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海南渔民之声|在潭门,愿捕鱼都能作为一种兴趣

智渔 智渔
2024-08-29


海南渔民之声团队,由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的20多位师生们共同组成,团队成立的宗旨是加强海南省的渔业管理部门与渔民之间的沟通、理解,让更多人听到海南渔民的声音,在保障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从科学角度维护海南渔民的正当权益,打造海南和谐渔业。


这次休渔期,该团队的师生们继续在琼海潭门开展他们去年夏天就启动的调查研究工作,对当地的延绳钓作业情况长达三个半月的连续监测,智渔也会陪伴并参与其中。从今天起,我们将陆续选发一些同学们撰写的田野调查笔记,分享他们在一线对海南生计渔业的观察与思考。


凌晨四点,潭门渔港码头已经有出海渔船陆续回港,鱼贩早已将转运活鱼的暂养水箱和转运冻鱼的冷库车准备好,等待着回港的渔船和船上的鱼。一有渔船回港,码头便忙碌起来,鱼成为了码头上真正的主角。和鱼打了几十年交道的鱼贩子拿起一条鱼,便能够精确地按照鱼的种类、重量、新鲜程度归入他们收购的每一层级。渔获当场卸下称重,当场交易,渔民将破损的钓组拉回家中修补以便下次使用。这样的工作一直持续到早上八点,八点过后所有渔船基本都已回港,至此渔民一天的工作才算结束。


早上五点,鱼贩正在分拣渔获


渔民的作业规律不同于大多数传统农业生产,捕鱼需要依据鱼类的生活习性,特定季节,结合月相、潮汐等因素决定不同的生产方式来捕捞不同鱼类。这些凌晨回港的小型渔船来自海南岛另一侧沿海的临高,由于船型较小,抗风浪能力较低,因此休渔期间主要在近海开展带鱼延绳钓作业,又因为带鱼具有夜间上浮的生物学特性,这意味着他们的工作只能在夜间开展


由此,渔民的一天从下午三点开始。妇女将修补整理好的一筐筐钓组、碎冰包裹的一箱箱鱼饵用一个小推车一并拉出,用蛇皮袋装几袋碎冰用以保鲜渔获。渔民背个包,带上一点瓜果零食上船以应对接下来超过12个小时的海上作业……


渔民在码头装载钓组等物资,准备出海


潭门中心渔港素有千年渔港之称,历史的积淀给这个小镇留下鲜明的渔业特色,时代的进步带动由捕捞业衍生的二、三产业的发展。从潭门镇的中心到渔港码头是一段不到两公里的马路,道路两边尽是一些装饰品店,出售的饰品由珍珠、贝壳等制作而成。再往里走,便是渔港区,路边的海鲜餐厅在晚上尤其热闹。码头中央便是核心区域,制冰厂、加油站、冻库、加工转运与冷链配送基地等一应俱全,产业链条比较完善。而往巷子深处走去,那些低矮的小平房就是渔民的家。


泊停在潭门中心渔港附近的渔船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渔民当前的生产现状,我们约了几位船老大和当地的几位“鱼中”(即码头贩鱼的中间商)一起聊一聊他们的生产、生活。交谈过程中,渔民总是会抱怨:“现在的鱼越来越少了,鱼不好抓。”以前鱼多的时候,整个码头都堆满了鱼,那时候的鱼愁卖不出去。现在渔民出一趟海抓的鱼,有时还不能扳回出海所需的燃油、冰、鱼饵、整理钓组的成本,这还没算上人工成本,因为大多数情况下一条船上的劳动力基本都是自家的男性成员。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师生与智渔er正在对渔民进行访谈

渔业资源的衰退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国家也因此也采取了一系列的管控措施来规范渔业生产,自1979年开始引入捕捞许可证制度,规定最小网目尺寸,建立幼鱼保护区并只允许特定的船只、网具在保护区特定的水域生产作业等。而长达三个半月的南海伏季休渔期,使得渔民一年中的捕鱼时间大大缩减,给当地这些“生计渔船”的生存造成很大的压力。但与此同时,我们在和渔民、鱼贩的交流过程中,也欣慰地发现,据他们的生产记忆与记录的数据,捕鱼产量、收购总量近几年来的确有所增加。这意味着近海的渔业资源正在慢慢恢复,政府的管控措施有了初步的效果。


