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福利来袭:单身女性的自白 | “这就是我的生活,我又能怎么办呢?”

钱岳 缪斯夫人 2020-09-02

夫人说


《我的孤单,我的自我:单身女性的时代》主要讲单身女性的崛起如何影响了美国的政治、经济、家庭和两性关系。在书中,作者对“单身女性”和性别平等进程的历史梳理详尽生动。同时作者不仅仅只讨论精英阶层的单身女性,对陷于贫苦的单亲妈妈也有关注。值得一提的是,作者采用“结构性”的视角,将单身女性的生活置于美国的社会政策和其它宏观因素之内分析,而不像其他很多有关单身女性的书,一味强调女性个人的“主动单身”或者“被动剩下”。作为一本通俗读物,书中讨论了有关单身女性面临的一些切实困境,比如:想生孩子怎么办?未来(生病、养老)怎么办?作者用社会学研究和不同被访者的经历来引导读者思考自己的生活。虽然这是一本根植于美国社会的书,但是作者分享的“这就是我的生活,我又能怎么办呢?” 的矛盾心理,中国的单身女性一定也会有共鸣。希望读这本书能帮助单身的你平复内心的焦虑。


钱岳


女性长久单身最明显的结果是,她们生孩子比以前更晚了。美国初为人母的平均年龄从1970年的21.4岁跃升至2013年的26岁,2010年是个新生儿中有四个以上的母亲年龄在30岁以上,七个中有一个母亲的年龄在35岁以上。不仅如此,2009年,有8%的头胎新生儿,其母亲的年龄超过35岁,而1970年这个比例仅为1%。从1990年至2008年仅这十几年时间,35岁以上的产妇数量上升了64%


然而推迟生育本身就存在诸多挑战,其中之一就是,如果你是一名超过24岁的未婚女性,你可能已被多种渠道的信息说服并相信自己的卵巢正在萎缩,卵子质量也在下降。而就像此时此刻,你明明读到了这样的信息,却依然没有要怀孕的打算。


2001年我正值26岁,当时美国生殖医学协会在纽约市投放了铺天盖地的生育广告。广告上是一只形似沙漏的奶瓶,瓶中的乳汁即将耗尽,生物钟在滴答作响。“年龄增加影响生育能力”,广告上说。我记得有次一辆巴士从我身边开过,车身上是这则让人发怵的广告,跟在后面的一辆巴士上则贴了凯莉·布拉德肖的海报。


第二年我27岁,经济学家西尔维娅·安·休利特(Sylvia Ann Hewlett)出版了她的畅销书《创造生命:职业女性与生育诉求》(Creating a Life: Professional Women and the Quest for Children)。她在书中告诫说,20多岁的女人追求事业而不抓紧结婚生子是错误的,因为女性到27岁卵子质量便开始走下坡路,到35岁会直线下降。她警告说,我们都是在自欺欺人,并不清楚自己的生育能力正在快速下降。生物钟在滴答作响,时间不等人。


休利特的书引起了很大的轰动,《60分钟》60 Minutes为此拍了一段节目,《时代周刊》Time发表了题为《孩子 vs. 事业》("Baby vs. Career")的封面故事,同样发出了紧迫的催促。《纽约》杂志也以“婴儿荒”为标题,刊登了记者范妮萨·格里高利阿迪斯(Vanessa Grigoriadis)对一名29岁女子的采访。这名女子说,她看过《60分钟》的那一集节目,第二天早上醒来,“又是《纽约》杂志的封面,还有《视野脱口秀》The Views,我走到哪里都有人在说婴儿荒,纽约就像爆发了什么流行病似的,人人都在警告你要小心,‘在家待着别出门!紧急播报:你的卵子快要不行了!’”


