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点击关注 ▷ 2018-05-25


文 | 博叔 


建议阅读进度:第三章 世间已无张居正(上)

万历皇帝这位仁兄其实没什么毛病,二十多岁正是精力旺盛的年纪,又没有了太师张居正的监督提醒,所谓饱暖思淫,年轻的万历皇帝喜好女色。按理说皇帝三宫六院,喜好女色没什么大不了,毕竟偌大的皇宫只有他一个男人。

但是好管闲事的臣僚,将这一特殊喜好归结为皇帝同志的人品问题。于是就写文章口诛笔伐,把这个见不得人的事情闹得人尽皆知。

万历皇帝和他爷爷嘉靖皇帝一样,好面子。深宫六院,那是皇帝的私生活,用今天的话讲,那些不识趣的榆木脑袋是不尊重个人隐私,该打!但是大臣们可不这么认为,皇帝有错就要指出来,这是为人臣尽本分。

一来二去,两边就杠上了。臣僚们认为万历皇帝生活作风有问题,可是万历这位仁兄打死不承认。

为了使风波平息下来,申时行发挥了他“和稀泥”的本领。申时行很着急,但是又不好公开讲,于是灵机一动,连夜写了一封奏疏。文章大意如下:

皇帝陛下,最近听说您身体不好,经常头晕眼花,对此我十分担心。我知道,这都是因为劳累所致。经常熬夜,凡事亲力亲为,才会身体不好。为了国家,希望您爱惜龙体,清心寡欲,养气宁神。

万历皇帝还是很给申先生面子,把他叫进宫,表示明白他的一番苦心,今后一定注意。申时行听了很欣慰,兴高采烈走了。

但是说和做是两回事,万历皇帝将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什么叫君无戏言。

万历皇帝依然我行我素,还是纵情声色,还是继续旷工。老板有性格,下面的人脾气更大。

一封“酒色财气”的奏疏递了上来,把万历气得咬牙切齿,非杀人不可。

关键时刻,还是申时行出来和稀泥,人不能杀,奏疏也不能批复。言官上奏疏,无非是为了以博直名,说白了就是哗众取宠,皇帝要是杀了他那是成全了他忠臣的名声啊,自己反而落得昏君的骂名;可是不杀,不足以泄心头之愤。

万历皇帝尽管气得半死,但是毫无办法。那些言官就是浑蛋,光赚吆喝不办实事,在此后的几十年里,他都保持了相同的看法。

现在,整个故事终于进入正题。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这一年,戚继光去世了。

在十余年的时间里,戚继光一直是一个无人敢惹的角色,偶尔有几个不怕死的言官弹劾,他还是巍然不倒,因为有后台,他的后台便是张居正。张居正死后,戚继光知道自己的时代一去不返了,于是辞职回了登州老家。

三十余年,波澜壮阔的一生,先打蒙古,再打日本,练兵东南,横扫倭寇,无人可挡,战功显赫,四十年中无人可望其项背。

这一年,海瑞先生也去世了。

海瑞先生自从骂死了万历皇帝他爷爷嘉靖皇帝,竟然捡了一条命实在是奇迹。尽管海先生名声如日中天,但是却没有什么实际的本事。要知道在明朝的官场里面混,没有一点手段是不行的,海先生为人太正派,从来不搞拉班结伙,出了名的不要命,这样的人放在身边就是一颗定时炸弹,所以高拱一上台就把他打发回了老家。

张居正和高拱的看法一致,所以海先生知道朝廷里面的明白人都死光了,才等到了再次出山的机会。

万历皇帝亲自批示海瑞赴任南京都察院佥都御史,这一年海瑞七十二岁。

海先生虽然在民间有很高的呼声,但是在官场很不受待见,因为他当官的目的就是搞得大家都不安生。所谓南京都察院佥都御史,不过是个闲职,万里同志还是个明白人。

对于偶像级的人物,可以装点门面,但是决不能让他管事。海先生就这样稀里糊涂地干下去,直到万历十五年的那个冬天,安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为官三十年,清正廉明,刚直不阿。听说了海先生辞世,南京城里扶老携幼,嚎啕大哭。人民,是最懂得海瑞的朋友。

