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聆听先行者的声音 ——分论坛四“2019年度优秀城市规划设计项目交流”预告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 2022-10-16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定于

6月17日郑州市召开

2021年全国规划院长工作会议

会议主题

改革背景下的规划院发展与建设

【点此查看会议通知】


会议包含4个分论坛

01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02

城市体检与城市更新

03

规划院建设

04

2019年度优秀城市规划设计项目交流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了解会议内容,我们提前“剧透”部分分论坛情况,希望大家多多关注~

分论坛四

2019年度优秀城市规划设计项目交流

2020年12月,“2019年度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评选结果公布,又一批优秀规划设计项目登上了领奖台。分论坛四“2019年度优秀城市规划设计项目交流”邀请4个一等奖项目进行交流,从规划理念、研究方法、实施路径等多方面探讨城市规划如何基于人的需求,从问题出发,多专业、多渠道、多方法地制定详细、综合的解决方案,以构筑更安全、更宜居、更高效、更韧性的城市。


承办单位: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时间:2021年6月17日14:00-16:00

主持人:王引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


项目交流议程


| 嘉宾发言20分钟,互动交流5-10分钟

#01

14:00~14:30 

北京韧性城市规划纲要研究

发言嘉宾:石晓冬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02

14:30~15:00

广东省南粤古驿道保护修复指引及重点线路建设规划与实施

发言嘉宾:马向明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

#03

15:00~15:30

上海历史文化风貌整体保护的规划体系研究与实践

发言嘉宾:赵宝静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04

15:30~16:00 

福田中心区交通设施及空间环境综合提升规划设计

发言嘉宾:杨宇星 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获奖项目介绍

01

北京韧性城市规划纲要研究

面对空前复杂的未知风险和突发冲击,增强城市韧性、保障城市安全是当前城市规划与治理的核心要务。课题紧扣“风险”与“韧性”的内在逻辑,以风险发生及作用机理与城乡规划要素之间的关联性为切入点,构建了系统的韧性城市规划理论框架和技术体系。并立足“超大城市”的灾害风险特征和“首都城市”的安全保障要求,探索北京韧性城市规划建设的实施路径。


图1 “风险-脆弱性-韧性”关系示意图

一是构建全要素、全过程、全空间的韧性城市规划架构。将韧性城市的研究范畴拓展到整个城市公共安全领域,涵盖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的全要素风险。针对灾害风险突发性、连锁性和耦合性等特点,通过多米诺效应的危险源全过程动态仿真模拟,实现灾前、灾中、灾后全生命周期的动态管理。基于全空间风险区划,将大尺度上的全局把控与中小尺度上的精准聚焦相统一,实现韧性城市规划的全空间覆盖与多尺度协同。


二是静态评估与动态模拟相结合,多视角、多维度、全方位评测北京市灾害风险和安全韧性水平。构建北京市综合风险数据库,在单灾种风险评估与仿真模拟的基础上,开展多灾种耦合的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绘制全市风险地图集。并对不同规划期的城市韧性度进行预测,精准识别重点地区、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

图2北京市域综合风险分布图

图3 北京城市韧性度总体评价结果


三是空间规划与社会治理相结合,制定面向风险防控的不确定导向规划策略,以行动计划破解规划实施难题。从空间韧性、生态韧性、工程韧性、技术韧性和组织韧性5大方面制定强韧之策,并与现行法定规划充分衔接,细化分解为近百条行动计划,为规划实施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


四是前瞻性地将空间流行病学、地理学与城乡规划学相结合,提出公共卫生风险防控与韧性提升的策略。通过对疾病风险及应急响应能力时空分异特征的全面刻画,绘制北京市健康风险地图及疫情防控脆弱性地图,分级划定市-区-街乡-社村四级防疫单元。结合情景模拟预测需求,按照平疫结合的思想,整合提升现有设施,合理预留常备空间,构建全市防疫设施体系。并按照圈层特点,分解任务清单,细化建设时序,切实保障规划实施落地。

