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人说|学童的体验式教育: 浅谈英国的食农教育
撰文:萧易忻
责编:黄玉琴
我们的教育与生活常是严重脱节的,以饮食与农业为例,这是与生活最相关的议题,也是中国文化相当重要的元素。然而,在当今中国的义务教育中,却一直缺乏关于饮食与农业相关的生活化教育:
首先,学童对食物相关知识缺乏认识,学生无法说出本地的菜名、植物名称,不知作物的特性,也不会烹调,而由“产地到餐桌”的过程也欠缺认识。
其次,当饮食形态随快餐文化及外食人口增加而改变,饮食的重要性却被忽略。饮食不规律、肥胖与慢性病等问题愈发严重。但现有的教育中却欠缺培养学生关于营养与饮食的认知。
再者,义务教育中也鲜少探讨全球化农业的结构性问题、加工食品与添加物的知识、转基因食品的问题、食品运送与保存的流程等问题,更缺乏规划如何实行自然农法或有机农法的实践课程。
总之,脱离农业化时代的学童,虽接触了系统性的课堂知识,但经验却是封存的,学生们欠缺对与我们生活最深切相关的饮食与农业知识的学习。这也不禁令我们反思:在义务教育中应如何教导学生学习与生活最相关的知识,并具备实践的能力。为此,融合生活的议题的体验式教育,便是一个值得思考的方向。
鉴于上述问题,其实已有许多国家在义务教育中设计出一系列和“食与农”相关的体验式课程,简称“食农教育 (food and farming education)”。这是一个强调亲手做的体验教育,学童透过亲身和土地、农作物、农民互动之过程,明白饮食和农业与自身的密切关系,以及农业和饮食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以达到以可持续、健康意涵为目标的发展。推广食农教育的国家不少,但中国迄今尚未系统地推动,大众对此议题也认识不多。本文碍于篇幅无法详细介绍各国食农教育的状况,而仅挑选英国作简介,也期盼透过此例来引发我们反思学童体验式教育的推动。
1
英国的食农教育
1988年英国地方政府法案开放校园营养午餐外包。由于缺乏长期的饮食教育以及饮食习惯不当,使得日后英国学童肥胖人数激增。2005年,英国名厨Jamie Oliver与孩童校园饮食倡议者Jeanette Orrey发起 Feed Me Better 运动,点出英国小学的营养午餐充斥冷冻食品及加入过多人工色素的高糖分甜点等问题。Oliver认为要改善英国人的健康状况最好的方法就是透过教育。藉由学童厨艺、耕种计划,让学童能够真正明白每日的食物来源与加工方式,以培养学生判断食物优劣的能力。
2006年,土壤协会 (Soil Association)、关注食物运动 (Focus on Food Campaign)、健康教育信托 (Health Education Trust)、有机庭园 (garden organic) 共同创办“生活饮食伙伴联盟” (Food for Life Partnership),希望能够整合各界资源来改善学校饮食,其中包含制订校园食材标准、使用时令的有机食材、校园推行烹饪教学和农事体验课程等内容。
英国名厨Jamie Oliver推广食农教育,照片出处: https://www.jamieoliver.com/news-and-features/features/page/115/?wref=bif
由此,英国政府顺应着民意,针对校园的饮食教育进行改革。先在2005年编列三年两亿八千万英镑的全国校园午餐预算,到2006年提出了35项改善方针的报告书,之后公布校园午餐营养的相关规范,并于2013年提出新版规范以及校园午餐计划。教育部公布的教学大纲中,“烹饪”列为必修课程,依照不同年龄设计烹饪课程(见表1)。到2014年,提出结合烹饪课与校园午餐的全面饮食教改方案,明定7-14岁的学童必须学会20道料理才能毕业。孩子亲自动手做饭能达成三个层次的学习:
1
对于食物从哪里来的了解与尊重;
2
掌握基本料理的知识和技术,让自己与家人吃的饱、吃的好;
3
当孩子对均衡营养有了概念,可以进一步成为监督学校餐食的力量。
改革的核心目的除为了让餐点符合营养外,更重要是让学童知晓食物的来源、享受烹饪的愉悦,避免饮食教育的断层引起的健康与文化的危机。
表1:英国烹饪课程阶段与纲要分类
年龄分级
第一级
第二级
第三级
低年级
5-7岁:幼儿园
到一年级
中年级
7-11岁:二
到六年级
高年级
11-14岁:七
到九年级
教学重点
运用基础健康饮食原则准备餐点
明白并能运用健康多元的饮食原则
明白并运用营养与健康饮食原则
明白食物来源
能运用一系列烹饪技巧,独立准备并烹煮多种咸食菜肴
能烹煮出多种咸食餐点与健康菜色,喂饱自己与家人
明白当季时令概念,及常见食材的种植、饲养、来源、还有食材加工过程
娴熟各种烹饪技巧
广泛了解多种食材的当季时令及产地起源
(出处: 曾庆玲、李秀静2013:15)
英国食农教育的特色在于教育部门、职业技能部门与健保局三方面共同推广课程,搭配“学校食物计划” (Food in School Programme) 在校园中实施“每日五蔬果” (5 A Day)。为鼓励学童参与食农活动,他们设计了八项重点主题:早餐俱乐部、食物小铺、提供饮水、自动贩卖机、盒餐、餐厅环境、料理俱乐部、栽培俱乐部,这些主题融入到各学科中进行教学,使学童能将知识自然地实践于日常生活中(见表2)。
