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人说|过好这一生,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家庭政策支持?

钟晓慧 缪斯夫人 2021-01-24

 来源:www.pexels.com


撰文钟晓慧

责编:李婷


写在前面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家庭发生了急剧变迁,这是学术界共识,在此主题下也产生丰富的研究成果。亲历其中的家庭也许有另一番感受。

2008年,豆瓣上成立了一个小组叫“父母皆祸害”,自取英文名“Anti-Parents”,直接翻译过来就是“反父母”。一群年轻人在网络空间相互吐槽、倾诉,甚至声讨父母加诸于自己的强迫、控制、溺爱、暴力、冷漠等等。这个小组即便在今天看来,也与主流价值观格格不入,在当时更是惊世骇俗。报道后,许多父母有强烈不适感,小组后被封存。

十年后的今天,相继涌现出《何以为家》、《找到你》、《都挺好》、《欢乐颂》、《天空之城》……等一系列瞄准家庭婚姻领域的海内外电影电视剧,它们探讨家庭矛盾、孩子教育、扶幼养老、婚姻生育、女性“工作-照顾”两难等问题,引发公众热议。市场上也有大量教导大家如何解决家庭问题的工具书籍、培训课程和咨询服务,人人都在寻找答案,希望找到出路。从这个角度看,当社会富裕程度和受教育水平整体提高以后,家庭奋斗的目标从自己如何过上好生活,慢慢转向如何过好自己的生活。用大白话说,美好生活光靠发家致富还不够,还得岁月静好。


1

中国的家庭困境

一个普通家庭如何才能过好自己的生活?在西方福利国家有一系列的政策为家庭提供支持。相比之下,中国家庭更多依赖非正式机制来解决自身问题,来自正式制度和政策的支持较少。社会保障体系整体上以补缺型为特点,主要为特殊困难家庭提供基本生活保障,而社会福利水平,尤其是社会服务较为滞后。这既有东亚社会传统文化的因素,也有国家快速发展经济的功利性考虑。

以儿童照顾为例,2015年全国数据显示,在农村和城镇,0-5岁儿童日常生活的主要照料者是母亲,其次是祖辈[1]代际合作育儿是中国城镇一般家庭照料孩子的主要模式,也是职场妈妈平衡工作与照顾职责的主要方法,小区里经常看到为儿女照顾孙辈的“老漂族”《想跟你聊一聊祖父母带孩子的严肃故事》

又譬如,老年人长期照护制度尚处于试点阶段,赡养老人主要还是家庭的责任;在多子女家庭里,子女们相互协调、轮流照顾是常见的安排。简单来说,亲属网络和宗族邻里提供的非正式支援,依然是中国家庭规避风险、获取福利的主要来源。但是,每个家庭的社会资源和经济能力有差异,由此产生福利鸿沟,加剧社会不平等。

 来源:http://www.polayoutu.com/collections


2

什么是家庭政策?

家庭政策最近二十年来在西方社会发展快速,成为OECD各国社会支出增长最快的社会政策领域之一。一般来说,家庭政策是指那些广泛公认地,国家形塑家庭、并对家庭产生较大影响的政策。较为严格来说,家庭政策是指政府有意识地以家庭(或家庭中的个人)为对象,为其提供支持的一系列项目和计划。有些政策是以家庭整体为对象,比方为有孩子的家庭提供津贴,没有孩子的家庭被排除在外;有些是以家庭中的个人为对象,譬如为职场妈妈提供产假,未婚、已婚未育等其他女性劳动者则没有资格获得这项福利。尽管关于“家庭”的界定存在争议,可是以家庭或者以作为家庭成员身份的个人为对象,这是家庭政策区别于其他范畴社会政策的基本判断标准[2]

 来源:www.pexels.com


3

西方的家庭政策关注什么?

西方家庭政策聚焦于再生产领域,特别关注儿童和女性群体。二战后,大部分福利国家重点干预生产领域事务,大力发展养老、工伤、失业保险等社会政策,以便与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相适配。国家尽可能少地介入家庭生活,家庭的性别分工、女性在生育和照顾等职责,被默认为自然状态。这隐含一种社会契约关系。政府保证男性工人充分就业,并在其非活跃期(即退休、疾病、伤残)提供社会保障;女性则以妻子、母亲等家庭成员的身份获得保障。

同样地,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西方社会政策学者在讨论当代福利制度时,不关注女性和家庭,只考察国家的角色以及国家与市场的关系。社会政策学者Jane Lewis教授[3]曾指出,福利国家只保障男性劳动者的社会权利,女性无法凭借公民身份获得福利。这强化了女性对男性的依附,加剧性别不平等。