02

广东省南粤古驿道保护修复指引及重点线路建设规划与实施

南粤古驿道起源秦汉,是打通五岭、完成全国大一统的根本,是中华文明联通世界的孔道和海外侨胞家国情怀的归根纽带,是遍布广东、跨越时空的大型线性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承载着绵延不绝的人类文明,经普查,现存南粤古道本体233段,古亭、古桥、古关、指路石、古码头、碑刻等相关遗存906处,散落在岭南大地。2016年广东启动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2017年印发《广东省南粤古驿道线路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总体规划》),开展8条示范段的保护修复,2018年推进11条重点线路修复,2019年进一步巩固提升11条重点线路,并在此基础之上新增拓展了5条重点线路,2020年广东省重点推进南粤古驿道高品质体验和高效能利用。经过5年的省市联动、修复建设,南粤古驿道已成为集文化、旅游、体育、游憩于一体的全新品牌。


南粤古驿道重点线路分布图


《总体规划》全面梳理了南粤古驿道历史脉络和遗存情况,并为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和推动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构建了总体格局、提出了行动纲领。在《总体规划》指导下,广东省进一步组织编制了《广东省南粤古驿道保护修复指引》(以下简称《保护修复指引》),各地市则结合每条重点线路实际情况组织编制《重点线路建设规划与设计》(以下简称《规划设计》),用以指导各地南粤古驿道具体实施建设工作。广东省立足各地实际情况和古道特质,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创新探索。


一是探索了广东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模式。针对南粤古驿道线性文化遗产特征,创新了“古”“新”交错的空间组织方式,形成了“保护-活化”实施模式,重新为古驿道赋予新动能,让陈列在岭南大地的文化遗产活起来。二是创新形成了南粤古驿道实施建设的技术方法。在南粤古驿道踏勘、设计、建设等具体实施过程中,广东省社会各阶层充分发挥工匠精神,不断创新探索南粤古驿道技术方法,并带动了广东“古道学”的研究发展。三是构建了省市纵横联动、多方参与的新机制。按照“省统筹指导、地方政府建设为主”的原则,建立省市联动机制。同时,广东省高度重视发挥专业技术人员力量,形成了“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三师志愿服务机制。


从绿道到南粤古驿道,标志着广东在线性空间建设方面的不断创新探索。如果说绿道开启了广东从线性空间角度探索市民游憩、区域治理新思路新模式的大门,而南粤古驿道的保护修复则意味着广东线性空间建设与历史文化的结合,讲述跨区域、大尺度的线性空间上承载的人文故事,开启了广东省线性文化遗产体系建设新征程。之后,广东又推动了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等其他线性游憩廊道的建设。

03

上海历史文化风貌整体保护的规划体系研究与实践

《上海历史文化风貌整体保护的规划体系研究与实践》是聚焦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人文之城”的建设目标,结合市委市府从“拆、改、留”转为“留、改、拆”、留住上海城市文脉和“乡愁”的发展思路导向所开展的全面普查、对象拓展、规划提升、立法修正等一系列系统性的创新研究和实践。项目实现了从顶层设计到体系建构,从规划优化到推进实施,是对上海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和规划管控的整体创新和探索,为整体保护和传承彰显历史风貌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上海作为国家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建立了“点-线-面”最严格的保护对象体系。但是随着上海进入城市更新、聚焦存量发展的内涵新阶段,需要拓展视野、创新方法,更好地开展城市历史风貌整体保护的规划体系研究和实践,保护城市的温度。



本次研究工作从保护理念、对象、方法、机制等四大方面开展科技创新


1、保护理念的进步和创新,落实国际上最新的“历史性城镇景观”等保护理念,聚焦“整体保护、积极保护”的新理念、统筹谋划、顶层设计,全面提升了上海历史风貌保护的工作水平。


2、保护对象的进步和创新,研究工作建立了对上海历史文化脉络、城市文化脉络发展全面的价值评估体系,并对全市中心城范围开展了50年以上历史建筑的全面普查,摸清了城市家底,并重点关注了石库门里弄、工业遗产等体现上海城市底色的建筑类型。研究创新地提出了“风貌保护街坊”的对象类型,有效衔接了风貌保护要求和城市更新地发展诉求,并形成了一批具有文化脉络和场所特征的标杆项目。研究将上海的保护对象从“历史文化风貌区”拓展到“历史风貌区”,将街坊、道路、河道都纳入了对象体系,丰富了保护要素的类型、内涵和规模。


