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千年古城之上的百年老园——罗马毕欧帕克野生动物园(Fondazione Bioparco di Roma)

小暗 听猎户说 2020-08-27

米娜桑,有些时日没有更新了,诸君还没有取关真是令人感动呢。号主刚刚从南欧回到瑞典,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天中,将集中为各位介绍我在罗马的见闻。其中包括这篇要介绍的罗马动物园罗马的风土人情,德国的法兰克福动物园,与还没有填完坑的斯德哥尔摩斯堪森博物馆室外动物展览部分(我没有忘记!)。




从日照时间不过数小时的北欧一下子来到阳光明媚的地中海,一下子整个世界忽然明朗开阔起来。罗马,这个地名实在是太过著名,在这里,你可以看到诸位文艺复兴时代巨匠的艺术作品,感受真正的披萨和意大利面,以及一座迄今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的老动物园:罗马毕欧帕克野生动物园(Fondazione Bioparco di Roma)


罗马动物园位于罗马城北,毗邻多个艺术馆,美术馆。但它在普通游客心目中的知名度似乎远远没有这些艺术馆的高。甚至它一开始都没有在我们的行程计划之中,我们也是抱着“既然到了一个国家的首都就应该看看这个国家动物园的水平”的态度,拜访了这里。


但事实上,罗马动物园建立于1911年,迄今已有107年的历史。这个岁数即使是放在老动物园林立的欧洲大概也能算得上比较有辈分的老园了。


动物园的正门,秉承了罗马老城区一贯的华丽建筑风格。


百年历史下的阴影


我一直觉得,毕欧帕克动物园和中国的许多大城市,长历史的动物园很像。它们有着不算小的园区面积,比较雄厚的物种收录,但同样有着遗留下来的展馆历史问题,而且往往新展馆和老展馆的差距相当明显。


例如日本猕猴(Macaca fuscata的展区采取的就是相当传统的猴山坑式展示方式,我必须说这种猕猴展示方式的设计,从我小时候看长沙老动物园开始就似乎一直没有变过......


尽管园方加入了许多的爬架和丰容道具,但坑式的展览无法抵抗游客的投喂(尤其是对于罗马这种旅游城市来说,且不说本地游客会不会这样,相信让世界各地的游客都不投喂,还是颇有点难度)。且过于耿直的水泥底和人工阶梯虽然不知道对猴子是否合适,至少作为人看着还是很难受的......


超硬核式猴坑,虽然我看着相当不爽,不过猴子自己似乎还是蛮开心的......


但有一说一,当我看到世界一流的法兰克福动物园也在用猴坑展览的猕猴的时候,我也在思考这是不是猴的展览之中存在某些“非用猴坑不可”的瓶颈,这一点也希望评论区有朋友能够一起来讨论补充,我就不在文中赘述了。


除此之外,由于老动物园的展区规划相对固定,这可能导致了某些展区的面积大小也相对地固定了下来。这其实是相当糟糕的事情,百年以来,游客乃至整个社会氛围对于动物福利的要求是逐步提升的,这便意味着,早年的规划放在今年来看很可能是不合格的,然而改建的成本也可能同样是十分高昂的。


比如罗马城的象征之一:灰狼(Canis lupus。严格来说,狼展区的丰容条件和面积放在全园来说可以算得上中上游水平了。但即使如此,这对狼这种动物来说可能是远远不够的。恐怕只有瑞典斯堪森那种把狼丢进一片小森林一样的环境里饲养,才能养出狼的天性吧......


狼展区的一部分,全部的展区大小可能要在这个基础上×个2。尽管如此,里头的狼依然非常咸鱼地瘫在那里,让人十分不爽,希望它们只是因为中午的困意吧.......


飞鸟展区也面临着有些类似的困境,尽管大鸟笼建于1936年,且在鸟笼中保留了足够的高度空间能给大型鸟类飞行。但整体展馆的视觉体验实在不咋地,而且鸟的密度大概有点高了.......