那时格里高利阿迪斯28岁,她承认自己也有这样的恐惧。她在文中发这样写道,自从20岁以后,她的全部心思就是在执行自己的人生计划,那是“充满征服和冒险的计划:要当作家,要环游世界,要尽情尝试各种生活,直到不得不安顿下来建立一个完美的家庭,一个只要照自己的心愿生活就必然会有的家庭……那时候,拥有独立是多么的美好——至少对于我们这些惯用‘美好’一词的人来说——而现在这样的生活已不再美好了”。因为生物钟在滴答作响,时间不等人。


那些担心卵子质量的人,他们是出于好意,为了让年轻女性一不小心就像利希滕斯坦(Lichtenstein)的卡通片里那个白痴女人那样叫着“啊我的天,我忘记生宝宝了!”


然而这种强烈的焦虑感,是从以往的年代衍生出来的。作家珍·特温格(Jean Twenge)在年过三十后对休利特所说的生育能力减弱产生了怀疑。她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人们常说的35至39岁的女性努力一年后仅有30%的几率能怀孕的说法——2004年科学杂志《人类生殖》Human Reproduction曾经发表过——它依据的竟是法国从1670年至1830年的出生记录。特温格指出,指导数百万女性何时怀孕的建议,“所依据的统计数据竟然来自一个没有电力、没有抗生素、没有不孕不育治疗手段的时代”。


而更近代的状况是,第二次浪潮后的一代,相比于她们的下一代,也就是我们这一代,她们的处境更加艰难。那一代人人口数量相对较少,面临的选择也更少,在行为规范上受到更加严厉的评判,在家庭结构和生育时间上也受到更多传统观念的束缚。因此,当时在担任公司要职的一小部分女性中,生育率是很低的。


休利特和她的同僚们犯了一个错误,她们认为如今遍布美国的越来越多的都市单身女性会直接套用过去的模式;事实上,这些单身女性——这些让男人也不得不单身的女性——却正在将生育技术推上一个新台阶,她们会在未来创造一个巨大的市场,或者说已经创造了这样的市场。要知道,就连休利特本人,她在56岁那年出版《创造生命》一书时都已经是五个孩子的母亲了,其中最小的一个年仅5岁。也就是说,多亏了生育治疗技术,休利特才能在51岁时怀孕生下这个孩子。


卵子质量下降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并没有引发早婚潮的到来,也没有造成初次生育年龄的明显下降,这说明职业单身女性对待新的生活方式的态度是认真坚定的。


也许是单身女性不想听取告诫,更有可能是虽然这些告诫让她们感到不安,她们也无计可施。单身状态不像我们穿在身上的衣服,冷了就可以脱下来换一件厚的;独居生活并不是轻易就可以改变的。这就是她们的生活,她们又能怎么办呢?


在我27岁的时候,热心的妇科医生给我做完检查后,向我汇报了我的纤维瘤情况。她说如果我想要孩子,就要接受手术切除子宫里的这个良性肿瘤。这个医生真是太好了。我起身告辞的时候她笑着对我说,“除了还在长,其他一切都好。希望你抓紧时间结婚,这样我们就不用担心了!”


后来我再也没有去找过她,这就是我的生活,我又能怎么办呢?


珍·特温格在她的书中饶有趣味地回忆了2002年的一集《周六夜现场》,“根据西尔维娅·休利特的说法,职业女性应该赶紧生孩子,因为27岁以后我们的生育能力就会大大下降”,“周六更新”Weekend Update的主持人蒂娜·菲在节目开始的时候说:“西尔维娅说得没错,我27岁的时候应该生个孩子的,在芝加哥开个摩托车手酒吧,每年赚个一万两千美元,那样的生活应该不错”。


瑞秋·得来奇(Rachel Dratch)接着她的话说,“没错,西尔维娅,谢谢你提醒我抓紧生孩子,呃,我和我那四只猫马上就去行动”。


艾米·波勒(Amy Poehler)补充说,“我的邻居有一个非常可爱的中国宝宝,会说意大利语呢……所以,你知道,我这就去买一个”。


玛娅·鲁道夫(Maya Rudolph)则说,“没错,西尔维娅,也许你的下一本书该说说和我们同龄的男人了,叫他们不要再玩《侠盗猎车手3》Grand Theft Auto III,不要再等《双面女间谍》Alias里的那种小妞了”。


