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中国建筑改革开放40年的变迁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要总结经验、乘势而上,在新起点上推动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高瞻远瞩,为推进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指明了前进方向。
40年来,广大中央企业在改革开放的征途中披荆斩棘、风雨兼程、一路高歌。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国务院国资委网站推出“改革开放40年·国企轨迹”系列报道,《从中国速度中国高度到中国质量:中国建筑“建”证40年》入选,“建证40年·中国建筑奇迹之旅中建开放日:大型主题传播行动”作为国务院国资委网站专题在首页进行重点展示(详见文末)。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
岁月如歌,改革不惑。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中国建筑的发展壮大,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壮阔历程。
1984年4月,时为“华夏第一高楼”的深圳国际贸易大厦顺利封顶,比预期工期整整提前一个月,创造了最好的质量、最快的速度。中国建筑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采用滑模先进施工工艺,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从此成为了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和高速发展的代名词。中国建筑不仅是“深圳速度”的开创者,也是特区精神的开拓者。
▲深圳国际贸易大厦
2018年4月,在千年之城雄安,市民服务中心项目竣工投入使用,仅用112天完成雄安第一标建设任务。中国建筑对雄安新区发展模式,进行开创性的探索,采用投资、建设、运营、基金管理一体化模式,为项目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以投资商、建造商、发展商与后期运营服务商的角色,将“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宏图变成现实,创造了世界瞩目的“雄安质量”和“雄安模式”。
▲雄安市民服务中心
从“深圳速度”到“雄安质量”,分明传递着这样的气息:改革开放、创新发展是中国建筑特有的气质。过去,中国建筑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始终站在改革开放最前沿;今天,中国建筑依然开拓创新,奋斗进取,奋力书写改革开放新篇章。
春华秋实何寻常,如椽巨笔著华章。4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长河,中国建筑砥砺前行的每一步,都讲述着凤凰涅槃的精彩故事。
市场化洗礼
雄关漫道真如铁
先行者总是先遇到难题,经受挑战。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这次带有革命性的改革,中国建筑从此开启了走向市场竞争、迈步国际化经营脱胎换骨的求索之路。
1982年6月,国家机关进行调整改革,撤销原国家建筑工程总局,组建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成为中央、国务院机关中第一批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被推向了市场化的浪潮之中。
▲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成立大会
刚刚转战于“大三线”建设,对于大多数子企业来说,计划经济“坐商”的意识根深蒂固,几乎在一夜之间,变成了去市场“找米下锅”无依无靠的“行商”。等不得、靠不上、要不来,怎么办?唯有靠自己在市场中杀出一条血路。
两条腿走路,调整市场布局,“走出来”到改革开放前沿阵地,“走出去”到海外历练,在游泳中学习游泳。
抓机遇求存图强。当时的中建二局、中建三局、中建四局等许多企业还分布在内地三线、四线城市,生存紧迫感让他们调整力量,率先进入深圳、厦门、珠海、广州等开放城市,抢抓发展的机遇。
▲深圳地王大厦
思想的解放,带来发展的破局。1984年中建三局缔造的“深圳速度”,树立起中国建筑的品牌,巩固了中国建筑在高层、超高层建筑领域的技术优势、管理优势和品牌优势,以至于中国建筑在后来深圳地王大厦施工中,创造了“两天半一层”的90年代新的“深圳速度”。在广州国际金融中心工程建设中,再创“两天一层”的世界超高层建筑施工新速度。
▲大亚湾核电站
1986年中建二局在核电施工领域实现突破,联合日本前田建设株式会社、法国CB公司和中国核工业部华兴公司组成的HCCM核电合营建设公司,中标当时中国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大亚湾核电站土建工程。从大亚湾出发,走向岭澳核电站、台山核电站、红沿河核电站、广西防城港核电站,中国建筑在学习中走出了一条适应、提升的超越之路,打造出核电“金名片”,成为我国少数几个同时掌握核电、火电、风电、水电、清洁能源电厂等各类电厂施工技术的企业之一。