这一年,万历皇帝不上朝了。

从万历十四年十一月开始,一贯勤勉的万历皇帝突然变了,他变得消极怠工,奏疏不批示,上朝也是有一天没一天,大臣询问,答案只有一个:头晕眼黑,力乏不兴。

到了万历十五年,这位仁兄彻底消停了。不但不上朝,除了内阁的几个人,其他大臣连见都不见,每天闷在宫里,成了超级宅男,一宅就是三十三年,打破了他爷爷嘉靖皇帝二十七年不上朝的记录。

史书上自然没有写为什么这位老兄突然来了这么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从励精图治的好皇帝一下变成了懒汉。

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年轻的万历皇帝失望了,他有点儿厌倦。不是厌倦当皇帝,而是厌倦手底下那帮成天没事找事的闲人。

万历十四年,万历皇帝最宠爱的嫔妃郑贵妃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朱常洵。

一切都将因此而起,这个孩子的出生让万历欣喜异常,众所周知他不喜欢皇长子朱常洛,百年以后皇位传给谁?万历皇帝自己做这个选择题,下面的臣僚们也在做这个选择题。

糟糕的是,他们答案不一样。

于是万历皇帝和臣僚之间出现了一个无法调和的矛盾——争国本。

按照祖宗的规矩,立长不立幼,规矩不能坏,民心不可违。大臣们的意思,一致上奏疏恳请万历皇帝赶紧立太子,人选自然是长子朱常洛。

但是万历皇帝不待见朱常洛他妈,也不喜欢这个儿子。他另有自己的打算,等到时机成熟,封郑贵妃为皇后,那么皇后的儿子朱常洵,自然就是太子了。

万历的算盘下面那帮老狐狸很清楚。所以他们一封一封地上奏疏,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皇帝陛下的意图,绝对不能得逞。

万历皇帝也很清楚他们的底细,坚决不松口。于是两边都闹得极不愉快,万历没办法,但是决不妥协,事情就这样拖了下来。

一直到了万历十八年,皇长子已经九岁了,成了大龄失学儿童。

申时行联合一班臣僚再次上奏疏,不立太子至少也要让皇长子出阁读书,这是以退为进。万历皇帝见招拆招,他提议要不两个皇子一起封王算了,也是以退为进。

皇长子可以出阁读书,那就可以成为太子;皇三子能够封王,也就可以成为太子。君臣之间,都有自己的小心思。

关键时刻,首辅申时行又开始出面和稀泥了。双方各退一步,先让皇子出阁读书,毕竟皇族子弟,可不能当一辈子文盲。

万历皇帝口头上答应了,但是故伎重演,拒不执行。一来二去,为了争国本,双方展开了长达七年之久的拉锯战,直到万历二十二年,皇长子才得以出阁读书。

而善于和稀泥的申时行,早在三年前就已经支撑不住,回乡隐退。

说完了万历皇帝三十三年不上朝的前因后果,我们明天继续聊一聊伟大的政治家张居正,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The end—


往期回顾


『博书』七月共读推荐书单

说事 | 不幸生在帝王家

说事 | 万历皇帝与首辅张居正

说事 | 申时行:其实,我是一个好人



本书介绍



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国,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在历史学家黄仁宇的眼中,其间的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而我们的大历史之旅,也自此开始……此书融会黄先生数十年人生经验与治学体会与一体,首次以“大历史观”分析明代社会之症结,观察现代中国之来路,发人深思。这是一部打开中国人视野的经典之作,被誉为“像一道匕首,撕开了由意识形态统治历史写作的铁幕”。




声明:本文为『博书』原创首发,转载请联系。

编辑/小北

↓ ↓ ↓ 点击「阅读原文」,发现更多精彩共读好书。点击「写留言」完成今日读书签到,读都读完了,你不转一下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