然而,上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西方社会人口结构、劳动力市场和家庭关系发生巨大变化,持续的低生育率以及由此可能造成的经济危机,最终促使政府下决心行动,组织社会力量为儿童和女性提供支持。因此,家庭政策含有性别视角,这是与其他社会政策的另一个区别。

因此,西方各国的家庭政策体系通常围绕着支撑家庭的照顾功能展开,尤其是儿童照料(Childcare)。围绕着儿童照顾,政策工具包括带薪的亲职假、儿童照料服务,家庭津贴,为有孩子的家庭提供税收减免等。尽管如此,各国家庭政策的目标有很大差异。譬如,同样是帮助职场妈妈实现工作与照顾平衡的政策,可以服务于提高生育率、提高女性就业率、促进性别平等、增进儿童福祉等不同的政策目标,背后则代表不同的价值取向。因此,需要从个人(儿童/女性),家庭及国家等不同角度来辨别家庭政策的目标和内容。 

 来源:www.pexels.com


4

中国有家庭政策吗?

以此来关照中国的情况,中国有家庭政策吗?在中国正式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中,没有“家庭政策”这个政策范畴。另外,中国也没有一个专门处理或统筹家庭事务的政府职能部门,与家庭相关的事务散落在卫健委、民政部、妇联等部门和组织。公众和学者缺乏一个明确的讨论对象。如果借用西方国家“家庭政策”的定义来考察中国情境,则发现政策内容非常稀薄。中国现阶段政府的社会支出主要投向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对社会福利投入相对较少;惠及的对象主要是劳动力市场以外的弱势群体,对一般家庭尤其是儿童、妇女和老人的投入相对不足。从这个角度看,中国似乎没有家庭政策。

但是,从较宽泛的定义来看,中国毫无疑问是有家庭政策的。国家对家庭干预最直接、对家庭影响最深刻的一项政策,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目前,城镇独生子女家庭与农村的二孩家庭,很大程度是计划生育政策“塑造”出来的结果。这类家庭数量庞大,占全国家庭总数的比例也很高。计划生育政策被列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通常人们会认为这是一项人口政策。

又譬如,2010年开始各城市相继出台的限购规定,对家庭住房获得的资格和数量作出规定这不仅直接影响家庭的购房行为,也对家庭关系和财产分配造成一定影响。类似地,2019年开始实施的个税专项附加扣除,对子女教育、老人赡养和夫妻住房贷款等予以税收减免。一般我们认为这些属于人口政策、住房政策和税收政策的调整,但是这些内容可以、也应当被纳入“家庭政策”的框架内进行考察。

 来源:www.pexels.com


5

家庭政策的评估与反思

“家庭政策”的概念,将帮助我们从家庭角度来分析一项政策对家庭(以及家庭中的个人)造成的影响,即从儿童保护、女性和老年人权益,以及家庭发展等方面,评估一项政策的后果。这可能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仍以计划生育政策为例,从国家降低生育率和人口总量的意图来看,这项政策无疑是成功的。但是从家庭的角度看,大量妇女在此过程中作出巨大牺牲,而今天我们家庭面临的养老压力,也与此政策有关。

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后,在城市实施“个体工商户条例”,在农村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些政策同样直接指向家庭,给予家庭经济活动经营权和土地使用权,家庭获得财富积累和向上流动的机会。因此,从家庭角度来评估政策后果意味着反思,也意味着全面评估政策对家庭带来的影响。这将促使政府基于这个起点来重新决策,解决家庭的问题,发展出政府和社会都能够接受的家庭政策。这点在中国情境下尤为重要。

 来源:http://www.polayoutu.com/collections


在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国到了全面探索可持续性发展的时期,家庭面临的问题也引发了社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但是,我们对家庭政策的研究和实践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美好生活需要家庭政策,尤其是支持家庭发展的家庭政策。家庭自身良好发展,才有可能为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家庭领域的议题应当在支持家庭发展的政策理念下进入公共领域。


参考文献

[1] 数据来源:《2015年家庭发展报告》,国家卫计委编,中国人口出版社,2015年出版。

[2] Bogenschneider, K., & Corbett, T. J. (2010). Family policy: Becoming a field of inquiry and subfield of social policy.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72(3), 783-803;

[3] Lewis, J. (1992). Gender and the development of welfare regimes. Journal of European social policy, 2(3), 159-173. 



钟晓慧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 

副研究员


制版编辑:杨楠      



- 更多相关文章 -


权威、严谨、客观

我们带你体验不一样的

情感婚姻生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