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2019年第二期UP论坛“智慧规划”在京圆满召开

1月23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为贯彻落实会议精神,促进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理论、技术和方法创新,交流实践经验,探讨如何充分利用科技手段辅助国土空间规划,构建可感知、能学习、善治理、自适应的“智慧规划”,4月19日,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联合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和自然资源部城乡规划管理中心在位于通州的新北京行政中心召开了以“智慧规划”为主题的2019年第二期“UP论坛”,邀请专家和地方自然资源部门代表参与主旨演讲、专家点评和对话互动。


论坛由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副局长张兵主持,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主任张维致辞,自然资源部总规划师庄少勤作总结讲话。


北京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主任张维表示,在生态文明新时代和国家建设数字中国的背景下,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给国土空间规划工作拓展了新视野,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UP论坛对做好国土空间规划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张主任指出,党中央、国务院对北京城市发展提出了坚持首善标准、着力优化提升首都功能、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的要求,为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到国土空间规划,北京市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开展了一些智慧规划工作:一是着眼于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在规划建设智慧城市方面开展有力探索;二是着眼于做好四个服务,以多规合一平台为重要抓手,优化营商环境;三是着眼于提升超大城市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创新国土空间治理体系,2018年开展了首次北京城市体检工作,针对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117项指标进行年度监测,强化对空间规划实施的监测、评估、预警。在促进智慧技术与空间、社会发展融合方面依然存在难点和困惑,此次论坛交流正是出谋划策的好机会。


PART 1 主旨演讲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总规处处长杨浚做了“北京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智慧化探索与实践”的主旨演讲,介绍了将智慧规划的理念和方法融入到北京国土空间规划之中的实践经验——形成从规划到实施、到监测预警、到体检评估、到反馈修正的一个闭环运行体系。通过一个空间规划数据库、一个在线审批平台、一个即时监测系统、一套体检评估机制,以空间地理信息集成技术为核心,将大数据等先进的数字技术运用到北京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各个环节中,从静态蓝图升级到自学习、自适应、自我迭代的规划,从注重物质空间升级到解决变量问题、关注人的需求的动态过程式规划。杨处长针对已开展的工作进行了反思和展望,一是在研究内容方面,除了关注城市物质空间,还会更多关注城市中人的活动、人的感受、人的需求;二是在数据获取和技术手段方面,空间数据获取方式相对成熟,而空间以外的其他数据获取路径还有待突破;三是在指标体系方面,自上而下的管控式指标与自下而上的体验式指标结合还需研究。

 

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院长温宗勇做了“基于海量地理信息大数据的城市体检体系的初步探索”的主旨演讲,温院长介绍了北京测绘院主编的《走向大数据》一书(2015年出版)首次提出了“城市体检”概念,之后团队一直在探索构建城市体检的理论体系。北京市“城市体检”作为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综合统计分析试点的工作情况,着力推动城市体检评估工作由单一规划视角转向政府管理、城市运行的全局视角。在区、街实践层面,重点在石景山区、月坛街道进行了总体和专项城市体检,为区域发展决策与精细化管理提供数据基础与综合决策分析。温院长认为,城市体检在未来将会成为一项大数据服务产品,以需求为导向,经历一个长期实践和不断升级的过程,成为连接政府和公众的平台,成为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体现。

 

重庆市地理信息中心金贤锋博士做了“重庆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管理系统探索与实践”的主旨演讲,金博士重点结合重庆实际,基于DIKW(数据、信息、知识、智慧)模型分析了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管理系统建设的关键问题,一是全域国土空间数字化,二是面向需求的业务规则化,三是基于推理的智慧反馈实现,为此分别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思路。同时介绍了重庆市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国土空间一张图、辅助规划编制、规划辅助管理、监测评估预警、专项评估、社会公众服务等六个功能板块。金博士认为,数字生态文明下,辅助智慧规划的系统建设是国土空间规划全过程和国土信息全流程相互融合的过程,也是将各地碎片化的数字生态基质向秩序化的数字生态系统发展跃迁、最后向可持续的生态圈层发展的过程。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信息中心副主任徐辉做了“多元数据融合的规划评估方法探索”的主旨演讲,徐主任指出,规划评估立足于国家-省(区市)-市县-乡各级政府空间管理的事权,实现多级规划联动与有效管理,应设立上下衔接的统一分区统计制度。要建立分区分类的管控体系,分层级进行规划评估。充分运用大数据和AI技术支撑的动态监督评估技术方法,核心是实现规划决策的动态调控。徐主任以参与的工作案例来讲解规划评估方法探索实践:在省级规划实施评估层面,江西省空间规划监测与评估平台建立了考核各级政府的台帐系统;在城市精细化治理层面,建设北京高品质发展与非首都功能疏解监测平台,针对城市目标及关键举措进行总体评估;在街区单元评估层面,面向服务-需求,施行总体效率与局部均衡的服务供给策略。通过人工智能识别技术、线上和线下公众参与工具平台等共同完成对环境和微观单元的感知,实现更新数据对规划的支持。徐主任总结,规划编制需“观大势、识大局、谋大棋”,实施评估要“应大势、做大局、举大棋”。


