十九世纪,西方人就把唐氏综合症称做“蒙古人病”!以此暗示东方人种低劣,有先天缺陷,傅满洲的形象和刻意设计的阴间眯眯眼就是出于这个意图。
除了眼睛,傅满洲的脸是按照猴子来画的,尖嘴猴腮。因此有网友误会《雄狮少年》里的阿猫是在照搬傅满洲,其实那只是照猴子画的结果。
二
雄狮少年引起争议不是孤立事件,而是撞到了大势,因为之前模特陈漫的迪奥眯眯眼广告争议、清华美院毕业设计眯眯眼形象争议,已经共同传达出世界精神的风雨声——觉醒的中国人民开始争取自己的审美主权。
清华美院毕业设计
战火蔓延,以至于三只松鼠2019年的眯眯眼广告被翻了出来,冤也不冤。说冤,是因为土鳖商家一般只能听广告设计方的意见,而设计界长期浸淫在西方文化权力控制里不自知,把屈辱当时尚。说不冤,是那位模特到现在还在主动玩小眼睛妆、自己做出手指勾眼角的侮辱姿势。她一副很委屈的样子,在微博上说“我眼睛小就不配做中国人吗?”“事事都要上纲上线,那这就是一种病态了!”说这种话才是主动上纲上线,却又抓不住真正的历史大纲。这事本来不全怪商家和模特,毕竟主导世界的仍然还是西方秩序,包括西方建构的美学秩序。多数商家只能顺着西方秩序去求利,正如“贸工技”路线那样。比如这位模特,过去也做过大眼睛的妆容,但是化妆成小眼睛才能拿到欧美品牌大单啊,其眼睛可大可小,全看利益算计。
我们倒也不用去和模特个人计较,毕竟缺少见识。讨生活不易,正如当年在日军占领区艰苦讨生活的普通百姓市民并不是汉奸。但是在知道歧视意义之后,有人还一副理直气壮的样子,那就不一定了。比如有人说民众抗议导致小眼睛模特被品牌弃用,伤害到了个体,所以是挥刀向自己人,是蛆。看图,这人居然还知道“东方主义”,也是文化人呢,只是恐怕文化人“周作人”都不敢这么理直气壮。按这逻辑,缉毒警察还伤害了毒贩个人生意了。果然很奇葩。
不排除有些“低级红高级黑”故意扩大化,攻击无辜的人。但我看到的群众主流意见都是区分一般的小眼睛和阴间眯眯眼,反而一些为阴间眯眯眼辩护的人在搞扩大化,比如说什么中国人古画里美女都是小眼睛,如来佛祖也是小眼睛。说这话的还有电影学院副教授,你看,教授如此,真不能怪模特没文化。
不得不说,每一次大变局发生,无论资本主义、工业革命还是中国崛起,都会摧枯拉朽,难免冲击普通人。个人还是要学习顺应。像三只松鼠模特那样,既然号称要做一个自由、自信、独立的个人,那就更应该好好学习,比如萨伊德的《东方主义》早已走出学术圈,被大众文化领域所熟知。他批判西方人建立自我认同总是建立在对他者的异化之上,无论把东方塑造成神性的雪域高原还是灰暗的落后社会,都是为了满足他们自己的猎奇心态。
现在比较麻烦的是“自我东方主义”,比如有中国人盛赞上海是东方的巴黎,却不敢说巴黎是西方的上海。我欣慰的是看到了汉服模特“荷里寒”的故事,她屡屡因为自己真正的东方长相被广告界拒绝,从而意识到那种西方美学封建秩序的存在,不过人家有自觉,没有同流合污,而是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相信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会觉醒。反倒是一些中国知识分子自己不学习,不觉悟,起劲批判嘲笑中国网民是暴民。如此落后于人民群众,却偏偏他们最喜欢说“启蒙”。我理解这种“启蒙综合症”,天天盼望着群众是不是又极左了,又暴民了,又乌合之众了,是不是又给我启蒙群众的机会了,精神分裂,自说自话。
什么是真正的启蒙?今天广大民众关于阴间眯眯眼的大讨论,就是一场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中国人民自我启蒙!就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的风声!我期待荷里寒这样的模特越来越多,更期待单眼皮小眼睛的模特与设计界一起表达出应有的中国风采。只有民族气派,才是世界风范。
三
再来谈谈这部电影的关键得失。
故事设定主角就是穷丑弱者,这没问题。但是丑也可以丑的很多样,比如周星驰电影里有各种丑角(想念吴孟达),问题是《雄狮少年》里主角团是清一色的眯眯眼,这就很遭忌讳。本来如果只有一个人那样也还好,女主角站在木棉花下我觉得还挺美。
我重点要说的是,在文化传播的意义上,这部电影有意思的地方远远超过“眯眯眼”。它既想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卖点,又想要迎合各方关注尤其是“国际”关注,以至于拼贴了很多元素,产生了一种“中国特色的后现代效果”。