但你说拆吧,换吧,70多年历史的老建筑还可能是前人捐建的,这阻力也是可想而知......


飞鸟园的入口,可以感受一下这个年代感......


如果说前两者是客观的条件不允许,那么有些展区的表现就有点像是“满足了动物的基本条件所以就这样吧”的感觉。老实说,这个说法其实有点要求过高——即是可能对于某些动物来说,比较粗糙,不贴近其原生环境的丰容条件就已经能让它们过得还算不错了,所以园方也便没有了进一步推进的需求。


这种现象集中体现在园内的南美动物和澳洲动物展区,园方在这两个展区中把澳洲和南美的动物分别集中起来展示的方式真的很好,可惜这展区看起来实在是有点糟糕......


十分简单粗暴的南美展区,里头混养了水豚(Hydrochoerus hydrochaeris),阿根廷长耳豚鼠(Dolichotis patagonum),南美貘(Tapirus terrestris)等几种动物。


阿根廷长尾豚鼠,长相非常诡异的南美啮齿目动物,本质是一只狗那么大的长得像兔子和袋鼠的大老鼠......


然后是广为人知的世界上最大的啮齿类:水豚,长得真的有一头猪那么大。


在阴影的另一面,是炫目的阳光


为什么要一开始就提罗马动物园的诸多不是?这当然是方便进一步谈及罗马动物园的先进之处。先说说它物种的收录,根据官网上的说法,园内共收录了200余种野生动物,其中不乏有许多在国内不常见或是濒危乃至极危的野生动物,很值得一看。


披毛犰狳(Chaetophractus villosus),原产南美的一种犰狳。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这种身上带甲片的哺乳动物!有趣的是,披毛犰狳在园内属于“附送”的部分,即它被放置在公园入口外,对外展示,可能是借以吸引游客。


亚洲狮(Panthera leo persica),没错,这是亚洲本土的狮亚种!分布于印度至中亚地区,它们曾一度野外灭绝,而最后的种群则是来源于印度皇室所圈养的狩猎种群。时至今日,它们的整体数量已恢复到300只左右,但绝大多数的种群仍圈养于动物园中,以便进一步的保护工作。


这个长相十分奇怪的家伙也不太常见,它是来自南美的长鼻浣熊(Nasuella olivacea)。与经常出没于垃圾桶的干脆面不同,这是一种树栖的浣熊。


园中除了猕猴之外还展览了多种非亚洲的猴子,比如黑帽卷尾猴(Sapajus apella),有趣的是,这种猴子在2004年被报道能使用石头来砸开坚果,智力水平比较高。


耳廓狐(Vulpes zerda)现在在国内外的动物园里也越来越常见了,但无论如何还是挺萌的。


南美洲的鬃狼(Chrysocyon brachyurus)是南美最大的犬科动物,它们有着非常细长的的腿,就像你家狗踩了高跷一样......


园方在两爬方面的展示贯彻着欧洲动物园普遍的高素养,图为著名的巨型蜥蜴:科莫多龙(Varanus komodoensis)。我们看它的时候它正在馆里悠闲地晒太阳。


在两栖动物方面,值得注意这个小家伙:撒丁山螈(Euproctus platycephalus),这是意大利撒丁尼亚岛的特有物种,位列濒危(EN)等级,园方特地为这一种动物设计一大块展板,用于介绍它的生态和相关的保护工作。


当然,一个好的动物园只有珍稀的动物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足够配套的展览方式。前面虽然提出了罗马动物园传统展馆的诸多不是,但它们的新展馆也足够耀眼。


先说说他们的两爬馆,这个两爬馆的布置很有特色,中心是温室雨林,配合旋转楼梯而上,则是一圈各种两栖爬行类的展缸。这种展览方式可以说不仅极大地利用了垂直上的空间优势,而且还使展馆本身富有美感。


展馆的平面设计图,简直太意大利了!


