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热爱和平---国学六法(35)

2016-10-12 赵士林 赵士林文集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x1308g1ntoy&width=500&height=375&auto=0

再来看老子版的兵不厌诈: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36章)

你想封闭他吗,就先让他张扬张扬;你想削弱他吗,就先让他强横强横;你想废掉他吗,就先让他兴旺兴旺;你想夺取他吗,就先给他点甜头。

我们来看渔民打渔。那渔网首先总是要张开来抛出去,鱼儿进来了,才将渔网收起来。这是典型的“将欲歙之,必固张之”。欲擒故纵,也就成了战争惯用的套路。春秋时期吴国打败越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立志复国,但表面上却对吴王百依百顺。吴王要什么给什么,粮食、马匹、兵器、战船,大量战略物资还有美女等等,源源不断地从越国运到吴国。吴王对勾践放了心,转而向齐国和晋国两大强国挑战,结果国力耗尽,勾践趁机起兵,一举灭掉了吴国。这是古代的例子。现代的例子,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心腹爱将胡宗南率20多万王牌军进攻延安。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诱敌深入,胡宗南占领延安,得意洋洋,以为占了大便宜,结果解放军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几个战役下来,胡宗南的精锐部队损失殆尽,只好狼狈地逃离了陕北。这都是“将欲取之,必固与之”的典型战例。

总支,战争的艺术,就是想尽办法制造假象,千方百计迷惑敌人,这就是兵家的辩证法。老子和孙子都深通这个辨证法。

但老子谈到战争最宝贵的思想不在于这个战争辩证法,而是他在谈论战争时体现的人道情怀、和平精神和反战意识。

出于关注民生疾苦的人道情怀,老子令人惊心动魄地指出了战争的破坏性后果: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30章)

军队驻扎之处,一定荆棘丛生,一场大战过后,必然出现荒年。

因此老子强烈地提出了反战主张:“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31章)

兵革是不祥的东西,大家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使用它。

老子又警告说:“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30章)

意思是说,用大道辅佐君主的人,不靠兵力逞强于天下。如果迷信武力,很容易遭到报复,这就叫“其事好还”。所谓“杀人之父,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人亦杀其兄”,我害人,人也害我。冤冤相报,恶性循环,无休无止,大家都输。

因此人对人,国对国,都是冤家宜解不宜结,仗是能不打尽量不打。你看今天的中东,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打得不可开交。你今天几颗自杀炸弹,他明天一阵狂轰滥炸,互相报复不断升级,双方都生活在恐惧和仇恨中,不仅给自己,也给世界带来了大麻烦。

老子在战争问题上和孔子有共同语言。前面谈儒家的时候提到,孔子之所以称赞管仲够得上仁,就是因为管仲作为齐国政治的CEO,多次召集诸侯,却没有一次是靠武力威胁。

那么老子是不是一味地、绝对地反战,从而抹煞了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的区别呢?

不是的。他明确地指出,尽管战争不能不造成很大的破坏,但也有“不得已而用之”的时候,“不得已而用之”,应该就是指不能不打,不得不打的战争了。

与此有关,老子关于战争还提出一个深刻的命题:“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69章)

两军对垒,实力相当,哀痛的一方才能获得胜利。

所谓哀兵必胜,典故就出在这里。哀兵必胜的知识产权是属于老子的。

为什么哀兵必胜?因为“哀兵”通常是被欺负的一方,被侵略的一方,悲愤的一方,正义的一方,人道的一方,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一方,他们为了保家卫国才不得不拿起武器,具有一种悲壮感,具有一种道德力量。像二战时期中国的抗日军民,苏联抗击德国法西斯的红军,就都是哀兵。哀兵必胜的思想同样体现了老子的和平精神。


三国演义中的老子智慧----国学六法(34)

善战者不怒---国学六法(33)

传奇色彩的老子---国学六法(32)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