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漂洋过海去捕蟹

智渔 智渔 2021-11-08



后来,一尾大马林鱼,扯着圣地亚哥,横穿加勒比海。               

《老人与海》


后来,一条拖网渔船,载着我和队友,漂过了伶仃洋。             

《后来的我们》



拖网渔船捕鱼过程


伶仃洋(珠江口,20°45′~23°15′N,114°E以东水深28~120米水域),汇入南海,是粤港澳渔民传统的拖网渔场;我们,又来到了这片海域做海洋调查(包括海洋环境、海洋资源与渔业保护等),以及,捕捞青蟹和基围虾。


出发点珠海野狸岛下高栏港;高栏港至万山岛;万山岛到桂山岛和大小蜘洲;大小蜘洲再返回野狸岛,我们以登岛的方式,分4天环绕伶仃洋。


我们环伶仃洋的航海路线图


我们登岛,船家抛锚;渔船,就是船家的家,渔船是船家的宝。300吨的渔船,新船120万;租金,老客户8000元一天。


300吨单龙门吊拖网捕渔船


第一天,穿过了港珠澳大桥和澳门外海,风和日丽。完成了大半任务,船长在最多鱼的海域下网了。


拖网船用的网,并不是传说中的巨网,而是一艘船拽四组小网。这网有点简单,仅由采样铁杆(大概2米长,每组10根)、拖曳缆绳、重锤和渔网构成。


这网又有点复杂,下水时铁杆、缆绳、渔网都缠绕在同一个面上,像一张长布条;收网时铁光杆却先上,渔网竟能与之分离,变成了只由缆绳拽着,水滴状的,扎紧了布袋口的网兜。


拖着网船走得很慢,拖网的半个钟,最大马力,才走半海里。四组网搅动的黄泥水,涌到30米的水面,像极了‘飞机拉烟’,只在渔船走过的那个轨迹中,慢慢变浅。


“哇,这么重,肯定有好多蟹吧!”


队友小洋摆好角度准备抓拍。


“不可能的!”


船老二(船长弟弟)拽着缆绳头也没回。


渔网扯上来了,网兜确实装满了海货。只是倒出来的,绝大部分是垃圾,和藏在塑料袋里的十几斤黄姑鱼(也有部分杂鱼和基围虾)。


黄姑鱼、基围虾、小蟹和垃圾


“船家,这个大车轮状百多斤的工业垃圾,扔哪里?”


“去去去,不扔,不扔!还说你们做渔业保护的,不知道捞上来的垃圾不能扔回海里吗?”船老二抢过小洋手中的大车轮,丢进船舱,“到时拉回岸上给垃圾厂处理。”(不知你是否还遇到过这么高素质的渔民?


他马上回到船尾干活了。对,又扯上来三网兜垃圾、一些杂鱼,和两只大青蟹。


大青蟹是从同一鱼网中找到的,垃圾太多,母蟹找了好久。不过老船长(船长老爸)很确定会有两只,一公一母的,足有三斤重。


公蟹尖肚皮,张螯舞爪的,要用火钳才抓的动;看见母蟹被绑,它更加凶狠,红绳子撕扯得嘎嘣脆。


 


公蟹(上),母蟹(下)


大青蟹船长没舍得吃,漂洋过海才捕到的。错捕的小蟹都放了,渔人顺天而为,最讲究造化,入网的鱼虾,只有蟹能活下来。


为你我用了半年的积蓄,漂洋过海的来看你。跨了半个珠江口,最大马力耗了半个小时的油,只捕到两只最有价值的你。


你还是默默待在咸水草(为了减少蟹的躁动,常放些咸水草)上,我们还要启程到下一站。


从高栏港登船,便出了南海,东方的朝阳,影子还没触及海面。


想不到台风提前来了,而我们,还漂在万山岛的半路。


捕蟹的路艰难险阻。


那个浪啊,足有五米,船在波谷,波峰都高过护栏;那个浪啊,横向、纵向、切变方向,汹涌而来,打进甲板;那个雨啊,打在船顶上,差点把铁皮掀翻。


船左颠右颠,吃水线都快到船舷;我们随船的节奏上颠下颠,抓紧船尾的栏杆吐了一天。


不行!几艘万吨巨轮都抛锚不走了,老船长必须亲自掌舵。


按照指示,船老二和船工下放小艇,我克服眩晕关紧了所有水密窗,小洋顶着巨浪在船头测了风速风向。风速19.85m/s,8级;东北信风。


当时就用这个风向标


老船长马上转舵拉杆,根据大浪的峰面实时切换行驶角度,破浪乘风,迂回前进。


这下船果然平稳了许多,我撕扯着的胃也减缓了频率。我们无法停船,只能加足马力;深邃的大海,万吨巨轮都只是一叶扁舟,随风雨飘摇。我们当真受到了上天的眷顾,这种风浪,老船长还是四十年前出过的海。


此刻我想到了阿拉斯加的捕蟹人,那种真正意义的漂洋过海,那种狂风巨浪中的彻底绝望。


万山群岛万山湾,湾内的海水很蓝。所幸我们终于上岸了。风停了,双脚却站不稳了,眼前一阵黑一阵蓝的,整个岛仍是随着船的频率在摇晃。


但环伶仃洋的航行并未停止,台风减弱了,浪也小了。北上万山湾,沿着部分航线,直奔桂山岛。


桂山岛东南的大小蜘洲海域,盛产扇贝,是我们采样(取海水、底泥、浮游生物等回实验室检测)的最后一站。终于回程了!北上野狸岛途中,船长又下了一网。除了小杂鱼、钉螺空壳、二三十斤基围虾,又捕了两只青蟹。



第二次捕的青蟹和基围虾


大青蟹船长仍是不舍得吃,漂洋过海才捕到的。


错捕的小蟹又放了,还是只有蟹能活下来。拖网的网口尺寸都是合规格的,只是这片海域上,能捕到上规格的鱼获,越来越难了;而蟹类,最难!几十年如一日的拖网,其实早已将底栖蟹类的居所搅得天翻地覆;海洋渔业的枯竭,不能置身事外。一网能有两只蟹,这片海域算多了,足够一顿晚餐。只是那些漂洋过海而来的生计渔民,他们的下一顿晚餐呢?他们的出路还会在伶仃洋上吗?我们渔业保护的路子走的有点艰难,除了渔业资源开发过度,还有更多社会和人文的因素吗?我们是时候切换不一样的渔业视角。


作者简介

黄晓健

你可以叫我小简,或者小贱,写过小说、当过兵、捕过鱼,带着一腔热血加入智渔做可持续渔业。是个宅男,也不是宅男。没事,可以一个人看一天的书;有话题,可以带你吃一天的美食。喜欢挖掘身边人的故事、研究心理,为生活、写作、工作提供素材;喜欢智渔对渔村和小型渔业的人文关怀,对产业链的社会学研究,以及,能提供写作平台。





你可能还想看:

大鹏湾秀无饵垂钓神仙操作

和你聊一下关于珊瑚的八卦

满船歌曲满船鱼,一海浪涛一海笑

渔村影话 | 海上咸水歌,飘香南湾畔——陵水新村渔港



我们需要优秀的小伙伴,详情 点我



—— END ——  



本文为智渔原创,欢迎转载

转载请后台留言获得授权

图片来源均由原作者拍摄



编  辑 | 黄晓健

视  频 | 马婷婷

           排  版 | 杨禾馨 乔子钰




感谢SEE基金会、劲草同行计划

爱佑慈善基金会对智渔提供支持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