在拍这集脱口秀的时候,四个喜剧演员都还没生孩子,但是现在,特温格心满意足地说,她们四个一共生了九个孩子,这九个孩子中除了一个,全都是她们在35岁以后生的。


然而,并不是说晚育是最好的解决途径。事实上,和我处境相似的许多人,都没有我们20来岁的时候更加容易怀孕。虽然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接受过生育治疗的朋友都已经有了孩子,但还是有少数几个未能如愿当上母亲,她们不仅经历了巨大的痛苦,而且付出了高昂的治疗费。


不仅如此,在三四十岁甚至五十多岁的年龄生育,身体上也要经受巨大考验。随着年龄的增长,生下的孩子出现染色体异常、发育异常或罹患自闭症的风险也将越来越高。一些高龄不孕女子在接受生育治疗过程中忍受了巨大的痛苦,医生也尚不确定大剂量的荷尔蒙是否存在长期的副作用。


晚育还会使原本可能多生的家庭少生孩子。劳伦·桑德勒(Lauren Sandler)在她的《独生子女》One and Only一书中记录了独生子女家庭数量的上升。根据她的说法,仅生育一个孩子的女性比例,从1990年(当时只有10%)至2010年增加了一倍以上,并在2013年达到了23%。这其中有部分原因是晚育造成女性可以继续生育的时限缩短,继发性不孕(育龄妇女曾经怀孕过,但由于输卵管堵塞、卵巢功能障碍等等原因,无法再次生育)概率提高。但是许多妇女推迟生育都事出有因,她们有的在忙其他事情,有的在犹豫要不要孩子,有的则在生育的愿望和经济负担之间进行权衡。对于这些女性而言,少生未必就是坏事。在一个对于女性来说家庭事业仍然难以两全的国家,为了维护家庭的财政稳定和良好的婚姻关系,保持夫妻间的性活力,使双方的事业均能得到满意的发展,只生一个孩子不失为一种良策。


而且,很大程度上由于许多人过着更长久的单身生活,美国人已逐渐醒悟,虽然这世上喜欢孩子、渴望成为父母的人比比皆是,但是认为生命的意义和认同感不仅仅或不是主要来自为人父母的也大有人在。

 

(本文节选自《我的孤单,我的自我:单身女性的时代》第十章)


参考文献:

1. “Common Myths About Having a Child Later in Life,” CBS News, Aug 7, 2012.

2. “Births: Final Data for 2013,” National Vital Statistics report,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3. Livingston, Gretchen, and D’ Vera Cohn, “The New Demography of Moterhood,” Pew Research Center, May 6, 2010.

4. Grigoriadis, Vanessa, “Baby Panic,” New York, May 20, 2002

5. Aronowitz, Nona Willis, “Mo’ Children Mo’ Problems,” The American Prospect, June 14, 2013.


我的孤单,我的自我:单身女性的时代

不是“独身宣言”,也不为向传统婚姻“抖机灵”

美国名记直面单身女性群体,写就:

一部单身的通俗史,三十位女性的故事。   

单身女性都在成为自己想嫁的那种人,是时候为她们重新打造一个时代了。

著者:丽贝卡·特雷斯特

译者:管燕红 贺梦菲 薛轲

书号:ISBN 978-7-5598-0057-2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责任编辑:翁慕涵 罗丹妮

出版时间:2018年5月

定价:59.00元


福利来袭


缪斯夫人现联合理想国向读者发起赠书活动!

奖品:

《我的孤单,我的自我:单身女性的时代》样书

 

规则:

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们分享你所经历过/听说过的“单身”故事/体验/感悟,留言点赞数排在前30的国内读者朋友(截止时间为7月7日14:00),将会收到由夫人寄出的图书一本!快来参与吧~



权威、严谨、客观

我们带你体验不一样的

情感婚姻生活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