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龙并驱!建证御风前行的“隧月”奇迹
楚韵汉风,帝王之乡,
徐州,淮海经济区的闪耀明珠。
改革开放40年,
一座千年古城改天换地。
当古城徐州遇“建”中国建筑,
城市高度节节攀升,
出行速度徐徐提高,
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从传统优势到转型升级,
中国建筑与徐州并肩,
走出了一条创新跨越的发展之路,
一场高质量发展的新“淮海战役”
正在进行时!
#建证40年·中国建筑奇迹之旅#
中建开放日大型主题传播行动第24站
走进由中建股份基础设施事业部牵头,
中建五局、中建一局、中建八局、
中建六局、中建铁投、中建交通、
中建安装、中建装饰等子企业单位联合建设的
国内首批以PPP模式投资建设的
徐州地铁1号线项目,
徐州市政府领导、媒体记者、
高校师生、市民代表等200余人
搭乘轨道工程车,
穿行在数十米深的徐州城地下,
探寻地铁建设现场的奥秘,
感受城市深层跳动的强劲脉搏。
60秒短视频,
带你感受建证徐州发展的蓝色力量~
火热活动现场,了解一下~
▲参观徐州见证发展主题展
▲参观在建地铁车站
▲中建建设者讲述项目背后的故事
▲原创歌曲《隧月》首发仪式
建证老工业城市的创新转型之路
70年代末的徐州,
一座以资源高耗能为主的工业城市,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推进工业现代化,
中国建筑全程参与国家“六五”重点建设工程,
历时11年,一代中建人扎根于此,
在荒芜的山峦沟壑间建起了
一座宏大的现代化水泥生产线。
开放的基础,是铁路、公路、水运、
航空、管道“五通汇流”的立体交通体系,
上连天、下穿地,中间架高速,
而今随处可见中建建造的烙印。
曾经“一城煤灰半城土”的徐州,
通过城市、产业和生态转型,
完成了“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华丽转身。
40年间,中国建筑同亿万淮海人民
携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幸福的奇迹。
作为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
古彭千年商业繁华,
与快捷的城市轨道交通息息相关。
光影变迁中,
中国建筑改变着徐州的交通图景,
疏通了四省八市乃至华东地区的交通脉络,
重塑着淮海经济区的城市格局。
中国建筑在徐州承建
两条地铁整线1号线和3号线,
更是“建”证了徐州城市交通
强筋壮骨的“最后一公里”。
▲徐州地铁车站建设场景
银龙纵横
建证淮海中心城市“隧”月奇迹
攻克全国罕见地铁站建设难题
紧跟时代导向,
淮海经济区内首条地铁项目
徐州地铁1号线也已纳入
全国30个首批PPP试点工程,
成为国家轨道交通建设PPP合作示范项目。
作为全线最大车站,
1号线和2号线换乘站彭城广场站
由中建五局隧道公司负责土建施工,
这条横贯彭城东西的金腰带来之不易,
因周边环境和地质条件复杂,
其建设难度被业内专家称为全国罕见。
彭城广场站占地1.2万平米,
设有站台层、商业层等五层,
基坑最深处达35米,
是目前地铁建设领域第一大基坑。
▲徐州地铁1号线彭城广场站航拍图
项目的地连墙距苏北第一高楼
苏宁广场围护桩最近距离仅0.9米。
地下环境则更为复杂,
基坑上部2-10米为徐州特有的
老城杂填土层,土质疏松易垮塌。
基坑下部是灰岩、溶洞等喀斯特地貌,
富含承压水,施工中易造成桩位倾斜。
现场施工“四面楚歌”!
施工难题怎么破?