▲广西防城港核电站
改革开放下的求索之路,只有敢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才能获得别样的风景。
1985年的香港,房地产正在节节攀升。能否用承建支撑地产,用地产带动承建,变“承建一条腿”为“地产+承建两条腿”来拓展中海集团的前途?中海集团的领导层达成了一致意见。经过深入研究和学习,彼时的中海人,把目光聚焦到了一个叫“海宝花园”的项目上,1985年6月,中海集团投资1.15亿港元,在香港独资开发首个房地产项目。海宝花园,成为中海人实现梦想的新起点,也是中国建筑投资开发业务的新起点。
“只有与巨人同行,才能成为巨人”,原中建总公司总经理孙文杰认为,“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学习历练、传承创新是企业成长的不二路径。”
▲北京国贸
1985年北京国贸一期工程按照国际惯例进行国际招标,当时没有一家中国企业拥有报名资格,就连80%的专业分包也被外国企业抢去。法国SAE公司作为工程总承包商,中建一局屈居主分包商之位。多种多样的建筑结构形式,数以万计的先进机电设备,数十个控制系统和装置等等,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见所未见。学习、消化、吸收,转化为自己的竞争力,中建一局在该项目总结推广新技术、新工艺200余项。在二期工程中,虽然还没有拿到总承包权,但已经具备与法国SAE公司、布依格公司、日本大成公司和香港保华公司等国际上著名承包商同台竞技的能力。国贸第三期的总承包权则稳稳掌握在中国建筑手中。
▲新辛迪亚坝水利枢纽工程
“走出去”积蓄力量。中国建筑早期的海外开拓,主要是利用多年在国外承建经援项目建立起来的友谊,寻求开展工程承包业务,并以工程进度快、质量好、造价低,向国际承包商发出挑战。1979年中建总公司与伊拉克政府成功签订了一个住宅项目、一个糖厂项目的劳务总协议。这是中国建筑进入国际建筑市场迈出的第一步,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份向国外输出的劳务合同。1984年中建总公司以“贷资承包延期付款”方式在伊拉克总承包了第一个大项目,即合同价为1.74亿美元的凯菲尔·希拉菲亚项目(四坝工程)。随后,又夺得合同价为2.24亿美元的新辛迪亚坝水利枢纽工程和合同价为1.64亿美元的北加齐拉灌溉系统工程,总结经验、借鉴外商承包运作方法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施工技术,从发展劳务合作入手,开始向建筑工程承包、总承包业务发展,在中东、北非、港澳地区进行全方位开拓。
“虽然国际化经营的道路荆棘密布,充满艰辛和困苦,中东和非洲时局动荡,但中国建筑依靠的是坚守精神和卓越品质,赢得认同、赢得市场。”原中建总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易军感慨道。
奋发进取练内功。项目管理是建筑企业管理的基石,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项目管理仍然留下计划经济时期的深深烙印。1984年日本大成公司在中国创造的鲁布革经验,给中国的建筑企业带来了“鲁布革冲击波”。随即中国建筑开启了项目管理的变革之路,学习试点鲁布革经验,调整变革组织结构,将管理层和劳务层分离。同期,中国建筑提出了“对外发展总承包,对内实行项目法”的改革思路,以项目经理负责制推进项目管理。以项目法改革为发端,到法人管项目、项目标准化管理、打造总承包管理能力,中国建筑逐步形成项目管理的自身特色,走在了前列,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熔铸创新魂
人间正道是沧桑
发展变革,往往始于偶然,却都带着必然。
中国建筑历经改革开放初期的磨炼,一种创新的基因在发育成长。开天辟地,敢为人先,改革精神薪火相传,改革实践不断深化。
“市场惟大、经营为先”“市场无情、商机无限”等理念深入人心,发展规模从十几亿元迅速扩大到百亿元,市场的问题得到一时缓解,但要解决内因问题,还需要靠改革的办法。
乘着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东风,中国建筑加大了改革开放的步伐。
1995年《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改革与发展纲要》提出两大奋斗目标:一是改革的目标,实现企业制度创新,发育成为既体现跨国公司和综合商社特点,又体现国情和企业特色的中国建筑集团。二是发展的目标,中建集团成为建筑行业资本最雄厚、人才最集中、技术最先进、管理最科学、效益最佳化的排头兵和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多功能现代化跨国集团,在国民经济中充分发挥大型支柱企业集团的作用。这两大目标,成为后来中国建筑“一最两跨”战略目标的基石。
中国建筑改革发展的路径越来越清晰,让市场化、国际化的底色愈加亮丽。
▲中国海外发展有限公司上市