中央的雨林景观,欧洲的室内场景营造简直是太厉害了,而且你能顺着楼梯从雨林的底层走到顶层!有点可惜的是这个展馆仅用了最底层的空间饲养了一些鳄鱼和龟类。若是能再加入一些鸟类,蜥蜴、蛙类甚至是昆虫可能会更好。但考虑到意大利本身的气候条件,引入这些热带动物也可能带来逃逸野化的风险,这也可能需要复杂的权衡吧。


空间利用的艺术还体现在它们的数个室外展区中,以黑猩猩的展区为例,园方提供了多个平视角度的观察窗和一个高处俯视的观察亭,这样的设计配合大面积、多动物混养的尤其有效。


从亭子俯瞰整个黑猩猩园区,可以看到两处平视视角的观察窗。注意边上的大鸟笼,这就是前面第一部分提到的那个,这垂直高度可是足够感人了......


我个人很喜欢的还有室外的虎展区,虎是动物园的明星物种,在这里你可以见到园方对于物种展示的最高水平。


虎展区的整体观,有水有空地有小林子,面积够大,视觉体验非常地舒服。


园中饲养的是苏门答腊虎(Panthera tigris sumatrae),位列极危(CR),好久没有看到这种大虎穿行在山林中的感觉了......


除了虎本身的展览之外,它们的科普导览牌的细致程度也让人惊叹。除去对于虎本身的介绍,虎面临的威胁肯定也是其重要的内容之一,看看他们是怎么介绍的。


虎的一般信息介绍,和我们不同,我个人认为对于欧洲人来说虎更像是一种来自于神秘东方的巨型猛兽,颇有一些传奇色彩。


虎保育的宣传,这块展板实在是太过于扎心——虎的身体各部分均被人类以不同的方式利用:虎爪、虎骨、虎油......“一身都是宝”对于野生虎来说算不上半点的夸赞,而是可怕的宿命和诅咒。


极富有吸引力的捐赠箱——累积的硬币高度直观地告诉游客你的帮助可以给多少只虎带来福祉,我也向其中扔了50欧分。事实上这种动物园联合保护NGO的模式在如今的保育之中应用甚广,毕竟动物园是最能让普通人认识、了解、参与野生动物保护的平台。


保育!保育!保育!


保育是毕欧帕克动物园强调得最多的主题。


首先是他们对自己的定位,就以展板的方式很直白地告诉了游客。


展板的内容主要在介绍动物园在全球野生动物保护中所扮演的角色:环境教育(Environmental education)、研究(Research)和保育(Conservation)。值得一提的是,这块展板的介绍方式也体现了动物园对于国际游客意外的友好方式——仅需阅读简短的英文部分,就可以清晰地了解展板的全部大意,体验非常良好。这一点可能在国内的动物园中也可以有所实践。


除此之外,园内几乎所有的动物都标注了其IUCN的红色名录保护等级及是否被列入华盛顿公约,而且不仅如此,园内也在展板中不止一次地为游客介绍何为IUCN红色名录等级,何为华盛顿公约,何为生物多样性等等等等。


华盛顿公约(CITES)是一个国际性的野生动物保护公约,它主要依靠协议限制或者禁止缔约国之间或者其内部开展某些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贸易活动,中国也是其中的成员之一。


事实上,这可能是动物园科普,乃至更大范围的科普中经常发生的“灯下黑”。我们发表我们的观点和倡议前似乎已经假定了我们的受众已经拥有了正确和完整的知识背景,但事实情况往往不是这样。


除此之外,动物园最惊艳的地方在于它们用一整个展馆,展示意大利的野生动物非法狩猎、贸易及其管理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在展馆中占最多篇幅的,并非是意大利的保护NGO,而是意大利的森林卫兵及其相关部门(类似于中国的森公)。这一点的确让人有些意外。在国内,森公的出镜率和知名度并不算很高,如果能以动物园为平台,来介绍这些人员在野生动物保护中做出的贡献和努力,我想这不仅对野保是一大帮助,也是对这些在背后为保护工作默默努力的人们的一种肯定!