项目部邀请院士、专家出谋划策,
同时增加大型设备的投入,
引进两台国际先进旋挖钻机,
机械设备总额超一亿元。
经改良的旋挖钻机平均钻速50—90厘米,
极大提高地下连续墙及临时中立柱的成槽速度。
▲彭城广场站大型机械现场作业景象
创新攻关关键技术,
项目团队仅4个月就完成
56幅地连墙和87根格构柱建设,
成功解决了彭城广场站格构柱托换、
盾构过站、暗挖洞室群施工、
地下水超前探测及控制等诸众多难题。
▲地铁老专家张家识先生用纸笔描绘了彭城广场站
地铁施工的场景,传授隧道暗挖的“18字口诀”
智慧建造 随时随地掌控施工现场
在施工现场,每个技术员手中都持有
一部安装BIM系统APP的手机,
整个工程被分解成若干呈现出
数字化仿真状态的模型,
分别发放到每个工种手中,
就像身处于一个“微信群组”中,
每个节点信息会被第一时间分发,
完工后 被第一时间保存,
在项目竣工验收时,
交工验收资料将由硬盘资料形式呈现。
▲BIM智慧平台操作演示
项目成立科研小组,
利用BIM的3D建模技术,
同时为其添加完整、实际的工程信息,
使之成为含设计意图、施工信息、
设计管理数据等全方位信息化的三维实体。
从模型构建,到安全、质量、进度、监测预警
设计管理等模块的建立、实施和应用,
形成现有的手机、web、pad端软件系统,
让你可随时随地了解掌控施工现场情况,
真正实现智慧建造!
▲车站半盖挖施工BIM效果图
目前,由中建华东公司牵头开发的
“轨道交通智慧建造平台Android手机端
软件系统V1.0”等4款计算机软件系统,
顺利通过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审核,
获国家版权局颁发的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
徐州地铁施工BIM技术应用研究项目成果
被江苏省住建厅及业内专家鉴定为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轨道交通智慧建造平台获得软著证书
大国重器 “打洞能手”掘力值MAX
在地铁隧道挖掘中必然会用到
一种能在地底下挖洞的大家伙,
它就是专门用于隧道掘进的盾构机,
常被形象地称作地下穿山甲。
▲徐州地铁1号线首台盾构在中建交通承建的09标始发
▲中建安装隧道装备制造公司制造的
中建首批盾构机“军魂号”“匠心号”正式下线
它是个重达数百吨的大块头,
每台造价数千万,
由刀盘、前盾、中盾、盾尾、
拼装机、后备台车等12部分组成,
系统驱动为液压动力,
使用10kv高压配电,
具有自动化程度高、施工速度快、
一次成型、不受气候影响、
不影响隧道顶路面交通等特点。
▲盾构机掘进动画效果
地铁隧道盾构机能前面吃土后面排土,
平均每天能在地下掘进10米,
比人工开挖的效率高8到10倍。
盾构机运行时就像一列能钻地的火车,
正所谓盾构机在手,
碎石打通不用愁~
▲2018年1月,徐州轨道1号线全线洞通
遇“建”文物保护 “同和裕银号”整楼平移
2016年3月,一条“80岁民国建筑
平移240米”的新闻轰动全国,
让新华网、中新网等媒体争相报道的
正是中国建筑在徐州地铁1号线
建设过程中开展的一次技术创新。
民国建筑“同和裕银号”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它见证了徐州经济金融发展历史,
由于地铁建设需要,
面临被拆迁的命运。
中建与当地文保部门商讨后,
作出了整楼平移、异地保护的决定。
▲CCTV9 真相《中国队长》报道古屋大搬家
“同和裕银号”旧址实施平移保护
是徐州市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方法上首次创新,
现场使用三台SPMT组装式自动平板车
用来托运平移楼房,
可轻松承载三层小楼1300吨的重量,
车头支撑楼房的千斤顶缓缓降低后,
整个楼体就落在车身上的橘黄色千斤顶上,
这些橘黄色千斤顶能自动控制让楼体
在拖动过程中保持水平状态。
由于新址位于现地点西北方向240米,
施工现场空间受限,
因此平板车先拖动整座建筑先向北几十米,
再向西近200米,
整个过程经过两次90度转弯。
历时两天一夜,
被称为“徐州古建第一移”的
“同和裕银号”终于走完了240米的“征途”,
稳稳落在了新址之上。
迎着落日的余晖,
这座有着80多岁的“老人”获得了新生。
49公里银龙纵横 精度误差仅0.1毫米
轨道常被称作是地下穿梭的银龙,
这条银龙在地下空间辗转腾挪,
经过高架、明挖段、盾构段等复杂环境,
轨道是否平顺直接影响了客车的
安全性与乘客舒适度,
城市轨道交通铺轨领域作为
整个地铁建设过程中承上启下的关键专业,
其施工工效及质量尤为重要。
近日,徐州地铁1号线成功完成全部轨道铺设,