图1 风貌保护街坊分类图


3、保护方法的进步和创新,用大数据地手段措施将石库门里弄的特征转译为可以数字化、指标化管控的具体要求;重点聚焦空间肌理格局,对风貌保护街坊提出了成片、局部分级的管理要求,并对石库门、工业遗产、近代公共建筑提出分类的引导措施,全面指导了风貌保护和城市更新的实践推进。

图2 传统里弄肌理的类型学分析

图3 创新历史建筑保护更新方式


4、管理机制的进步和创新,促进“积极保护”和“以用促保”,以特定政策区的视角对风貌区的土地供给、建设标准、奖励机制等方面开展差异化的政策供给。


最后,项目通过保护立法和政策标准制定的形势,确保了科研成果有效地转化为城市历史风貌保护的顶层设计和行动纲领文件,为市、区各级部门开展保护更新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方向。

04

深圳福田中心区交通设施及空间环境综合提升工程

由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牵头完成的《福田中心区交通设施及空间环境综合提升工程》规划设计项目于2020年8月完工,项目以充分激发街道活力,助力福田中心区由CBD迈向CAZ为目标,从城市、交通、景观、智慧多维度着手,对深圳福田中心区5.3km2范围内的道路和周边公共空间进行综合提升。



主要内容


一是人本的街道交通空间重构。通过车行速度管控(30km/h限速)、车道空间瘦身、提升慢行路权等综合手段,在建设成熟的福田中心区压缩出 90000平方米空间用于慢行系统改善,并在全区域内实施零高差设计,将街道空间配置向绿色交通倾斜。



二是营造街道活动场所。针对生活街区、商业办公街区、公共文化街区三类不同街区,塑造差异化街道场所。同时打造12个具有特色的口袋公园,形成片区微公园网络。



三是打造智慧出行体验。建设福田中心区智慧交通大脑,形成全息感知、仿真推演、精准调控、全程服务的可持续治理和服务能力;面向政府端实现城市级的精细调控与精准管控,面向企业端支撑运营系统优化,面向公众端提升出行体验。



创新特色


一是以交叉学科融合的理论创新为指导。紧密围绕人的情绪感受和活动需求,协同发挥交通、城规、景观、智慧等多专业优势,以交通设计促进街区功能优化,以城市设计统筹特色风貌,以景观设计提升环境品质,以智慧设计营造伴随式体验,通过相互嵌套、一体化的四个设计,统筹街道界面,促进U型空间的完整再造。 



二是数据驱动的规划方法创新为支撑。基于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s)数据、手机信令、公交刷卡等多源大数据融合和“时空对齐”,精准还原人车轨迹及活动特征,精细化判断不同出行目的的市民在不同时段、空间的完整活动规律。



三是以传承文化的技术工艺创新为手段。通过新材料、新标准、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不仅解决避免落花落果污染、降低设施养护成本等问题,更以久经时间考验的文化艺术传承符号,与其它要素共同传递城市精神,以百年街道塑造百年城市。



四是以时空协同的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空间上,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统筹协调政府与社会、政府各相关部门,全面拉通道路红线内外,实现街道U型空间的一体化设计及改造。时间上,采用P-EPC(Planning - Engineering Procurement Construction)全流程项目管理模式,保证规划意图在工程设计、施工等各阶段的精准传递。



街道空间的交通环境品质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抓手。本次规划以数据驱动的多专业融合规划设计为实现,在5.3平方公里的中心区街道营造中,体现了特区使命担当、专业情怀饱满、人民幸福满意的高度统一,为推动城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深圳范例。


● 温馨提示


疫情尚未结束,防控不可松懈

请大家做好自我防护


风险等级查询

风险等级适时调整

想要获得最新风险等级情况

可以关注郑州本地宝

长按识别二维码


会议报名截止于6月9日

可点击“阅读原文”报名

2021年全国规划院长工作会议

诚邀您的参与

6月17日 不见不散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


我国城乡规划工作的非营利性行业组织。致力于制定城市规划执业规则、推广规划相关行业标准、搭建行业研究交流平台。

点击报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