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家三代建筑人的执着追梦

中国建筑 2020-08-30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在中国建筑,有这么一个建筑之家,

一家三代都是建筑人。


新中国成立初期,张廷铨脱下军装,

转业成为新中国第一代建筑人;

改革开放后,儿子张少侃子承父业

进入中建二局成为一名木匠;

如今,孙女张敬宜参与建设的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已经通航。


从祖父辈在长春建设工地斗冰战雪,

到父辈在大亚湾核电基地精益求精,

再到张敬宜在新时代燃烧青春之火……

追梦的接力棒一代代传递,

汇聚铸就共和国大厦的时代伟力。






第一代建筑人:我的爷爷



脱下戎装,奔赴祖国建设新战场

张廷铨,1936年,83岁



1953年,建国初期,17岁的张廷铨跟随所在的解放军华东野战军步兵第99师集体脱下戎装,来到祖国建设的新战场,参加了新中国第一个大型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建设。



大家刚到长春时,正值9月,气候凉爽宜人,可没过1个月,张廷铨就遇到了他人生中第一次巨大挑战——冷。10月份的长春就迎来了1953年的第一场雪,进入“寒冬模式”,让从南方来的战士们十分不适应。“刚打的一盆儿开水,很快就能结成冰,眉毛上、睫毛上都能结冰,风像刀一样砍在冻疮上,那种疼,钻心一样……”在张廷铨的工作日记中,这样记载道。


每一个施工环节都是艰巨的挑战,地基开挖时,肥沃的黑土地下,是八九十公分的冻土层,张廷铨和战士们拿起手中的十字镐、木橛子,一下下地往冻土上砸,每次都把手震得生疼,手部虎口位置都砸裂了。冬季施工混凝土保温面临重大考验,战士们用废旧火车头的蒸汽锅炉送热保温,一不小心面部就会被蒸汽气流所烫伤……



1955年底,建设者们提前半年完成了一汽建设任务,1956年7月13日,首批12辆解放牌汽车在一汽下线,这是中国汽车制造梦的起点,也是中国建筑建设者的起点。




第二代建筑人:我的爸爸



改革开放,汗水浇筑“深圳速度”

张少侃,1962年,57岁



1980年,这个建筑之家的第二代——张少侃,成为建筑工地上的一名木工,父亲那个年代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一直影响着他。大亚湾核电站、深圳地王大厦、青岛啤酒厂等建设工程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这是一份郑重的承诺,更是长久的坚持。



每每提到大亚湾核电站,张少侃总会特别激动。大亚湾核电基地在施工期间,汇集了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名外籍工作人员以及上万名的国内建设者。中建二局作为“三国四方”HCCM合营公司中的一员,承担起大亚湾核电工程的土建施工任务。


夏季的深圳,高温潮湿,工地像个大蒸笼,更别说在狭窄模板内部作业的工人。“在周围全是脱模油和缓凝剂的模板内绑扎钢筋,钢筋密,夹具多,汗水和油泥混一块儿,一个个出来后都像花脸鬼。”张少侃说,整个工序完成后,模板内连一根草棍、一星泥点都没有。作为中国大陆首个大型商用核电站,大亚湾工程各项要求均属国内顶尖。一向要求严苛的外方代表,对中国建设者的态度也从最初的质疑到后来的赞叹。



1992年11月,大亚湾核电站2台机组全面竣工后,张少侃和他的同事们又裂变成多支建设队伍,参与了岭澳核电一期和深圳地王大厦的建设,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




第三代建筑人:85后的我



建设新时代,接过传承接力棒

张敬宜,1986年,33岁



2009年,建设的接力棒交到了张敬宜手里,她先后参与了天津港国际邮轮码头等工程建设,如今,更是参与到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这一世界级工程的建设中来。随着建筑工艺和建造模式的不断发展进步,相比祖辈父辈,张敬宜和她的同事们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以机场地下综合管廊施工为例,地下管网错综复杂,管线、管廊掩埋深度深浅不一,极易发生管线碰撞,施工协调量巨大。别看这些管廊深埋地下,不容易被发现,却担负着为机场航站楼输送水、电、燃气的重任,为此,项目成立青年创新工作室,用科技力量畅通机场的“养分大动脉”。


工作室以技术部和施工队技术员为核心,以施工一线遇到的具体问题为攻关对象,大家大量查阅国内外资料,反复研究试验,自主研发铝模台车技术,这是更加高效的城市综合管廊结构施工用的移动模架,具有效率高、重量轻、周转性强等优点,该研究成果已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并亮相第二届国际创新创业博览会。


此外,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建设工地,还应用了青年创新工作室自主设计或改造的工地“科技+”无人机、VR虚拟可视化系统等等。



新工程拔地而起,新技术突飞猛进,对于未来的工作,张敬宜有着自己的想法:“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我们要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我们青年人都有这么一股劲儿,我们这一辈要接过祖辈父辈的传承接力棒,用自己的信念、信心和信仰,以加速度的状态,去把工程建设得更加智能、更加绿色、更加环保。”





家是国的微缩,

国是家的放大。

张敬宜一家三代建筑人,

正是“小家”和“大家”的连接点。

传递建设国家的火炬,

迈出中建人的铿锵步伐!






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

内容来源:中国建筑融媒体中心

素材来源:企业文化部,中建二局


猜你喜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