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3年1月5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是时候为中国互联网产业正名了

关不羽 关胖侃财 2022-05-30


3月16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资本市场问题。这是去年12月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来,高层就中国经济发展又一次定调。

资本市场的稳定离不开产业经济健康发展,经济健康发展离不开产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尤其是最近的俄乌事件中的经济战、科技战,为我们的产业经济发展思路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信息时代,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是产业经济的重中之重,这本来是个常识。然而,最近这几年,互联网行业遭遇到不少争议,甚至污名化,而现在,是时候为中国互联网产业重新正名了。


01


哪有什么“软科技”VS“硬科技”


近些年来,对中国互联网产业的争议和质疑,主要有两个点:

一个是所谓“软科技”和“硬科技”的软硬之争,即应用科技和基础科学之间的优先级。

另一个是所谓“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虚实之争。

对中国互联网指责备至者认为,中国互联网产业是“软科技”,是“虚拟经济”,“过度发展”是妨碍了“硬科技”和“实体经济”。所以,要对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加以抑制,以引导资本进入所谓的“硬科技”、“实体经济”。

这种观点的错误是把概念上的区分误认为现实的割裂,把因果关系割裂成了主次关系。这是典型的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

所谓“软硬之争”,人为地把应用科技和基础科学的概念区别,搞成了对立的此消彼长。既不符合事实,也不符合逻辑。

事实层面上,美国是互联网产业大国,同时也是全球科技最领先的美国,从没什么“软硬之争”。没有人认为美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妨碍了美国的“硬科技”,没有任何证据显示美国的互联网产业兴起后,基础科学研究的投入减少了。事实恰恰相反,美国的互联网企业巨头已经是基础科技研究的主力。

量子计算机技术硬核不硬核?谷歌在这一领域的成就已经超过了英特尔、IBM这些老牌“硬科技”企业。

载人航天技术硬核不硬核?亚马逊掌门贝索斯正在大举进军。

生物科技硬核不硬核?全世界阴谋论者都怕比尔盖茨变身“生化大魔王”。

此外,还有“软硬兼施”的苹果、大力开发VR技术的脸书等等。美国互联网产业同样是应用技术起家,最终都走向了基础研究的纵深。这是产业逻辑的必然结果,而不是美国也搞了“软硬之争”。

互联网产业的逻辑,就是从应用起步,以基础研究为终点。互联网技术本身就是一种应用技术,是需求导向型的技术路径。互联网企业不断拓展的应用场景,不断面对新的应用需求,当应用技术到达了边界后,必然向基础科学研究领域进发。谷歌为什么要搞量子计算机,就是因为它的算力应用到达了目前超算技术的极限,不得不寻求基础领域的突破。这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和互联网企业发展壮大是同步的。


比如,这次疫情期间,美国互联网企业市值暴增,规模成长又迈上了一个台阶,这大大增强了他们投入基础科学研究的动力和能力。很多基础科研的突破,在这两年集中爆发,绝非偶然。市场驱动的过程就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过程,是大型平台企业竞争“巨人之战”的结果,无需外力引导、逼迫。

所以说,所谓“软硬之争”不符合事实,也不符合逻辑。


02


“软硬之争”是强行设置议题的挖坑


中国所谓“软硬之争”,是人为的议题设置,同样没有事实证据和逻辑依据。

中国基础领域的“硬核科技”发展相对滞后,难道是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导致的?显然不是。不说基础材料、生物技术和互联网产业没有直接关系的基础科技,就是国人最关心的芯片技术,落后多少年了?电子技术落后,是工业化时代的欠账。

中国互联网企业在这样历史欠账的基础上发展得那么好,是中国科技发展的成就,应该自豪,而不是自我矮化、抹黑。更不能无端端地把互联网产业作为焦虑泄愤的对象。

“芯片”被卡脖子了,怪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太好了?这是不讲道理,完全是胡乱泄愤的喷子逻辑。

中国互联网企业有钱,就该去造芯?那宇宙第一大行工行更有钱,两桶油更有钱,怎么不大力造芯呢?