央视为这部电影站台,认为倡导了文化自信。这也不全是空话,我猜测电影制作方有响应国家外宣倡议的意图,要输出中国文化。我的朋友律师林一五告诉我,电影取材于佛山南海一年一度的黄飞鸿狮王争霸赛,电影的刻画要比现实中的舞狮更好看,表达出了舞狮的精气神。但同时电影还有很多诉求,比如获得票房、获得西方奖项。他们似乎很理解传播,希望也抓住西方观众的各种兴奋点。我举一个例子,大家都只盯着咪咪眼,但我看到这部电影里还出现了新疆元素——
剧照:咸鱼店老板
舞狮少年的师傅,咸鱼店老板,他的形象更像是去中亚采风的结果。自然卷的浓密头发,浓密的眉毛、络腮胡,还有长脸,几乎就是一个新疆大叔形象。我的朋友工人郭德鹏说他像阿凡提。考虑到西方人对中国新疆如此关心,这样一个形象设计也是很用心了。法国人不是还为这部电影颁奖了吗?据说这个人设的根据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白,而李白出生于中亚……电影里,咸鱼店老板夫妇似乎是全村唯二善良的人。
中亚面孔
我的意思不是说电影设计这个形象又是为了迎合西方人的辱华意识,我的意思是,制作方似乎采纳了“Netflix”的策略,即通过大数据计算来监测观众的喜好,然后把这些喜好元素都放到作品里,就像《纸牌屋》的制作,以此获得尽量广的关注。比如这电影借了留守儿童的热点,还使用了B站的梗“我大意了,没有闪”。可惜他们虽然很聪明,但是不理解复兴中国与世界碰撞交流的历史意义,选择的元素并不相容,无法两边都讨好。现在看来在国内票房是失败了,但是在西方市场还有希望。
有不少中国作品热衷于到国外拿奖,不择手段迎合西方,因为拿了奖就可以向上级报告说我们获得了国际肯定。归根结底还是我们内部对于西方的仰视,有些人一味强调“与国际接轨”,意识不到今天的中国就是“国际”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也许是讲给外国人听,《雄狮少年》很多关于中国的细节并不严谨,比如说主角的父母在广州打工,过年都不回家。问题是主角的家就在佛山哎,距离广东才30多公里,咸鱼老板的小摩托都能轻松来回。而且你表现的是有高楼大厦、有电视、翻盖手机的2005年,却四处看似不经意地安置阴暗落后景象。区别于哪吒和大圣归来的神话题材,这本来是蛮好一个现实主义题材,可惜最终什么都蹭一点,却漫不经心,浮光掠影,反而冲淡了舞狮本身的精彩。
四
图像的战争正在全面爆发。西方人的战法已经炉火纯青,我在我的B站节目“从书说起”里有过详细说明()。最近我看到《经济学人》刊登了一位中国学者的文章,但是看到作者照片的时候,我不禁喊了一句:CNM经济学人,你真行!刊物对作者的照片形象使用了手段,明显故意把眼睛变小,间距加宽,只要看过原作者TED演讲视频的人都知道,作者并不长这样!
这就是西方“高级”的地方,文字上给你所谓平等机会,但悄悄地控制图像。话语权从来不止是文字,这是一个视觉时代,通过视觉暗示的影响更可怕。
我们怎么办?
看过电影的人普遍认为《雄狮少年》技术不错,不该被淹没。我想起孟晖老师的文章,描述了一部外国电影《成吉思汗,世界征服者》,电影就是为了贬低东方、渲染黄祸论而拍的,但是道具细节极其细致到位,令人惊叹。制作越讲究,埋在里面的意识形态就更有影响力。这就是包括中央情报局、美国之音、好莱坞在内特别擅长使用的“特洛伊木马”战术和心理暗示战术。我觉得《雄狮少年》也无意中具有了这个能力,用精致的细节技术掩盖意图,只是希望能用到正道上。
我在播客节目里说过(点击文末全文链接可收听):当我们的商人顺从或者利用西方人喜好赚钱的时候,并不代表心里真喜欢他们,其实在卧薪尝胆、猥琐发育也不一定。就像美国人要帮特朗普王者归来,我们义乌就可以生产他们喜欢的竞选小旗子。迎合一下也没啥,只是忍辱负重时候别忘学艺,别忘以后加倍回报对方。
《雄狮少年》制片人说要谢绝网红脸,这个我支持。除了西方对我们的形象歧视,互联网上普遍流行的网红脸也是一种历史悲剧,这不是西方的阴谋,而是资本主义、消费主义秩序导致的结果——在注意力经济时代,脸变成了交换工具,人们用标准化的虚拟美来赚取注意力。可惜电影剧组技艺不精,挑战网红脸失败。希望不忘初心,下次一定。
据说投资方追加的宣发费用都快超过制作费用了,但是如果不敢把关键问题说清楚,或者没能力说清楚,那么花多少钱都没用,也对不起努力干活的基层工作人员。触及“辱华”神经,无论剧组是故意还是无意,都要理解形势比人强,平时没注意,现在撞南墙,也算是意外进入了伟大历史,最好是敢于担当,努力学习,追求改进,而不是胡乱辩解。关于眯眯眼,有剧组人员私下给我提供了一个更有说服力的解释:“男女主角形象是在模仿狮子。”狮子倒确实是眯眯眼、吊眼角、宽间距。
如果真是狮子,那就站直了,别趴下!
欢迎下载“蜻蜓FM”APP,搜索“停不下来”节目,收听本期博客。开车三人行,定期开怀讨论文化历史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