表2:学校食农课程融入各科教学
主题
内容说明
1. 早餐俱乐部
提供健康的早餐
学科
学习目标
语文
明白并能运用健康多元的饮食原则
数学
能运用一系列烹饪技巧,独立准备并烹煮多种咸食菜肴
设计与科技
明白当季时令概念,及常见食材的种植、饲养、来源、还有食材加工过程
人格与社会性养成
健康教育&公民教育
责任感、自我肯定感、与他人的关系
主题
内容说明
2. 食品小铺
在休息时间贩卖水、牛奶、果汁、水果、蔬菜条等。水果和蔬菜条由地方上的生产者以10-15便士的低价提供
学科
学习目标
数学
计算提供物品的损失比例、检讨志愿者的轮班顺序
设计与科技
地方的产物、当季的蔬菜与水果
信息处理
用Excel纪录与分析营收金额
主题
内容说明
3. 提供饮水
免费提供水。允许上课时饮水
学科
学习目标
地理
影响各国供水的气候状况、干旱、洪水等
美术
以水作为题目来创作
人格与社会性养成
健康教育&公民教育
健康的生活风格概念
宗教
不同的信仰对于水的精神性的、道德观的、社会性的、文化性的意义与象征性
主题
内容说明
4. 自动贩卖机
在中学里设置贩卖色拉与三明治的贩卖机。由学校和地方合作的实验性质贩卖,是社区居民协力合作的方式
学科
学习目标
无
无
主题
内容说明
5. 盒餐
呼吁学童与监护人使用多样的食材制作盒餐
学科
学习目标
语文
参考以盒餐为主题的故事书,写下三明治与水果色拉的制作方法。制作简单的盒餐手册
设计与科技
设计以水果、色拉、蔬菜、三明治为主题的盒餐
信息处理
设计盒餐的点子与菜单的网页
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食物配给下的学校用餐状况。在盒餐中可以继续被使用的食物
地理
食物的原产国以及在英国栽培的状况
主题
内容说明
6. 餐厅环境
去除噪音与垃圾。指导用餐礼仪。张贴良好饮食习惯的相关海报
学科
学习目标
语文
活用在环境改善的计算能力
信息处理
以同事或餐厅员工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
美术
设计餐厅的墙壁、公布栏
主题
内容说明
7. 料理俱乐部
由于推行5 A Day教学课程的缘故,料理俱乐部以蔬菜和水果的料理为重点。除农作物种植知识和技术之外,也提供多样食品试吃的机会
学科
学习目标
语文
读解食谱
数学
计量
设计与科技
制作食谱、认识食物及烹调用具,提升烹饪技能
主题
内容说明
5. 盒餐
呼吁学童与监护人使用多样的食材制作盒餐
学科
学习目标
语文
讨论、读解信息
设计与科技
菜园的计算测量、收获纪录、计算收获量
理科
直接体验生命的生长过程。植物生长必要的东西
设计与科技
运动会时,已收成的水果制作色拉与果汁
人格与社会性养成
健康教育&公民教育
责任感、自我肯定感、与他人的关系
(参考来源: 铃木洋子,2008:13)
除上述内容外,英国的学校亦与当地农场合作推动“成长学校” (Growing School),让学童进入田园从事农作。在合科教学、融入式教学方面,英国的学校食物计划有显著的成效。
学童到农场接受食农教育,照片出处:
https://www.face-online.org.uk/
学校中的烹饪课, 照片出处:
http://www.foodeducationtrust.com/fet-projects/
结语
英国校园饮食的改革是透过政府与民间团体的大力合作推动,过程中建构出学校经营改革、本土可持续性食物体系的结合,让健康讯息更广泛地融入到各种教育活动中,并带动家长饮食意识的提升,让社会更认同这套教育理念。英国的食农教育以“从做中学” (learning by doing) 的主题式体验设计融入各学科中,促进学童对农业、营养、食安、耕作、烹饪等最生活化的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与实践。在当今这个经验封存的教育体系下,我们能给下一代什么呢?食农教育作为一种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体验式教育,或许正是一个值得思考的教育方式。
参考文献:
董时叡、蔡嫦娟(2016),当筷子遇上锄头-食农教育作伙来,台湾农业推广学会。
陈竫诒 (2013), 「食育」变英国必修课――当每个人会做五样菜, 天下杂志, (524), 98-99.
郭又甄、张简如闵、蔡亦屏(2015) ,《名厨出任务!翻转餐桌的饮食革命》,台北市:果力文化出版。
曾庆玲、李秀静(2013),当家政遇上食育.中等教育.
铃木洋子 (2008), 児童を対象とした食育推进への提言—英国における Food in Schools Programme および Healthier Cookery Clubs からの検讨, 日本家庭科教育学会志, 51(1), 11-18.
余宛如(2014),《明日的餐桌》,台北市:果力文化出版。
萧易忻
华东理工大学
社会工作系副教授
国际社会工作学院
特聘研究员
- 更多相关文章 -
(点击上方图片跳转链接)
权威、严谨、客观
我们带你体验不一样的
情感婚姻生活
▼ 如需获取本文授权转载,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