芯片技术落后的欠账,能不能由中国互联网大型企业来补,可以讨论,但不是抑制互联网“软科技”的理由。遑论事实上,互联网公司已经在芯片研发上有大量投入,中国有能力做芯片设计的大公司也不只有华为,阿里的平头哥去年已经具备5nm制程芯片的设计能力。

抑制“软科技”,也不会让“硬科技”的资源配置增加。中国互联网产业并没有占用“造芯”的资源,相反,有了它们的发展反而还能促进更多的资源进入这个领域。

我们的互联网产业是高度市场化的,不是政府资金扶植起来的,也不是高杠杆从银行套钱出来的。而是充分利用全球资本市场资源发展起来的。这种全球资源不可能直接投入到中国的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全球资本是逐利的,不是来做活雷锋的。

即便所有中概股的互联网企业都退市,也不会有一毛钱国际资本转投中国的基础科学研究。所以,只有互联网公司自己发展好了,有了资金和技术的积累,才有可能把更多资源投入造芯这种领域。把经济资源分配的此消彼长,作为软硬之争的理由,是强词夺理、牵强附会。


03


发展信息技术,
才是解决科技“卡脖子问题”的正解


其实,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发展在疫情前,已经处于由“软”到“硬”的关键阶段。

基础科学是多领域的,信息技术本身就有很多基础科研,信息技术的开发还会带动很多基础研究。这一轮的信息技术竞争,是中国科技迭代的重要历史机遇。

云计算、人工智能、VR技术等等信息新技术,是新一轮技术革命的起点,本身就有很强的基础属性。中国互联网巨头正是大力投资这些新技术领域的主力,而且已经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就。

比如,在云计算领域,阿里巴巴的云计算在Gartner的报告中四项技术指标已经是世界第一,科技研发投入也是中国上市公司里的顶流。

在这些新的基础技术领域,中国哪怕有一两项取得全球领先的优势,谁敢轻易卡我们的脖子?不能因为“重硬轻软”的偏见自废武功。

必须承认,即使在中国互联网产业在前几年发展最好的时期,距离美国都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中国互联网企业在科技领域由应用走向基础的进化方向,和美国同行是一致的。中美互联网企业间的竞争将是长期的,这意味着中国互联网企业的科研投入增长也是长期的。

竞争不是一蹴而就的,企业实力的差距决定了步调的先后,要有个发展的过程。这是在中国科技产业发展中的普遍现象。华为在通讯技术领域的成就有目共睹,但是整体的科技水平也没有超越苹果,尤其是基础科技还有明显的短板,超越在短期内也不可能实现。而要百度比谷歌更“硬核”,显然更是强人所难。

我们要坚信产业发展的规律,应用科技为起点,基础研究为终点,是每一个大型互联网企业的宿命。中国互联网企业正在挺进科技前沿、深入基础领域,进化的趋势是明确的。不能抹杀已经取得的成绩,更不能堵住这些大型互联网企业的成长之路。

堵住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发展之路,非但不会实现中国基础科学的补差,还会让我们在新一轮科技竞争中继续落后。本来被卡脖子的历史欠账没解决,新的脖子又会长出来。看看俄罗斯,被卡住了电子支付、即时通讯的脖子,日子多么难过。

认清现实差距,但也不必自卑,我们的互联网产业有自身的优势。那就是中国还有巨大的经济潜力。互联网产业是经济潜力转化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的关键。因此,我们必须坚决摒弃互联网经济“虚实之争”的错误观念。


04


互联网产业是实体经济的支柱产业


把所谓的“虚拟经济”扣在互联网产业上,是乱用经济学术语的张冠李戴。

“虚拟经济”源于美国,本意是指美国出现的过度金融化现象。指的是金融衍生品泛滥的现象,是金融衍生品把一块金子搞出十块金子的“虚拟”。而互联网的“虚拟”是技术术语,和“虚拟经济”中的“虚拟”完全是两个范畴,就像象棋里的象和动物园里的长鼻子,是两回事。

我们的经济部门一直讲的“脱虚向实”,指的也是金融高杠杆的泡沫制造机制,是“虚拟经济”的正确用法。

互联网技术服务于经济发展、提升经济运行效率的作用是实打实的,何虚之有?

腾讯出品的《风味人间》让消费者获得了美食信息,他们在淘宝等电商平台上找到相应的商家购买了商品。两大平台的市场合力,让云贵十万大山的土特产走进了千家万户,这是“实”还是“虚”?

疫情期间,即时通信软件为远程教育、远程会议、远程通讯提供了技术解决方案,降低了疫情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实”还是“虚”?


云计算为政府和企业提供了大量廉价的算力、数据储存空间,提高了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水平,是“实”是“虚”?

