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节这天,基因诊断、无人机、区块链与路边摊上的烤生蚝、串鱿鱼、煎扇贝是如何牵手的?
2019年水产品和渔业新兴技术大会
Seafood and Fisheries Emerging Technologies Conference
简称SAFET
情人节这天在泰国曼谷开幕。
如果说
这本是一批工程师
与海洋环保主义者的对话,
那么
大会最终呈现的似乎是
各种传感器与古老渔网的共舞。
怀着探索和发现
可用于改善世界渔业资源管理的
新兴和颠覆性技术这样的理想,
几家国际组织与慈善基金会
联合发起了这个大会,
全球水产行业、科技企业
和研究机构、政府部门
来自40个国家
120家单位
近250人聚集一堂。
智渔作为唯一来自中国的
本土组织有幸全程参与。
智渔副主任云虹(左)和创始人韩寒
在会场合影留念
技术的进步总是给世界带来改变,
这对我们的海洋和渔业来说也一样。
不同的是,
我们准备好做这些改变了吗?
会议目标
| |||
各领域的专家和实践者通过演讲、专题讨论、工作坊等形式,三天里分享了各个国家五花八门的新技术在渔业领域的应用,以及在探索过程中遭遇的各种挑战。
除了物联网、区块链、机器学习、大数据等当下比较时兴的技术,会上还提到了智能摄像头、卫星影像与定位、无人机等硬件设备,还有DNA测序、影像图谱分析,以及各种类似SaaS软件平台的应用案例,包括在私营部门、公共治理领域的多种应用场景。
如果你还认为基于区块链和物联网的可追溯技术对于水产行业似乎还可有可无的话,那就先来听听IBM Food Trust的发言吧——
通过市场和供应链驱动,从与零售商合作开始,IBM已经先后获悉包括沃尔玛、家乐福等在内零售巨头的承诺,不久的未来,这些企业都将使用基于区块链的云平台,可以在整个供应链中跟踪食物,提供更高的可追溯性,透明度和效率。
IBM将Walmart等食品零售和供应商
拉进区块链
与此同时,IBM还跟很多周边企业合作,开发相关的软件和硬件用于支持Food Trust云平台的落地。既能卖算法,又能享受美味海鲜,这对于IBM而言显然是一桩有前途的生意。
也可能正是看到了未来零售行业的风起云涌,以及近年来被媒体频频曝光的“渔业危机”、“慈善机构加大对可持续渔业的投入”等话题,让全球各地的软件工程师、智能硬件设计师们坐不住了。
ThisFish是一家加拿大软件开发公司,他们目前开发的“Tally”平台,主要服务于水产品加工企业,支持移动端应用,目前在东南亚,澳洲等地都有付费客户。软件可以安装在本地且不需要网络就可以进行数据录入,是一款基于水产加工管理的数据监控SAAS服务平台,通过这个平台的数据可以实现水产加工的可追溯。
Vericatch则是一家由温哥华渔民开创的软件公司,最早是为了辅助加拿大政府开展渔业管理,为捕捞公司提供渔获产品的可追溯工具。现在他们提供的APP除了满足基本的政府报告要求外,还可以帮助记录其它生产经营数据,渔民按月或者按捕捞量支付使用费。 他们还开发了一款名为KnowYourFish的应用,把捕捞后供应端的数据对接到消费端,让消费者了解水产品供应链相关信息。
来自南非的Abalobi是一家颇有知名度的非营利机构,曾获得多项社会创新大奖。
他们致力于用信息技术改变渔业,相较于同行们都在用的电子化捕捞信息,最难能可贵的是Abalobi从渔民最基本和迫切的需求出发,通过电子化渔民捕捞收益与成本,为渔民提供可被政府部门认可的收入凭证,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社会与生活保障的同时,形成主动录入数据、查看数据的习惯。
南非渔民在使用Abalobi应用记录当天的渔获信息
CLS是法国航天局和私募股权投资者联合成立的子公司,自1986年以来,一直在运营卫星系统并提供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 他们把过去仅仅用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卫星技术拓展到了渔船监控系统、渔获物报告系统上。
捕捞业管理决策支持系统CatSat