同学们在码头统计渔船数据


不管海里面鱼多鱼少,只要天气允许,渔民就会出海作业,因为出海捕鱼是他们唯一的收入来源。走访渔村时我们认识了一个“做海”几十年的渔民陈叔。陈叔和他爱人正在整理鱼钩,准备下午出海。我们发现他整理的鱼钩并不是我们在码头见到的钓带鱼的防咬鱼钩,这种钩比带鱼钩还要大一些。原来,是昨天晚上有其他渔民用这种钩钓到了以往很少见的大石斑鱼,因此陈叔便把自家封存了近两年的这种大鱼钩拉出来,准备今晚钓大石斑。依据我们下午收集的出港渔船监测数据,我们发现,绝大部分的渔船,都像陈叔这样临时地转变了作业方式


陈叔家门前,他的爱人正在整理钓钩


第二天我们早早来到了码头,渔船陆陆续续回港。果然,上岸的渔获绝大多数都是石斑鱼,其中大石斑居多,钓带鱼的船只有那么一两艘。这种灵活机动的作业方式令我们震撼,渔民的勤劳与智慧在此刻体现地淋漓尽致。他们是大海的子孙,一生都在与海里的鱼斗智斗勇,这种生存方式在给我们提供优质食物的同时也为这个世界增添了一抹不一样的风采。


当晚钓上来的大石斑鱼


回想前一天,陈叔与我们交流的过程中,他十分热情,脸上总是洋溢着笑容。他是临高人,船也是临高籍渔船。他十八岁就来到潭门,在这里捕了三十几年的鱼,每年正月十五一过就来到这里,一月到四月放小钩,钓一些小石斑、裸颊鲷等鲷科鱼类。渔期间放中等大小的鱼钩,钓带鱼。休渔期结束,九月份海上风浪大,就放刺网捕捞近海小型鱼类。到了阴历的十二月份,不管今年抓了多少鱼,收成怎样,必须要回家过年。陈叔说到了他这个年纪,要活得乐观一点,家里两个孩子都已成家立业,自己抓点鱼能够维持夫妻两人的生活就足够了


谈到捕鱼,陈叔总有很多话要说。他激情澎湃地向我们讲述自己曾经捕到的最大的鱼,是一条重达八十多斤的石斑鱼,当时,他脸上露出了孩子般的笑容,他说他永远记得把鱼从海里拉上来的那一刻。陈叔的喜悦让坐在一旁的我觉得渔民同样是这个世界上最可爱的人。我相信陈叔非常热爱自己的事业,我也相信在超脱生计需求之外,他把捕鱼作为一种兴趣


渔民会在船头放鞭炮,祈求出海顺利、满载而归


虽然捕鱼十分艰辛,海里面的鱼可能也并没有那么多,但在码头我们看到的这群渔民依然非常乐观。打冰时,船舱可能装满了,但他们还会要求再打几条用袋子装好,防止鱼太多而冰不够用。小船在大海面前显得很渺小,但好在他们是一个团队,在海上,跟帮作业的船与船之间能够彼此联系、相互照顾。装载好所有物资驶离港口时,渔民会在船头放一串鞭炮,祈求这次出海能抓到更多的鱼。


他们以昂扬的姿态赶赴茫茫大海。然后,在海上度过整个黑夜,等待天边那一抹白昼的到来。







           


作 者
张兴旺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大三学生爱上山,爱下海,最爱的还是鱼





hi~ 还有你想看的








END转载声明

本文由智渔原创,如需转载,请后台留言获得授权

作  者丨张兴旺排  版丨易凤婷

感谢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

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腾讯公益基金会、

南都公益基金会等对智渔提供支持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智渔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