专家点评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杨保军在点评时首先讲了三个好:一是UP论坛发起举办得好,多学科交流共同受益。二是本次论坛LOGO设计得好,物质和数字世界“虚实相生”,如同升级版的太极图,极好传递了本次论坛“智慧规划”主题。三是四个主旨报告很精彩,杨浚处长报告的表达像抒情诗,理性中包含了感性,始终不忘城市规划里关注“人”的因素;温宗勇院长的报告让人感受到北上广深的智慧城市探索走在前面,但在智慧程度上还应继续提高,着力推动“城市体检”从“人力”向“人工智能”转型,将体检研究内容结合新的需要往国土空间规划管控方向引导;金贤锋博士报告的重庆探索很有意义,提到的“融合”概念也非常迫切,如何把战略性资源转化为整个社会的价值,借助一个平台开启大众智慧值得大家深思;徐辉副主任的报告有一句话发人深省,“工具越先进、手段越高明,但并不要全用,事权不同,目标不同,评估的对象和数据源不同,适当选择才能更加有效”。最后,杨保军院长指出,数据只会越来越多,但是脱离了空间的数据只适合写论文和报告,对精细化城市治理只是隔靴搔痒,所以数据必须和空间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更大的威力。


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副主任李晓波认为四个报告都在实践智慧规划的理念,杨浚处长从宏观视角讲述了智慧规划在特大城市级别全流程、全空间三维角度构建方式,特别是在应用城市体检来疏解首都功能时,大数据发现了很多传统数据很难发现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温宗勇院长报告讲到的“城市体检”,把地理空间信息有机地应用于城市病分析,对整个城市开展全方位体检,精准把脉识病,给大家很多启发。金贤锋博士报告里对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全过程分析得比较到位,强调把规划全过程和信息流全过程有机融合,形成智慧生态。徐辉副主任从分层级、分类型的目标设定、指标选定到内容评估,都做出了很好的实践。李主任建议:第一,智慧规划不是指规划信息化,而是规划编制、实施、维护全流程和信息化的有机结合。第二,目前的数据基础还比较缺乏,从辅助编制开始,到后面实施监督,要从模型、算法等方面予以弥补。第三,希望大家更多探索省、市、县层面的实践经验。

  

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王伟点评认为,四个报告都有体系构建、方法探索和案例运用,各有特点。他提到了《谷歌方法论》中的“Z字形”三边法,上为极限,下为基线,联通上下的是阶梯线。做智慧规划也要有这三条边来约束:上面那条线是最高目标,可以视为数字孪生、万物互联、人机协同;下面基线则是当前整个行业对智慧规划的认识、能力和资源;联通上下的阶梯线则是规划的理论、方法、技术以及相关的制度、法律、伦理等储备。他谈到,传统规划在智慧规划冲击下,面临科学性、连续性、灵活性、参与性、时代不确定性、洞察性等方面大的挑战,为此提出四条建议:一是充分认识到时代转变的紧迫性,规划工作者的眼、脑、手、脚都要同时转型;二是协同攻关,共建共享,打造城市智慧规划的普惠平台;三是技术突破、人才培养,推动城市实验室的标配建设;四是宣传推广,民众参与,实现服务型智慧规划的人民价值。


PART2 主旨演讲


北京城市象限科技有限公司CEO茅明睿做了“新数据环境下的空间监测”的主旨演讲,与大家分享了利用多源数据对城市的生产、生活空间进行监测的实践经验。他认为,网络开放数据、传感器数据等多源新数据具有更高的空间/时间分辨率,且更具人本性,可以更好地展开城市空间研究,如城市功能分析、城市活力监测和空间品质评价等。他介绍了大棚房识别案例,通过对朝阳区十个大棚房的数据统计与类型梳理,同步分析人流变化特征,可进行更多大棚房的智能识别。接下来分享了基于新兴城市认知方法的研究实践,通过政务数据、社会大数据、物联网感知数据等数据的收集,使用时空数据处理、空间分析、自然语言处理、数据可视化等方式,建立包含政府服务供给、城市人居品质、市民主观感受的城市认知体系。