展馆的入口就是各式关于森林卫兵工作的介绍。


展馆内另一个亮色,就是对盗猎的介绍。园方不仅在橱窗内展示了各种盗猎用具,甚至用实景展示了它们,简直太过于硬核.......


各类陷阱的展览,看完之后还是让人有些不寒而栗......


超硬核室外实景陷阱展览......


超超硬核实景捕猎过程展览!这个捕鸟夹上居然真的有死鸟!看起来应该是园方为了效果特意制作的死鸟标本吧。不过这种展览方式真的很能够震撼人心。


园方还用木桩还原了砍伐后的林区呈现的景观。最让人意外的不在这里,关键是里头的植被还真的就还原了次生环境下的砍伐地的植被类型,不禁让人感慨“这也在你的意料之中吗?!”......


当然这个展区也有我不是很懂的地方,比如它们为了介绍人类活动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影响,特别用一个堆积了一些垃圾的沙滩,饲养了一群反嘴鹬(Recurvirostra avosetta,尽管动物园里极少见到鸻鹬类的饲养,尽管实景展览是很能震撼人心,不过这实际的效果.....就有那么一点迷幻.....


我也不是很懂这个设计,有很多垃圾但为了保证反嘴鹬的生活质量又不能太多,就现场体验而言,大家的注意力都被反嘴鹬本身吸引过去了......


反嘴鹬是欧亚比较常见的一种中型鸻鹬,因其独特的上弯嘴喙而得名。尽管园方表示它们的展馆设计没有影响到反嘴鹬的正常生活,但是对于这种对深水依赖度高的鹬而言,过于多的陆地和过于浅的水坑可能对它们的足部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最后的七七八八


总体而言,毕欧帕克野生动物园给人一种非常愉悦的感觉,它有着历史的包袱,也同样用十二分的诚意服务游客。你能从他们的介绍之中读出意大利人独特的开朗和友善。同时它也和国内的许多动物园面临或者曾面临过相似的困境,我想他们的一些解决方式也许同样能为中国的动物园带来启迪。在这里,我也衷心祝愿这样一个虽然年长但可爱又努力的动物园越办越好吧。


最后是一些小小的题外话,从介绍和某些动物的行为来看,毕欧帕克动物园中是存在一定的游客投喂现象的,园方采取了三种办法来阻止投喂,应该说效果还不错。


第一是告诉游客各种动物喂食的时间,其实普通游客希望的不是投喂本身,而是希望能和动物互动、希望这动物能动起来。


第二是非常细致的劝阻牌,我真的很喜欢毕欧帕克的这个贯彻始终的卡通画风,很有意大利味道。牌子上不仅写清楚了为何不能投喂动物,而且不同的动物使用了相对应的不同的介绍牌,这画师绝对要加工资!!



最后一点是因为神兵天降.......



我永远喜欢黄脚银鸥!




你可能需要的旅游资讯:

罗马毕欧帕克野生动物园比邻罗马的多个著名景点,如西班牙广场、梅蒂奇别墅以及博尔盖塞美术博物馆,公共交通可达,推荐观赏时间约为半天(4-5个小时)左右。门票大概为16欧(合人民币约128元左右),园内没有额外的付费展览项目。


参考信息:毕欧帕克动物园官网(意大利语 / 英语),英语介绍可能写的比较简单,我个人是用意大利语部分主要看看展览的物种部分。


http://www.bioparco.it/




听  猎  户  说

   


本家生态方向在读,虽然看板娘是妹子但是号主还是男的

自然和二次元爱好者。在这里你可以看到:

自然旅行记录 生态保育杂谈 偶然说不定还有一些很厉害的东西

长按二维码关注,欢迎留言讨论

如需引用、使用或转载本公众号中的图文,敬请注明出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