归根结底,中国的互联网产业能够发展到全球第二的高水平,怎么可能是“虚”的?如果客户不能从互联网企业的服务中获益,那么互联网企业根本不可能生存,更不用说做得那么大。

互联网跟技术的每一个应用场景,都满足了个人和企业提供了真实服务,都创造了真实的经济效益。九亿网民不是虚拟的,数千万从业人员、千千万万靠互联网技术服务发展起来的中小企业不是虚拟的,这么多实体真实参与的经济活动怎么不是实体经济?

互联网产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是中国实体经济的支柱。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尤其是在实现充分就业方面,互联网产业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05


互联网产业是稳就业的重中之重


把互联网产业归类为“虚拟经济”是对经济理论的误解,有故意的误导成分。

互联网产业推动了产业升级,新旧淘汰动了一些既得利益集团的“蛋糕”。电商崛起时,传统零售业受到了冲击,成了“反互联网”的口实。

但是,随着电商平台的发展,情况已经很明朗了。实体零售业经过互联网技术整合改造,资源被高效地再利用。传统商业网点转型为线下体验场所、社区零售店成为配送节点。产业升级的新旧淘汰并不是单纯的“挤出”,而是资源的重整、业态的重塑,最终实现了效率的提升。淘汰旧业态,创造新业态,创造了新的工作岗位,是就业市场的升级。

互联网产业创造了多少工作岗位?全球知名中文IT技术交流平台CSDN有3100万中国注册用户,就算其中只有三分之一的真实用户,那也达到了1000万以上。外卖、快递业务创造了1000万快递员岗位。还有依托互联网技术开展经营的中小企业,创造了多少就业岗位?这些中小商家遍布农业、工业制造业,离开互联网产业的蓬勃发展,这些就业机会都不会出现。

不要以为互联网产业的蓬勃发展只创造了大厂高管的“造富效应”,还要看到这个新兴产业在短短十几年间形成了庞大的产业生态,创造了数以千万新增就业的“脱贫效应”。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互联网产业的经济拉动创造的工作岗位,是中国经济转型期间的稳就业主力之一。如果互联网产业停滞倒退,大量失业不可避免。

这不是实体经济的显著特征?这不是实实在在的经济贡献?难道只有把劳动力人口都赶到流水线上才是实体经济?把程序员赶进工厂让快递员失业下岗,才能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相反,这只能带来收入降级、消费降级。

一部分人把互联网产业贬低为“虚拟经济”,提出要对此加以抑制,就是如此荒谬。如果这种倒行逆施的思维真的成了政策导向,将会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上千万的就业岗位消失、上千万的中小企业倒闭,是任何经济体都无法承受的后果。

因此,一定要摒弃对互联网产业发展的“虚实之争”,要坚决屏蔽既得利益集团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误导,减少那些打击产业发展的无谓舆论鼓噪。要在政策导向、舆论导向上,正本清源、激浊扬清。要在全社会回归大力发展互联网产业的广泛共识,中国的经济才有美好的未来。
 

06


结语


不可讳言,我们的互联网产业目前面临空前的压力,已经到了重要关头。股价跌跌不休、大规模裁员,甚至可能伤及产业的根本。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无论如何,现在都要积极应对。

“软硬之争”、“虚实之争”的谬见,不应误导我们的政策导向,尤其是在监管领域。

高层自始至终强调:强监管的目的是为了产业健康发展,反垄断的目的是激活竞争。3月16日的金融委会议,释放了积极的政策信号。经济要“脱虚向实”,监管政策也在“脱虚向实”,这个“实”是实事求是的实。

会议提出,关于平台经济治理,有关部门要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方针完善既定方案,坚持稳中求进,通过规范、透明、可预期的监管,稳妥推进并尽快完成大型平台公司整改工作,红灯、绿灯都要设置好,促进平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

这些表态给了市场乐观的预期。已经成功实现纠偏目标的政策,可以逐渐退出,把产业空间还给市场和企业。有些长期政策目标不急于一时,根据现实经济状况平衡长期和短期、理想和现实。不能指望毕全功于一役,还要考虑到中国经济的现实压力,和企业的承受能力。更要把互联网产业政策放到国际竞争的大格局、大背景中,不能目光短浅,我们的互联网产业不能因为我们一时性急,反而落后于世界。

总之,以经济发展为中心,要落实到产业层面,给互联网产业正名、为互联网产业发展鼓劲,刻不容缓。


财经,我只捞干的说。

新来的朋友,请点击下方名片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