1992年中国海外集团旗下中国海外发展有限公司作为中资在港企业第一家成功在香港上市,开创了中资企业在香港上市的先河。从此,中海集团搭上了国际资本的快车,实现了生产经营与资本经营的有机结合,借力资本市场,推进业务结构从单纯的建筑单核主业向建筑、地产双核主业转变。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后,中海集团通过巩固承建业务的规模经营、收缩香港地产业务、拓展内地地产业务等战略举措,实现了经营效益的逐渐好转,不断加大内地地产投资力度,搭上了中国房地产市场“黄金十年”的市场快车。
在国际化经营中,中国建筑逐步建立完善了一套适应市场和发展需要的经营模式和管理体制。成功打入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形成了稳定的五大产出区,虽然常经受资源贫乏、时局动荡、恐怖战乱、灾难频发等考验,但中国建筑“走出去”的步伐坚定坚实,经营模式不再是低层次的劳务输出、工程承包,而是高层次的总承包、EPC、融投资带动总承包。
深化企业内部改革,革除传统官僚惰性,中国建筑掀起了强烈的以“金本位”冲击“官本位”飓风,总部干部员工全部就地归零下岗、实行“零起点竞聘上岗”行动,打破了员工职务能上不能下、收入能多不能少、人员能进不能出的旧有格局,实现了“危机永存、激励同在”的动态管理。通过“三改一加强”(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规范了企业集团的内部管理、收入分配、经营机制等,企业管理逐步从传统计划经济行政管理向市场经济企业管理迈进。
“改革需要人人参与,牵动每个人的利益,谁不能适应改革发展的形势要求,就要落伍,甚至被淘汰”,当时的许多干部职工感触颇深。
从那时起,中国建筑形成了绩效文化特征。“倡导什么就考核什么,考核什么就兑现什么”,中国建筑建立了“横到边、纵到底”的绩效考核体系,强化了“金条+老虎”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使得压力得以层层传递。
▲美国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大桥
改革同心谋发展,万类霜天竞自由。
风云过后,彩虹更美。改革释放出强劲的发展动力,2005年中国建筑发展规模突破千亿元大关。
改革继续加码,撬动管理和效益的升级。中国建筑再一次刀刃向内,提升改革“加速度”。
“一裁短、两消灭、三集中”不断演化推进。裁短管理链条,推行扁平化管理。消灭亏损项目、消灭挂靠项目,资金集中、采购集中、劳务集中,凸显了法人地位,提高了管控能力,完善了项目管理体系,精细化管理水平持续上升,盈利能力大幅提升实施 “三大”市场策略。开创合作共赢的经营模式,创新“大市场、大业主、大项目”策略,与银行战略联盟、与各地政府和大业主战略合作,抢占高端、稳定中端、放弃低端。
推动“区域化、专业化、标准化、信息化、国际化”战略的实施。实现了区域内资源的优化配置、管理集约化科学化,为总承包能力提升提供了强大专业支撑。
创新“专业化、职业化、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推进企业人事制度改革,从“相马”到“赛马”、“双经历、复合型”,从“蹲苗”到“3+2”,创新选拔培养机制,优化了人才发展环境、激发了人才潜能发挥,不断引领中国建筑站到了行业科技创新的最前沿。
……
进入21世纪后,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成为了新的国有资产管理新要求,也是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新方向。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创立大会
2007年12月,中国建筑改革发展翻开了划时代的一页。整体重组改制顺利完成,创立了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标志着一家制度完善、与国际接轨、充满市场竞争活力的特大型现代企业集团的诞生。两年后,中国建筑整体上市,成为了当年全球最大的IPO,融资渠道的拓宽,为进一步拓展高端市场和经营结构调整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同年,中国建筑一举跨入“中央企业利润过百亿俱乐部”。
上市后,中国建筑加快战略重组步伐,先后重组新疆建工、山东筑港、上海港务、河北路桥、远东环球、美国PLAZA等公司,优化了市场布局,完善了产业链,实现了由单一生产经营向生产经营与资本经营相结合的转型升级。
发展无止境,改革不停步。中国建筑率先从经营理念、管理思想、结构优化、模式创新等多方面创新求变,才提高了驾驭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经营和发展的战略管理水平和能力,才抓住了一系列新机遇、大机遇,赢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最终才成为行业发展的引领者。
中国建筑在改革开放中迈出的每一步,既是传承,更是开端。
逐浪争先潮
长风破浪会有时
梦想,从历史长河中走来,闪耀着伟大复兴的曙光。
十八大以来,中国发展经过量的积累进入质的提升阶段,正开启“海阔凭鱼跃”的宽广空间。
曾经领风骚,而今正化蝶。中国建筑如何构筑改革开放新的战略优势?