腾讯地图首席科学家郭殿升做了“做好数字化助手,助力国土空间规划”的主旨演讲,主要介绍了腾讯数据在数据生态、系统优化等方面的特点,指出腾讯通过构建LBS基础数据能力、人工智能、云计算、智能分析理解能力四方面“能力矩阵”,致力于服务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郭博士介绍了腾讯位置大数据在聚焦人的动态和空间利用方面的三个应用案例:上海铜川路水产市场拆迁人员流动分析(微观尺度);北京早高峰基于职住大数据的轨道地铁客流仿真(中观尺度);腾讯地图春节迁徙报告(宏观尺度)。他强调,感知社会动态的最终目的是关注人文,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质,为达到目标,第一是有数据生态,能准确实时刻画世界;第二是能智能理解,用时空动态数据洞察、提取新的知识;第三是用智能优化,模拟预测、科学规划,形成技术和规划创新。


高德地图公共事务部总监宝玉峰做了“高德人地关系大数据视角下的城市流动空间和发展变迁”的主旨演讲,首先介绍了高德人地关系时空大数据管理系统具有成本低、效率高、数据体系化、数据仓库可视化等特点。他指出,依托于阿里云技术,高德提供一系列解决数据存储、匹配、优化、集成等技术难题的应用方案,为数据提供安全、可靠、高效的保障。随后列举了几个城市流动空间发展变迁案例:一是通过高德地图人和车的动态数据识别城市核心区,反映城市发展变迁;二是进行全国大尺度下城市拥堵评价,总结出行演变规律,服务于政务规划决策;三是基于驾车OD的跨域流动,分析城市之间的出行联系及通勤高峰分布等。


清华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龙瀛做了“从规划支持系统到数据增强设计”的主旨演讲,他指出,一方面科技的发展对城市空间与未来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城市变得越来越多面,我们的规划教育也遇到瓶颈,颠覆性技术势不可挡,未来已来,必须积极迎接而不是忽略甚至排斥。利用复杂模型和系统支持规划编制的时代已经过去,目前和未来更多地要靠数据增强。未来应该把信息通信基础设施规划作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重要的专项规划,以此为着力点积极参与智慧城市建设。


专家点评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总规划师施卫良认为,上半场四位嘉宾从国土空间规划整体顶层构架的角度来展示了从大数据应用、体检评估到智慧城市建设的路径、方法、愿景;下半场四位嘉宾则是自下而上(或是从应用的角度)从未来认识论、方法论的角度展示了应用的实践案例。茅明睿介绍了第三方数据应用的案例,从人的角度来展示了数据在智慧城市、智慧规划上的应用,他是非常有情怀的规划师和数据科学家,也把这种情怀运用到工作之中,将人本角度的评价和社会治理、社会改善结合到一起。腾讯地图的郭殿升和高德地图的宝玉峰从数据运营商的角度展现了数据在微观、中观和宏观层次上理解人在城市空间的流动,以及人在时空中的行为等各种应用场景。龙瀛提出了对未来智慧规划、城市规划技术变革的认识,最后从认识论的角度提出未来已来,规划界应如何应对。施总规划师总结,中国有非常庞大的人口和城市体量,智慧规划的应用场景应该是具有开创性的,无论在国际上还是行业中,都应该制订智慧城市建设的中国方案,大家共同努力探索规划转型的新范式。

 

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钮心毅着重谈了三点体会。一是流动空间,大数据已经成为了行业、学科里的亮点,流动空间可以通过大数据测算出来,将原来不可见、不可测的变成可见、可测的。二是监测、评估、预警,这是国土空间规划行业新生的业务。大数据的出现,使以五年计、十年计的数据更新周期变成了以年计,甚至以季度计、月计,通过一年或更短周期一体检,可以更快看到城市的变化。三是数字设计,传统的建筑或规划技能在当今环境中通过新的信息技术得到增强,智慧规划的抓手在于数据,相信国土空间数字平台今后可以为规划工作提供基础保障,将各个行业的数据资源整合起来,使智慧规划真正落地生根。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李栋提出了三个观点。第一,他强调了数据技术(DT)和信息技术(IT)这两个概念的区别。信息技术本质在于信息的传播和表达;数据技术核心则是通过数据去理解现实、需求及思考重大问题,去测算可能的解决方案。第二,强调了多源数据的汇合与交叉是目前智慧规划的必由之路,也是研究城市问题的必需手段。一方面,空间数据的概念需要扩展,所有带着空间信息的社会、经济、人口、产业、交通数据都需要匹配到空间规划的本底上,并将高时间、高空间分辨率的数据和空间利用关联在一起,才能更好地落实规划编制和管理的任务;另一方面,多源数据的汇集是必经之路,是解决数据质量的关键措施。第三,迫切需要建立数据应用的标准化方法或行业应用标准。