正式进入运营倒计时。
▲1号线最后一根钢轨铺设完成
1号线全线由中建安装轨道公司铺轨施工,
项目采用高速铁路轨道控制网测量技术,
研究建立城铁新型CPⅢ轨道测量基础控制网,
开发成套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处理软件
及轨道精确定位配套测量工装,
建立轨道基础控制网控制点区间布设于管片上。
车站布设站台侧檐,
通过轨检小车棱镜实时反应轨道状态,
精调全站仪自由设站后,
联测8对控制点进行线路线形定位,
全站仪通过外接专用电脑,显示轨道
几何尺寸状态与调线调坡线型偏差,
再通过两者偏差进行精调,
将线路平顺性误差值控制在±0.1mm,
大大减少了后续运营维护成本,
提高了乘坐舒适度。
▲徐州地铁1号线焊轨场景
35KV电压穿透夜的黑
中建安装承建的1号线全线系统机电是
地铁安全运营的神经、血液和大脑。
隧道底部,环网电缆整齐的布放在支架上,
电缆里时刻传输着地铁全部设备
安全运行所需的电流,
若是没有它,地铁的世界将是一片漆黑。
▲中建轨道刚性接触网
隧道上部,接触网悬挂在电客车上方,
经过严格测量计算的导高拉出值,
保证与电客车的受电弓亲密接触,
为电客车行驶提供源源不断的电流。
集中联锁区,信号设备交替闪烁着红绿灯,
计算不同的逻辑关系,保障地铁安全运营。
列车内投放的多媒体设备、报时设备
及乘客和工作人员的手机,
全都有系统机电来守护。
从停车场、车辆段的柔性接触网
到隧道区间的刚性接触网,
从牵引混合变电所到跟随所,
从集中联锁区到非联锁区,从区间到车站,
35KV电压让地铁读懂夜的黑。
投身基建热潮
驰骋国内外轨道交通建设领域
近年来,中国建筑紧跟国家战略,
基础设施业务得到跨越式发展,
业务覆盖高速铁路、轨道交通、高速公路、
隧道桥梁、机场站房、能源核电、
市政管网、水工港务等几乎全部基础建设领域。
成功转型地铁投资建设领域,
在新加坡、阿联酋等多个国家地区
投资建设地铁线路,总里程达数百公里。
承接全国30多个重点城市的
40多条地铁标段建设,
总规模达五千亿元。
▲徐州地铁1号线中建一局08标杏山子车辆段接车
经多年探索与创新,中国建筑
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能够承担
地铁全专业施工建造的企业之一,
施工内容涵盖土建、铺轨、
机电、装饰等全专业领域。
通过在建设中的技术创新和经验总结,
中国建筑还主持编著了多本轨道交通作业指南,
一跃成为轨道交通领域的
施工标准制定者和行业领跑者。
40年,“建证”淮海中心城市梦
进军淮海,中国建筑全程肩负起
“改造城市落后面貌,
建设美丽现代新徐州”的重任。
而今,徐州地铁1号线马不停蹄
正朝着电通节点奋勇前进。
通车在即,徐州地铁3号线建设
也在热火朝天的推进中。
双龙并驱,御风前行,
淮海经济区的地铁时代即将到来,
900万徐州人民翘首以盼的日子越来越近。
下一个40年,中国建筑再出发!
媒体聚焦
新华网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完整内容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完整内容
中国新闻网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完整内容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完整内容
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完整内容
中国网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完整内容
新华日报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完整内容
徐州日报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完整内容
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
内容来源:中国建筑(微信号:zgjzwx)
素材来源:企业文化部,基础设施事业部;中建五局,中建安装,中建一局,中建交通;新华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新闻网,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中国网,新华日报,徐州日报
猜你喜欢↘
觉得不错,请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