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天下利---国学六法(69)

2016-12-22 赵士林 赵士林文集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g1311xo0xv5&width=500&height=375&auto=0


我们是先去爱护和有利于别人的父母,别人也来爱护和有利于我的父母呢,还是我们先去憎恨和残害别人的父母,然后别人才来爱护和有利于我们的父母?不言而喻,只能是前者。就是我们必须先去爱护和有利于别人的父母,别人也才能爱护和有利于我们的父母。这就是所谓的投桃报李。也就是说:爱人者必能得到爱,恨人者也必将得到恨。

因此“兼相爱”才能“交相利”,大家都赢。

墨子甚至说:“虽有贤君,不爱无功之臣,虽有慈父,不爱无益之子。”

君王再贤明,也不喜欢没贡献的臣子,父亲再慈祥,也不喜欢没出息的孩子。这话都有点像法家的韩非子了,将爱完全放到了功利上面,完全以功利为转移。因此郭沫若先生认为墨家和法家在秦国合成了一家。

但是尽管讲功利,墨家和法家却有根本差别。法家讲的功利着眼于帝王统治,说到底是帝王的私利。墨家讲的功利却是“天下人之利”,墨子是为天下人争利,这也就是他理解的道德,他所说的“义”。你瞧,墨子不光讲爱要和利联系在一起,他讲义,也要和利联系在一起。

鲁国有一位叫吴虑的人,勤勤恳恳,事必躬亲,冬天制陶,夏天耕作,然后将产品分给百姓。自比尧舜一样的圣人。一天,墨子来拜访他。吴虑对墨子到处宣传自己的思想不以为然,就批评墨子:“义,贵在切实可行,何必到处宣传呢!”

墨子回答:“您不辞劳苦,精神可嘉,但是您事事自己动手,再勤劳收获也有限,全部分掉,百姓的获利也微乎其微。因此我不像您这样做。我到处宣传义的道理,可以救天下,这样才获利巨大,因此我怎么能放弃宣传呢?”

墨子尽管重视宣传工作,但是又特别注意身体力行,他是最实干的思想家。为社会尽责任需要有真本事。墨子是思想家、逻辑学家,还是一个工程师,又是一个科学家,他就像欧洲文艺复兴那些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学识渊博,多才多艺。这样他才能PK掉鲁班,让楚国打消了侵略宋国的念头。这样才能为社会尽实实在在的责任。为了使天下人都明白“兼相爱,交相利”的道理,墨子不仅自己宣传,自己身体力行,他还办学校,办社团。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综合性学校就是墨子开创的。在他开设的学校里,有文科,有理科,有工科,还有军事专业。墨子通过这所学校培养了大批人才,史称“弟子弥丰,充满天下”。墨子的影响在当时甚至超过儒家。孟子就感慨“墨翟之言盈天下”。

满天下都听墨子的了。

墨子的言论满天下传播,他的学说是最热门的专业,当时称为“显学”。墨子之所以具有这么大的影响,就是由于他的思想既讲道德又实在。他既不像法家那样不讲道德,只讲功利,又不像儒家那样讲道德超越功利。墨子是将道德和功利统一起来。鲁迅就赞同墨子把“义”和“利”统一起来,他在自己的故事新编中写墨子,有这么一个情节。公输班,也就是鲁班发明了一种木头做的喜鹊,小巧能飞,简直就是飞机的雏形了。他拿这个木鹊给墨子看,墨子却不以为然,批评说:它还不如木匠做的车轮。为什么呢?因为在墨子看来,这个木鹊的发明对人没有什么用处,车轮子却天天都要用。“有利于人的,就是巧,就是好,不利于人的,就是拙,也就是坏。”

   清代有位大思想家叫颜元。这位先生表面上是儒家,实际上是墨子的大粉丝。他坚决反对重义轻利。认为:“以义为利,圣贤平正道理也。……义中之利,君子所贵也。后儒乃云正其谊不谋其利,过矣!”

由义到利,是圣贤最明白的道理。符合义的利,正是君子所追求的。后代儒家说什么“正其谊不谋其利”,只讲道德,不问功利,这太过分了。演变到当代,例如文革中,一些极左分子把义和利绝对对立起来,鼓吹什么“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卫星上天,红旗落地”,就更荒谬了。他们所说的义究竟够不够义,也非常值得怀疑了。

颜元的话一看就是在非议儒家,宣传墨子。

他对道学先生的质问非常有力:“世有耕种而不谋收获者乎?世有荷网持钩而不计得鱼者乎?”

这世界上,有辛辛苦苦地种庄稼却不在乎收获的农民吗?有打渔船上风里来浪里去,却不计较打鱼多少的渔民吗?

墨子的实在就在这里。他讲利,道出了人们最基本的诉求,他又讲计利当计天下利,这又体现了他的追求的崇高性。

古今中外,真的没有一位思想家像墨子一样,“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此胡适甚至说:“墨翟也许是中国出现过的最伟大的人物。”

以墨尽责,就是要学习墨子“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对社会尽责,为天下苍生负责。人人都有一份墨子的精神,世界会更美好。


墨子兼爱---国学六法(68)

墨子非攻---国学六法(67)

第四法以墨尽责---国学六法(66)

以禅清心全集---国学六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