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渔业社区调研 | 被现代化遗忘的群体
人类历史上,渔猎是和农耕一样传统悠久的劳作方式,却因为江河湖海的深邃,平添一份神秘与陌生。
在中国最南端的海南岛,无数人依傍着辽阔的海洋和它富饶的资源讨生活。而随着渔业资源整体性衰退、海岸带环境恶化,“靠海吃海”变得越来越难。在资源衰退的大环境下,那些机械化作业大型渔船上的外地水手和本地传统渔民共享这衰退的海洋公共资源,现代化浪潮之下,传统渔业社区是面临着社群文化和经济模式被边缘化的威胁,还是产业转型的希望?
春节前夕,我参与了海南渔业社区调研,深入社区与村民同吃同住,见证了渔民最真实的工作和生活。请跟随镜头,一起感受传统渔业与现代化工业、自然资源与现代资本的碰撞。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海南万宁小海周边的潮港村是一个典型的生计型小渔村。狭长的码头上停着十几艘小渔船,规模非常小,都是依靠人力或者马力很小的船只。
图 | 陈明智
沿着码头走,看到许多平铺在岸边晒干的渔网,也有不少废旧的渔船和渔网渔具映入眼帘。
放在岸边晾晒的渔网(图 | 陈明智)
被渔民随手丢弃的废旧渔网(图 | 陈明智)
漂在岸边的废旧渔网(图 | 陈明智)
下午四点多,正是村子的渔民来到码头开小船到近海放网的时间。我们遇到正准备出小海放网的一对父子,健谈的阿叔告诉我们,这些船一般只划到距码头很近、一眼便能望到的海域,每家每户也习惯了在他们固定、熟悉的区域捕鱼。他准备和儿子一人开一艘船出去放网,一个小时后回来,第二天早上四点多再去收网,那个时候码头会有一些收购商过来收购渔货。卖完鱼之后他们便会回村子打打牌、喝喝老爸茶,等待下午再出海。
正准备出海放网的父子(图 | 陈明智)
从码头走回村子的路上,我们路过几口鱼塘和一望无际的水稻田。和沿途遇到的村民唠嗑,了解到村子几乎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生计型生产方式,村子里的人们除了在小海捕鱼,还养几口罗非鱼或者鲻鱼鱼塘,种种水稻。
刚捞上岸的鲻鱼(图 | 陈明智)
正在给鱼喂食的养殖户(图 | 陈明智)
这条政府扶贫项目建设的路似乎在告诉我们,这个以小规模内海捕捞、家庭式水产养殖和水稻种植为主要生计的村子似乎并不富裕。
图 | 陈明智
在我们调研的另外一片地区——海南临高县的一个以螃蟹养殖和红树林滩涂捕捞为主要生计的村子,类似潮港村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同样在这里发生,依傍着红树林的滩涂捕捞,这里是“退潮而作,涨潮而息”。
在红树林挖螺的村民(图 | 卢书怡)
被现代化遗忘的群体
在万宁市后安镇逛完鱼市场,我们沿着后安镇的龙尾河走,看到了一个似乎与“现代”这个词毫无关联、却又息息相关的故事。
后安镇下着小雨,在没几只船的龙尾河上,漂着一艘完全没有马力的小渔船,一对年纪很大的老夫妇穿着防雨衣坐在船上,一边放网,一边用船桨拍打河水将鱼赶到网中,每十五分钟左右拉起网看看是否有收获,一遍又一遍。
我们在岸边观望了很久老夫妇放网-赶鱼-拉网的循环,不出意料,在我们观察的半个多小时,夫妇俩这种最为传统的捕捞作业方式,只在这条并不清澈的河里捞上了一小条鱼。
龙尾河上捕鱼的老夫妇(图 | 陈明智)
旁边海钓的一位老人说,不管晴天下雨,这对夫妇每天来这捕鱼,小渔船没有马力出不了海,只能在河上绕圈圈捞鱼,一天就捞个几条,只能自己煮来吃,运气好捞得多就拿到旁边的市场卖个几块钱。
不知道随着出海的大型船只越来越多,龙尾河里还能给这对老夫妇剩个几条鱼?
图 | 陈明智
万宁港北镇搭乘摆渡的渔民(图 | 陈明智)
往返两岸的摆渡船(图 | 陈明智)
当小船遇上船,传统渔业遇上现代工程
而在海南西部渔业重镇——新盈镇,却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搭乘三轮车去新盈最大的龙安码头途中,我们路过一幢幢盖起的渔村别墅。与一起搭车、刚从镇上买年货回家的的年轻渔民聊天,她告诉我们这里每家每户都有或大或小的船只,她家依靠夫妻二人作业的小船盖起了大房子。
如今中国的农村面临着空心化,年轻人外出打工赚钱已经是常态。和前面走过的村子不同,这个占据优势地理位置,守着一片广阔海域的渔村,似乎并不完全遵循这个定律。码头停靠着许多灯光作业的中大型渔船,繁忙的渔货交易在这里进行。
正搬运渔货物的年轻渔贩(图 | 钟世成)
但是,和码头的渔民交流,却让我们察觉到隐藏在繁忙背后的种种隐患。一位大叔说,“每家每户都有船,哪有那么多鱼给大家捕。现在鱼比以前少了,我们又捕不过那些大陆来的大船!”。
面对本就在衰竭的渔业资源,渔民们还需要与马力更大、设备和技术都更加先进的船上演一幕幕资源争夺战。
码头摆渡人(图 | 钟世成)
码头似乎正在搞开发工程,我指着一架正在填埋沙土的大型机器问一位大叔,他告诉我这里正在填海搞房地产,我疑惑地问那码头怎么办,他摇摇头说“能怎么办,就往外挪咯!”
当小船遇上大船(图 | 卢书怡)
在这次渔村调研中我们看到,完全自给自足的家庭生计型渔业在市场化运作中手足无措,而市场本身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在这场“公共资源”争夺战中,传统渔民如何适应新的时代?中国徘徊在生存和繁荣之间的渔民们又该寻找怎样更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扎根渔村,探索中国本土家庭生计型渔业的新可能,敬请期待后续有关“小规模渔业治理”的系列分享。
— END —
转载请注明出处
跨界 | 多元 | 创新
www.chinabluesustainability.org
联系我们:info@chinabluesustainability.org
扫描二维码 关注智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