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传奇色彩的老子---国学六法(32)

2016-10-07 赵士林 赵士林文集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c13084mf260&width=500&height=375&auto=0


和孔子比起来,老子更有传奇色彩和神秘意味。孔子只是在汉代很短一段时间内被当作神,说他是黑帝之子。孔庙尽管一直香火旺盛,但坐在里面的孔子一直是个文化人,而不是神,当然是中国最有文化的人,中国文化第一人。老子就不同了。他是道家的创始人,又是道教的教主。最晚从东汉末年开始,老子就被道教徒奉为太上老君。老子姓李,唐朝的皇帝也姓李,为了给自己增加神圣的色彩,唐朝从立国开始就拼命地抬举老子和道教,所谓儒释道三教,道教排第一,儒教排第二,佛教排第三。唐太宗李世民还追任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又是神仙,又是教主,又是皇帝,老子想不出名都不行了。孔子一直是人,老子则由人变成了神,这里面就隐藏着儒家和道家的不同追求,不同境界。

前面说过,一般人都是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老子却在娘肚子里呆了足足八十一年,他老妈也够神的。怀胎八十一年生儿子,还是自己做手术生出来的,不过不是剖腹,而是剖肋。老子是他的母亲在一棵李子树下,自己剖开左侧的肋骨在肋下生出来的。由于诞生在李子树下,所以老子姓李。八十一年了,生下来头发就白了,还长了长长的胡子,因此被称为老子。这个故事当然比孔子的“龙生虎养鹰打扇”更荒唐,但是故事尽管荒唐,里面却也藏着道理,那就是:大器晚成。象老子这种人物,不经过异乎寻常的酝酿,是不会诞生的。有趣的是,先秦诸子大都是姓后面称子,以示敬重。例如孔子姓孔,尊称孔子,孟子姓孟,尊称孟子。其他如孙子墨子庄子,都是这样,只有老子,姓李却不称为李子,偏偏称为老子,为什么呢?一方面是老子确实太老了,老得好像成了精。老子无论形象还是思想,都给人成精的感觉,另方面也说明老子是先秦诸子中的老资格,是子中之子。

例如《史记·孔子世家》就记载着孔子向老子请教的故事,孔子在老子面前就像一个小学生,俯首贴耳地接受老子的训导,过后回味老子的教导,竟好几天说不出话来,搞得学生很着急,说老师怎么到老子那儿去了一趟还得了抑郁症?看学生着急了,孔子对学生说:“天上的鸟怎样飞我们看得见,地上的兽怎么走我们也看得见,水中的鱼怎么游我们甚至也能看得见,但是老子的思想,真的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太玄了!”最后孔子由衷地赞叹老子是龙。后来道家中人特别喜欢宣传这个故事,目的不外乎是要把孔子说成老子的粉丝,证明道家比儒家高明。此外还有“老子化胡”的故事,说老子西行出关到了印度,变成释迦牟尼佛,创立了佛教,培养了一大批佛教徒。这个故事的原创者不是别人,正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徒,这不是自己贬低自己吗?不是的。原来他们编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为了借助老子的权威树立在中国的正统地位,实现在中国的本土化,排除弘扬佛法的障碍。后来西晋有位叫王浮的道士又编造了《老子化胡经》,大肆渲染这个故事,目的不外乎是要证明道教比佛教高明。今天看来,“老子化胡”固然不可信,孔子是否真的拜访过老子也很可疑。不过这丝毫也不影响老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老子确实是中国文化史上可以和孔子齐名的伟人。如果将中国的智慧比喻为水墨画,那么孔孟是墨,老庄就是水,没有老子和庄子,这幅水墨画就没有了布白,没有了虚灵空旷的美。

老子是世界级的大哲学家,在国际上给中国人争了不少分。德国那位最有名的哲学家黑格尔提起孔子充满蔑视,他批评孔子说:这位老先生只会唠叨一些老套的道德教训,这些道德教训哪个民族都有,并且可能说得更好。他的书就不必翻译了,不翻译还保持一个圣人的形象,翻译了就露怯了。当时欧洲的一份报纸上登载了一幅孔子的漫画,漫画下附了几句编造的孔子语录:外面有雾,开车要小心!天要下雨,别忘了带雨伞。话都不错,但全都是正确的废话。这些语录很能代表当时欧洲人对孔子的印象。黑格尔乃至某些欧洲人对孔子的轻视当然有其文化背景的局限,我们也不必过分在意,反正今天孔子学院已经遍布全世界了。这里要说的是,尽管黑格尔对孔子很不感冒,但是提起老子却充满敬意,由衷地赞叹:老子真的很深刻,代表了东方的哲学智慧。据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统计,世界上翻译语种最多、发行量最大的一本书,是基督教的《圣经》,排在第二位的,就是老子的《道德经》了。我在美国,从东部到西部,每次走进一个大点的超市,总能在超市的“文化之角”发现《道德经》,中英文对照。基督教传教热情非常高,《圣经》有很多是赠送的,不要钱。《老子》却是要花钱买的。如果论销售码洋,《老子》的发行量可能就世界第一了。当然,今天有了《哈里·波特》,情况可能就不一样了。


以道养生的真正内涵----国学六法(31)

道家是一种哲学,道教是一种宗教----国学六法(30)

第二法以道养生之儒道互补------国学六法(29)

国学六法第一法以儒做人全集

-----

小编评述:

有读者提出,前期发的道德经全文及解释为伪书,我回复是,伪书在中国很正常。这就有一个问题了,很多人一本正经地研究一本假书,而且从中还能总结出很多道理。其实这个就和我们给小孩子讲故事一样,匹诺曹和白雪公主哪个是真,你看的红楼梦和天龙八部哪个是真的,都不是,那人们为何还去读。因为它还是有它的价值。伪书在很多方面可能和真实的不同,但核心思想应该是一致的。而且,那个真的,你怎么证明它就是真的呢,你证明不了。对普通人而言,不必细抠版本,没有实际意义,从中一句话得到益处也是好的。


我举个例子,另一个版本的道德经。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道冲”应为“道中”)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解其纷”,应为“解其绯”),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应为“湛兮似或存之本”)。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一是“道冲”应为“道中”,中字应读重。这里所讲的是“道”的运作,无论是有为和无为的运作变化都是有一定方向、内质、形态的,即道的形象是沉稳而充实的。道含着伟大动变的情绪,其作用很随便,永不满足现状,但又不能改变运行。它的深远变化像万物的根宗和万物的祖师一样。这里的“中”如矢,像瞄准万物一样准确,是迫使万物不变而变的因子,万物如同是靶。


传统版本是---

第四章

道冲(通盅(chong),器物虚空,比喻空虚,道似一个器皿),似万物之宗(好像万物的根源)


你看是不是咋说咋有理。

学习任何事物,都要有一种开放的心态,有弹性的精神,领悟精神内核,不在细枝蔓叶上纠缠。对待传统文化也是如此,不是说,人家告诉你什么,你就信什么,突然来个新的说法,你就马上抛弃前者或认为后者是假的,这样就把自己束缚住了。要保持思想的独立性,这很重要。世界很复杂,我们可能永远无法得到真相,这就需要很强的灵活性。


老子的道体现的是宇宙的智慧、是空间的智慧,孔子也向老子学习。老子思想本意是不希望人们举行仪式祭拜他,但人们总是名义上尊崇,实际上违背。事实上道德经体现的智慧已经远远超出那个时代,就像易经一样,为何古人能有如此智慧,而后人却无法超越,里面的奥妙只能慢慢体会了,说多了就怪力乱神了。

(仅为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