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江南到海南,探究河蟹和罗非鱼的技术演进之路

智渔 智渔 2021-11-08

编者按         本文原为读书笔记,作者有幸阅读了陈涛博士的《产业转型的社会逻辑——大公圩河蟹产业发展的社会学阐释》一书,深受启发,并以大公圩河蟹生态养殖作为案例,结合个人在海南罗非鱼养殖区做产业调研的一线经验,对水产行业发展,特别是水产养殖技术体系的本土化推广作了一些思考和探讨。


大公圩 [wéi] 位于安徽省当涂县,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其中"圩"是指圩田——一种沿江、滨海(湖)地区在围湖造田基础上形成的土地利用形式。因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当涂自古就以"螃蟹肥美"著称,如今更是发展成水产大县和河蟹养殖重点县。而大公圩便是当涂县的主要河蟹产地。


然而,大公圩河蟹养殖产业在各个阶段的发展进程并非都一帆风顺。20世纪70年代当地开始出现河蟹人工养殖,市场的开放和政策的扶持让这个产业迅速壮大;到90年代,由于放养密度高、蟹种退化、水域污染等原因,河蟹产业一度陷入低迷。

面对上述困境,民间养殖精英不断探索尝试,偶然间发现了水草对养殖河蟹的重要性,便开始人工培育水草,并仿造野生池塘的水域结构开挖养殖池塘;他们又从外地活螺蛳养蟹丰收的成功案例中受到启发,进一步探索出一套在池塘栽水草、投放活螺蛳,控制蟹苗密度、按季投喂的养殖方法,让河蟹养殖产业逐渐恢复生机。


大公圩水乡(黄色区域是油菜花田)

图源:皖江在线


这套方法经由水产专家梳理,运用科学理论进行分析和解释后,归纳提炼为"种草、投螺、稀养、配养、调水"的生态养殖模式。

这套发于养殖户、经专家演绎和现代科学加持、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养殖方法,通过当地技术推广体系得到迅速普及,进一步推动了河蟹生态养殖的发展。

种桑、养蚕、养鱼的现代圩田系统总览(非大公圩)
图源:中国国家地理

这个寥寥数笔、看似简单的过程,实际却是当地逾十万从业者、历时约四十年艰难探索和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陈涛博士通过细致的实地调研和关键人访谈找到了其中的主要因素:适用技术、组织体系、生态资本和民间实践

我把书中提到的关键点按照技术、组织层面以及内因、外因做了归纳:


有别于很多地区信奉"外来的和尚好念经"、高度推崇外来技术,大公圩案例的独特之处在于技术主要来源于本土养殖精英的一线实践和探索,而吸收的先进外来生态技术也是在本土技术的基础上加以转化并在实践中改良。

这种对“本土化”的重视,同样贯穿于当地所构建的技术推广体系中。陈涛博士指出,技术的社会适应性与技术的推广效果高度相关。大公圩的实践表明,准确把握技术受众,也就是养殖户这一关键对象的社会文化特征,并围绕这些特征进行技术标准化和本土化的设计,技术才有可能有效、广泛推广。

在按照养殖户的语言及逻辑,对复杂、抽象的技术进行通俗化、生活化和简化处理后,不管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技术推广路径,还是民间社会内部的技术扩散路径,这些清晰、具体、听得懂的技术化身为一张张"明白纸",褪去光鲜的学术光环,还原成了养殖户日常生产中一件件适手工具。

大公圩河蟹养殖生态技术推广体系与组织结构
萌芽于养殖户地方性知识,又最终回归养殖户使用习惯和运用场景,大公圩这一条紧紧围绕“养殖户”的技术演进之路,对海南罗非鱼养殖技术的探索有着颇多可借鉴之处。
过去几年,在对海南罗非鱼产业进行观察和引导的过程中,我们也曾困惑于为什么一些我们认为的“先进“技术方法无法顺利被养殖户接受,明明前一秒诉苦自己缺技术、亟需技术培训的也是同一个养殖户。

"有时会去听一些专家讲座,但专家讲的那些词我好像听不太懂,和我自己池塘的情况也好像不太一样,他的方法对我养的鱼管用不?"


"教授们确实厉害,死鱼的原因分析得一套一套的,但我具体要怎么做才能不死鱼啊?"


"这个技术听起来很有道理的样子,但我都没看到有谁这么养过,到底能不能行啊?"

——养殖户如是说


逐渐深入接触的过程中,无意中听到的养殖户的一些嘀咕让我们若有所悟,当时我们的警醒,恰如陈涛老师在书中一针见血指出的:“技术需要与文化体系、社会结构等社会子系统相协调,因为农村社会需要的是适用技术。”
适用,就意味着这个技术应该是能被它的受众理解和接受,有能力也有意愿进行运用的,说人话那就是“听得懂、信得过,上得了手、落得了地”。
带着这样的认识,我们开始尝试一条与以往不太一样的技术探索路径,我们携手海南本地一家志在串联罗非鱼产业全环节的行业自发性组织-海南省罗非鱼品牌建设促进会,共同走访大量罗非鱼从业者,小心甄别出养殖技术好、分享意愿高的养殖户,并与水产科研院所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学者一起仔细解构他们的养殖过程,评估关键风险点,梳理他们的实践经验,将养殖户隐性的地方性知识显化成一套《海南省罗非鱼池塘生态养殖安全可控技术规程》(简称:CoGP)。

CoGP文本目录


在此基础上,我们广泛邀请产业各个环节参与进来,将他们对罗非鱼这个产品的期待,以及相应期待映射出来的对养殖环节、养殖技术的需求贡献到CoGP的完善中,希望能让这套规程成为全行业的共同认识,并将大家对技术的理解和运用从自发慢慢转变为自觉,让技术变得像呼吸一样自然且不可或缺
基于罗非鱼产业各环节形成的多方合作机制

罗非鱼技术提升与普及的探索仍在继续,但大公圩河蟹的成功实践让我们倍感鼓舞。本土经验和理论知识的耦合,养殖户与专家的携手,让适用技术在渔业领域的运用有了丰沃的土壤和广阔的成长空间。
技术是我们的“信仰”让技术落地便是我们这些“信徒”能做的最美妙的事情毕竟,能吃到嘴里的肥美且安全的鱼虾蟹贝才是技术存在的终极意义



 

作者简介

俞双颖


自然名"海鱼",醉心于蒙大拿国家公园和《海蒂和爷爷》里阿尔卑斯山的自然风光;沉迷于可以见到海豚欢脱群舞的小笠原群岛和冲绳拥有缤纷海底世界的蔚蓝海洋;在我国的海之南进一步建立和海洋的联系,了解背后真实的泪与笑、平凡与不甘、没落与希望。






hi~ 还有你想看的




END

         

编 辑 | 俞双颖 李劲松

排 版 | 汪近




感谢SEE基金会、劲草同行计划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对智渔提供支持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