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新定义海洋里“能(吃吗)、好(吃吗)、怎(么吃)”的中国青年

智渔 智渔
2024-08-04


十年前的这个时候,我作为现场唯一的中国青年,在一个废弃沙丁鱼罐头厂改造成的水族馆参与一场什么是可持续渔业的国际对话。


蒙特雷湾水族馆外景
图源:见水印

那是美国加州蒙特雷湾水族馆举办的盛会,聚集了很多销售海鲜的商超和餐馆经理、海鲜加工商及贸易商、政府管理者、环保组织人员、知名大厨、美食博主和各大媒体记者。在被装点成节日庆典般的水族馆内,主办方用华丽的美食和佳酿、明星名人的耀眼光环,召唤人们“从美食中寻找解决之道”(活动主题即为“Cooking for Solutions”),探讨如何让我们吃海鲜吃得更可持续——换句话说,我们如何能年年有“鱼”可吃。


水族馆用美食来倡导保护海洋
图源:网络

也许,你不会想到,这个距离旧金山180公里的滨海旅游胜地,百年前曾是北美盛极一时的渔业重镇,一次渔汛就产生几十万吨沙丁鱼,被加工成罐头销往世界各地。上世纪80年代,因渔业资源过度消耗而破产的沙丁鱼罐头厂,被硅谷的企业家家族慈善基金会改造成了别具一格的水族馆——这里只展示该海域土生土长的海洋生物,鼓励人们了解并呵护家门口的这片海。


大型藻类是当地水域最具代表性的海洋生物
图源:网络

当你跨入水族馆的大门,就仿佛走进了加工沙丁鱼罐头的大锅炉房。走过浓浓工业风的水下观景长廊,我不禁猜想,那些曾经以海为生的渔民和靠海致富的罐头厂老板们的后代,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将一个因竭泽而渔导致衰败的海鲜工厂改建成了一个宣扬可持续海鲜消费的水族馆......


水族馆里依然随处可见罐头厂的痕迹
图源:网络

台上台下,人们西装革履、热烈而不失优雅地讨论着各种渔业危机问题和应对举措,这其中,五颜六色、被称作“生态标签(Eco-labeling)”的一种手段反复被人提及——该水族馆的一个名为“海鲜观察”(Seafood Watch)的项目,就是这样一个告诉你哪些海鲜该吃、哪些不该吃的消费指南。


每吃一口寿司都要三思
图源:网络

彼时,已有超过千万份“海鲜观察”折页通过各大超市、餐厅发放至消费者手里,同款手机APP刚上线就已被下载近万次,人们可以随时打开APP或折页,查一查自己准备下单的海鲜是被标记为“红色”(不要吃)、黄色(可以吃,但要谨慎),还是绿色(生态产品,放心吃)。


像红绿灯标识的海鲜消费指南
图源:网络

蒙特雷湾水族馆并不是第一个,更不是唯一一个将“生态标签”应用在海鲜上,以期通过向消费者推荐对环境友好的海鲜而达到保护海洋健康目的的机构。过去三十年,全球各国陆续掀起了“可持续水产品运动”,在普及如何负责任吃鱼的同时,也切实推动了一些重要渔业生产体系的绿色转型和升级,扭转了一些传统渔场的衰退之势。


各种各样的生态标签
图源:网络

但是,和巨额投入比起来,至今被标记为可持续的水产品占比不到全球10%的结果揭示,这些适应工业化国家和基于市场机制的“生态标签”对全球绝大部分水产品似乎无能为力,尤其是对于那些非工业化国家、小规模捕捞业和养殖业,包括我们家门口的这片海面上因伏季休渔而挤靠在港湾里的千万艘小木船和背后的生计渔民。



当年,正是这样的评级体系,把来自中国的水产品不少都标记为了红色,不推荐消费,一度差点让我国非常重要的出口贸易受阻。很多中国水产外贸企业也相继投入几十上百万元,通过第三方的可持续水产品认证审核,拿到了进入欧美市场的入场券。但是,这些年过去,困扰水产行业的渔业资源衰退问题、水质污染问题、病害频发导致用药过量、药残超标问题,以及利润空间被持续挤压的问题,并没有因为获得了国际认证而消失。


许多生计渔业依然孤立无援
摄影:陈明智


实际上,越来越多的独立研究都对这种“生态标签”的有效性提出怀疑。


十年后的今天,智渔带领一群“后浪吃货”们也琢磨起全球可持续海鲜评级和认证体系,试图回答它们对中国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后浪”们发现,众多国际上流行的“生态标签”虽然来自不同国家和市场,但本质上大同小异,它们基于一套关于“可持续消费”的假设,即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不仅取决于产品的价格、质量安全和健康标准,消费者也会考虑那些与生态效益、经济公平和社会福祉有关的产品属性


后疫情时代中国人眼里的可持续消费
图源:商道纵横

没错,对于正在庆祝5月5日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的当代中国青年来说,消费的目的已经超出了必要的基本需求的实现——消费也是为了定义和表达自己的价值主张


我们越来越无法忽视与消费相关的资源使用,尤其是当代消费模式和消费水平产生了巨大的环境污染,而这背后更潜藏着诸多人类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之争,这并非纯粹自然科学可以解释的问题,而是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环境政治议题,承载更多社会发展的使命与责任


中国消费者们对十年后可持续消费市场的美好期待
图源:商道纵横


只不过,日常消费几百种鱼虾蟹贝藻的中国人,早期缺席了国际社会里有关可持续海鲜消费的讨论,以至于今天我们面对这些花花绿绿的国际认证、评级的生态标签水产品时,有点“傻傻分不清”,也往往因不够了解这复杂而曲折的利益关系背后的故事,对那些“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的批评似乎无力反驳。


好在我们虽迟但到 ——


来自智渔社群的95后、00后们,通过线上协作的方式,开始从堆积如山的各类文献中抽丝剥茧地解读历史,听取不同角色的声音和观点,开始逐渐理解这些“生态标签”的价值与局限,也越来越感受到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而构建可持续海洋消费文化的必要性与紧迫性。(让他们来给你解密国际可持续水产品运动史?没问题,安排上!)


小组共学提炼的关键概念
制图:谢方铤

他们还通过创作科普短视频、组织公众倡导活动,用潮流的文字和视觉语言解构各种“吃还是不吃”的观点,打造了“吃鱼有范”这个IP,激发有关“负责任消费”的更多本土讨论。



就在今天,来自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有志于发展可持续渔业的大学生,和我们一起走入海南潭门的千年渔港,在老渡口围着船老大们和鱼贩们,听他们讲带着槟榔味的“做海”的故事——一点点解构那复杂而曲折的渔业供应链,看见从船头到餐盘的连结,探寻符合在地文化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可持续吃鱼之道。



作为新时代舌尖上冲浪的中国青年,在享受大海馈赠的同时,理应重新认识我们和海洋的关系,并以创新和务实的精神,乘风破浪地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可持续消费”理论与行动。


这大概是我们献给自己和中国共青团

最好的礼物!









hi~ 还有你想看的








END转载声明

本文由智渔原创,如需转载,请后台留言获得授权

作  者丨韩   寒

排  版丨易凤婷


感谢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

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腾讯公益基金会、

南都公益基金会等对智渔提供支持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智渔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