ORBCOMM,一家上市公司,作为工业物联网(IoT)的全球领导者和创新者,为世界提供广泛的资产监控和控制解决方案,包括无缝卫星与蜂窝连接模式,独特的硬件和功能强大的应用程序,涵盖运输、供应链、仓储和库存、重型设备、海事、自然资源和政府。
然而,让大家没有想到的是,这么一家大公司却投入了一个墨西哥小型渔业社区的发展过程中。 在他们的参与下,当地政府在社区建设集中生产中心,提供冰箱给小型渔民,并为小型渔业社区提供金融支持,为渔民提供卫星跟踪设备(AIS),获取位置信息,通过技术保障渔民安全。
Ken和Shauna Katafono夫妻俩2017年10月创立的TraSeable是一家位于太平洋岛国斐济的科技创业公司。创始人在太平洋地区信息和通信技术领域拥有十多年的经验,同时熟悉国家和区域渔业管理。 他们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技能,为太平洋地区的渔业部门提出了解决方案。
TraSeable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
合作提升太平洋地区渔业管理水平
来自印尼的一家致力于可持续渔业发展的非营利组织——MDPI,始终注重收益和技术的结合,给小型渔民充分的参与设计权和技术选择权。他们通过十多年的实践,坚信技术的应用需要让社区更多的人参与,同时,技术也可以影响社区中渔民之外的其他人。除了生产经验和技术的交流,渔民们通过技术(活动)加强了社群链接,还可能获得情感方面的收益,这也是重要的社会资产。
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OAA)下辖的渔业管理部门代表介绍,他们正在训练机器学习各种渔获物的图片,旨在用更快速准确的方式识别渔获物种类和测量其尺寸。 他们的水下研究和调查项目多年来致力于开发图像处理工具。尽管如此,NOAA也承认这项试图收集和传输商业渔船上的捕捞图像的工作,依然前所未有的挑战,到底这个图像识别系统是否能够以及如何支持渔业管理工作,还有待时间验证。
除了人工智能、物联网和无人机应用于船舶和捕捞的监控,通过DNA测序、光谱分析等技术来开展水产品的新鲜度、营养度方面的检测似乎也唾手可得。
新西兰的基因测序公司Oritain像识别人的
指纹一样识别贻贝的来源
两天十几场报告与专题对话,
加上一天满满的分组讨论,
涵盖了几十种新技术的应用设想和案例分享,
然而,
环顾这两百人的大厅里,
真正来自一线的渔民和水产品加工企业
却寥寥无几。
这些技术的应用是否能真正给
渔民和生产企业带来价值?
揣着技术满世界找市场的企业老板
与销售们也忍不住在问:
这么好的技术,
到底有没有人来买单呢?
谁最应该为此买单呢?
事实上,全球各地的渔民大同小异,因为长期海上作业形成相对孤立、封闭的心理,要想让其接受新事物难如登天。 但只要有一个渔民愿意尝试,作为技术提供方就一定要帮助他取得成功,一定要保证示范作用,这样其他的渔民很快就会主动效仿。
可是,要想真正开发出一个让渔民觉得有帮助的产品,不仅仅要考虑到本土语言,甚至是渔民自己特有的语言和行为习惯,以及无网络接入等各种因素。
千万不要低估了渔民和养殖户所处的现实环境的复杂性,一个在室内看上去用着挺好的电子显示屏,可能在太阳直射下的渔船甲板上使用时就成了被屏幕反光亮瞎眼的“鸡肋”。
技术带给我们新奇感,
与现实应用的距离依然带来困惑,
而我们更需要深思的是
国外这些科技企业
是如何关注到水产渔业行业的?
是哪些人(或组织)通过什么方式
让科技企业
看到这里面的可能性?
如何链接资源
推动跨界合作
这是我们回到中国的码头与餐桌前
更值得思考的。
你可能还想看:
横跨两个大洋的握手?智渔和Katapult Ocean 结缘
Webinar精选 | 远在南海没人管?2万公里外的太空有人凝视着你
我们需要优秀的小伙伴,详情点我
—— END ——
本文为智渔原创,欢迎转载
转载请后台留言获得授权
编 辑 | 云 虹
排 版 | Mos
感谢SEE基金会、劲草同行计划
爱佑慈善基金会对智渔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