“不忘创业初心,走好改革新路”,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官庆认为,“新起点上实现改革开放新突破,要以奋斗者的姿态,脚踏实地,苦干实干;要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攻坚克难,闯关夺隘;要敞开胸怀,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世界发展潮流”。
中国建筑的战略选择就是,瞄准中高端,全力谋转型,大力推进“532”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深圳地铁九号线
2012年5月,中国建筑承接了当年华南地区投资额最大的项目、合同额 153 亿元的深圳地铁九号线。这是中国建筑投资建设的第一条地铁全线工程,标志着中国建筑转型升级迈上了新的起点。在新起点的背后,是中建人为推进“532”转型升级战略目标百折不挠的砥砺前行,是脚踏实地的摸索奋斗。
▲南宁地铁2号线
2017年12月,南宁地铁2号线通车运营。项目采用国内首创的“合资+项目管理+工程总承包”模式,中国建筑首次以“股权+债权”的模式利用保险资金筹措项目资本金,在投资、建设、工程总承包和施工等四个层面进行优化管理,有效解决了项目投融资及建设管理难题。
▲埃及新首都商务区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埃及新首都商务区项目,集“中国规划”“中国设计”“中国建造”于一体,成为中埃合作的典范。中国建筑开展国际化经营,更多地考量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算全局账、算政治账,积极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义务,从“独善其身”到“兼济天下”的角色转换。以合作思维和合作精神推进全球化,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国品质、共享中国经验、作出中国贡献、担当中国责任。
“过去改革开放,我们追赶时代。如今深化改革开放,我们要引领时代,要着力提升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服务建设‘一带一路’的能力。”集团党组副书记、总经理王祥明说。
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中国建筑发展的关键一招。同样,全面深化改革也必将是中国建筑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
2017年中国建筑提出了“1211”的中期目标,致力成为建筑业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2018年再次提出了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把可持续发展与企业发展战略有效对接,走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发展之路,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中国建筑改革发展的新路径。深处全球改革浪潮中,谁能趁势把握改革先机,就能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转型升级中坚持创新驱动,与国家战略有效对接,中国建筑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哈大高铁
由房建向基础设施转型升级。大规模进军高铁、桥梁、城市轨道交通、机场、核电、港口、城市综合管廊等领域,基础设施合同额从2006年的几十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近3000亿元。
▲天津微城市新型城镇化
由建房向建城的转型升级。打造“四位一体”城市综合建设平台,形成加快企业发展与推进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价值链接。在雄安、西安、天津、济南等地推行的投资建设运营的商业模式,发挥全产业链优势,提高了中国建筑高端竞争力。
▲敦煌文博会
由传统建造方式向绿色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在文博会主场馆项目建设中,通过采取“装配式建筑+EPC总承包”的新型建造模式,既实现绿色环保,又实现了工程建设的高度组织化,有效提升了装配式建造效率。后来在莆田会展中心项目、世界妈祖论坛永久会址等项目中,不断开创新速度、新效率。
由投资建设向全方位的产融结合转型升级。加快转型升级,中国建筑先后成立了中建资本、中建基金等金融平台载体,依托中建基金搭建产业基金合作框架,推动产融结合,成功对接系统内多个投资项目,对企业发展逐步形成有效支撑。
2017年中国建筑规模突破万亿元,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在中央企业中分别名列第四位和第六位。2018年在世界500强排名中上升至23位,成为全球最大的投资建设企业集团。
愿为薪火传精神,敢为砥柱立中流。
激发创新驱动的内生动力,持续获得新动能,才能跑出加速度,实现高质量。
2016年国企党建会以后,中国建筑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认识更进一步。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把企业党组织内嵌到公司治理结构之中,保障党组织的法定地位,实现了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与企业改革发展在体制、机制、制度和工作上的对接,始终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永葆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
40年前改革开放的声声春雷,唤醒了一个时代的蓬勃生机;
40年后深化改革的阵阵鼓点,更激发了奋进新时代的万丈豪情。
虽然中国建筑在改革开放中走过万水千山,但仍需要不断跋山涉水。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意味着产品和服务、技术和标准、管理和团队、品牌和文化等综合实力的全方位提升,在国际资源配置中占主导地位,引领全球行业技术发展,在全球产业发展中具有话语权和影响力。改革任重道远,奋斗永不懈怠。
奋斗是新时代的主旋律。四十年,再出发。
重点推荐
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建筑于2018年开展了以“从深圳速度到雄安质量”为主题的“建证40年·中国建筑奇迹之旅中建开放日:大型主题传播行动”。
活动历时8个月,邀请政府领导、专家学者、媒体记者、高校师生、社会公众走进中国建筑的超级工程,走近拼搏奋斗、创新奉献的建设者,见证中国建筑传承红色基因、凝聚蓝色力量、推动绿色发展的壮阔历程,感受中国建筑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发展成就和践行国家战略的责任担当,建证一个个幸福空间编织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活动跨越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的8个国家,走进37座城市,开放50项超级工程,以参观体验、直播采访、展示展览、特色活动、联动宣传等方式,整合项目重大节点、科技智慧建造、爱国奋斗宣讲、企业周年纪念、城市创新发布、政企校企合作、农民工子女关爱等内容,举办47场开放日活动,实地参观人数逾万人,超过150家国内外主流媒体采访报道,受众超过2.2亿人次,以强劲的音符传播着中国建筑拓展幸福空间的好业绩、好行为、好声音,彰显着中国梦的时代气质和精彩乐章!
让我们一起见证“建证40年·中国建筑奇迹之旅”。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进入国务院国资委网站专题。
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
内容来源:中国建筑(微信号:zgjzwx)
素材来源:企业文化部
媒体来源:国务院国资委网站
猜你喜欢↘
觉得不错,请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