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蛟龙探海”从这里出发,中国建筑为“龙”家族筑巢安家!

中国建筑 2020-08-29


 “三龙”入驻探寻深海奥秘?

“蛟龙”出海创造深潜奇迹?
这里是中国最强“探海重器”母港
这里是中国最大、最先进
海洋综合科考船基地!
劈波大洋,探索蔚蓝之境~

 


因海而生、依海而兴、向海图强,

从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海洋强国”,

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中国建筑匠心打造国家海洋战略基地,

为“蛟龙号”“科学号”“向阳红”等

中国海洋“国之重器”筑巢安家






建证40年·中国建筑奇迹之旅

中建开放日大型主题传播行动第21站

媒体、高校师生、市民代表等120余人

走进中国建筑旗下中建筑港建设的

国家深海基地和国家海洋科考基地

一次“建”证海洋强国的深蓝之旅,

一场匠心筑梦的品牌故事会,

60秒短视频,

感受国家海洋战略基地的蓝色力量~


冰蓝现场,了解一下!


▲深海之路科普主题展


▲走近“中国龙”,探讨深潜设备的构造与原理

 

▲中建品牌故事会



国家深海基地

“七龙探海”圆“五洋捉鳖”夙愿


Hi,我是蓝宝,

这里是国家深海基地

我国大型深海装备业务化运行支撑基地

世界上第五个深海技术支撑基地

2015年3月,“向阳红09船”载着我国

深海科考最核心的载体“蛟龙号”归来,

从此“蛟龙号”便在这里安了家~




可下五洋捉鳖?没错!

最大下潜深度达7062米

“蛟龙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

覆盖全球99.8%海域

已成为我国参与国际海洋竞争的重要力量。 



“龙”丁兴旺?了解一下~

我国将在“蛟龙号”、“海龙号”、

“潜龙号”组成的深海装备体系基础上,

增加“深龙号”、“鲲龙号”、

“云龙号”和“龙宫号”

构建“七龙探海”立体深海探测网络

作为七大深海载人、

无人深潜器的母港基地,

如今,国家深海基地已成为中国

走向深海、探索大洋的战略平台!



青岛鳌山湾畔,满目苍翠,

深海大洋辽阔富饶,蕴藏奥秘。

项目建设过程中,海上挖泥、

运输石料、船舶施工中产生的

机舱油污水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中建团队采用高于规范的环保标准,

严格控制块石含沙量,

最大程度加快挖泥抓斗提升速度,

确保每日排水沟和泥沙沉淀池的贯通,

以绿色建造致敬碧海蓝天!



在国家深海基地项目建设中,

存在海上施工区域狭小、

施工受天气影响因素大、

沉箱长距离拖运安装等难题,

传统施工需开山建设大型沉箱预制厂,

这样一来,会破坏生态植被并造成污染。



团队采用难度较高的“水下过驳”施工工艺

沉箱在120海里以外的陆上预制厂预制完成,

通过半潜驳运送到项目海域

进行水下过驳,并存放于海中,

这样既保护了生态,又解决了沉箱预制问题。

团队还发明了沉箱水下存放与起浮等

2项省部级工法和5项国家专利



项目团队将半潜驳单次托运一个

上千吨沉箱改进成单次拖运两个沉箱,

拖运次数由30次降低至15次,

节约工期40余天

船舶作业污物排放量减少一半




这个10年前普通的近海渔场,

经中建人筑造,

已成为众多探海重器的家。

接下来蓝宝带你走进

另一个海洋基地~



国家海洋科考基地

创新蓄力   “科学号”劈波大洋


Hi,我是蓝宝,

这里是国家海洋科考基地

中国最大、最先进的海洋综合科考船

“科学号”的母港基地

为海洋上的“移动实验室”建家,

为中国海洋科技发展积蓄新动能,

科技创新是中建筑港最深沉的精神禀赋~




原码头狭窄不具备陆上施工面、

海况多变、区域岩层地质条件复杂、

抛石层表面条件差……

 国家海洋科考基地建设困难重重。

8个月圆满完成建设任务?

中建团队怎样创造蓝色奇迹?



项目成立劳模创新工作室、

技术攻关团队、专题研究小组……

无数次头脑风暴、试验比选和反复论证,

研究采用水上钢平台施工方式

一举攻克了陆上工作面、灌注桩

及施工横梁所面临的难题,

水陆同步船机施工解决了作业面狭窄问题。



项目在行业内首次引入咬合桩工艺

有效地解决了护岸修缮设计的难题,

创新性采用的混凝土灌注桩施工技术

不但增加了码头透风性,

也让海水能够自由流动,

使码头能抵御十二级台风。

工程师们运用BIM技术,

实现了4D施工模拟5D施工管理

节能减排,大大缩短了工期,

工程最终被高质量验收。



 

【4D施工模拟】


技术人员对工程全过程进行

可视化模拟,所有施工流程、技术工艺

均可情景再现,实现精细化管理。



【5D施工管理】


技术人员将BIM技术与图纸、现场、

方案相结合,搭建起BIM5D平台,

通过手机端、电脑端查看工程

每个部位的实时数据,解决了

传统施工图纸滞后于现场施工、

施工进度跟踪难、作业面冲突频繁、

现场协调难、成本分析工作量大、

材料管控困难等系列问题。



 


如今,依托国家海洋科考基地,

西太平洋上建成了我国第一个

深海实时观测网

能够将深海3000米范围内的温度、

盐度和洋流等数据传输从“录像转播”

转变为“现场直播”!





劈波大洋,挺进深蓝,

从“蛟龙”到“龙”家族,

中国深海装备迎来谱系化大发展时代

随着国家深海基地、国家海洋科考基地

等战略基地的全面投用,

未来,更多的中国“龙”将走向国际海域,

不断创造新的“中国深度”,

中国建筑为我国深潜事业前进护航,

助力国之重器参与维护全球海洋安全。

新时代建设海洋强国的蓝色交响曲

正持续奏响!





媒体聚焦


人民网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完整内容

新华网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完整内容

中国科技网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完整内容




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

内容来源:中国建筑(微信号:zgjzwx)

素材来源:企业文化部,中建筑港;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科技网


猜你喜欢↘


 觉得不错,请点赞!!!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