对话交流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杨保军、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总规划师施卫良、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副主任李晓波、同济大学教授钮心毅、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王伟、北京清华同衡规划院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李栋就现场观众关注的问题进行了互动交流。


总结讲话


自然资源部总规划师庄少勤做了总结讲话。


他首先谈了三点体会:


第一,我们进入一个新的生态时代。传统的生态有自然生态,还有人文生态,今天要讲的是数字化生态或智能生态,它的特征和传统的生态不同,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式,还改变了我们的空间治理方式。


第二,现在终于可以说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问题的维度可以做到基本匹配了。现在碰到很多空间问题,传统方法、传统体系都没有有效招数。比如空间问题实际上是时空问题,但是我们把时空运营问题简化成空间建设问题;把生产生活方式问题简化成空间区划问题;把空间品质和结构问题简化成数量问题;把微观体验问题简化成宏观统计问题。传统的方法是低维的,问题是高维的,所以难以解决问题。进入时空一体的数字化生态时期,我们有条件做到方法与问题匹配。


第三,规划师或规划从业者的危机感增强了。沿用传统计划经济或工业化思维的模式来管理肯定会难以为继。不适应数字化生态的未来,传统规划师会失业,传统的规划管理者也会失业。


他认为,进入数字化的生态文明新时代,我们先要“转脑袋、转身体”,还要“建生态、抓示”。


第一,转脑袋。主要指思想理念和思维方法要转过来,要在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建立一种“生态思维”,也可以讲是“量子思维”或者“数字思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其一,有机思维。就是把研究的时空对象当成一个有机生命体,而有机生命体是一个复杂的高维巨系统。


其二,跨界思维。规划是跨学科的实践学科,不光要跨越专业领域、行政界限,时空界限也要跨越,甚至规划、设计、运营治理的界限也要跨越。


其三,用户思维。规划在数字化背景下必然形成共建、共治、共担、共享的新生态,必然要面对一个用户时代,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怎么把原来的以政府部门、以设计院为主的单体智慧变成社会群体智慧,重塑行业生态。


第二,转身体,即转变运行体系。思想理念和思维方式转过来了,如果日常的运行体系没转过来的话,还是在重走老路,是没有实际意义的。首先是政府部门自己要转,要重构指标体系、重构标准体系、重构统计体系、重构政策体系,以及绩效考核等其他相关的制度体系,只有运行体系转过来才是整体转过来。


第三,建生态。建立智慧规划的新生态有两个主要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数字化的基础设施怎么建的问题。政府可以和企业、行业一起来共同谋划这件事,信息化基础设施除了数据采集、信息感知外,还要形成一些基础性的标准、算法、模型、平台。自然资源部正在推进的建立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不只是一个数据库的概念,而是要成为真正数字生态体系的基础设施。第二个方面是组织生态问题,我们重构一套体系,希望研究机构、企业、社会和相关专业人士等都能够参与进来,把个体智慧、单体智慧变成群体智慧。在数字化生态中,政府需要更好发挥用户平台作用,重构行业生态。


第四,抓示范。按照中央的部署,明年年底之前基本要完成从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到市县一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如果没有新的资源支撑,没有新的方法,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个任务。要设法使资源和方法能与任务匹配,必由之路就是发挥好数据生态和智慧规划的作用,希望大家共同探索推进,先抓示范引路。怎么利用新的数据生态来支撑新一轮规划编制,各地大有可为,而且必须有所作为。


他强调,我们要按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走网络时代群众路线的要求,把智慧规划做好,将行业生态构建好,引领进入生态文明新时代。


|内容来源:规划中国


推荐阅读


自然资源部总规划师庄少勤:开启城乡关系新时代

国务院办公厅发文  全面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

自然资源部关于推进建设用地审批和城乡规划许可“多审合一”改革的通知(征求意见稿)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


我国城乡规划工作的非营利性行业组织。致力于制定城市规划执业规则、推广规划相关行业标准、搭建行业研究交流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