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新办举行首批国家公园建设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

导读

2021年10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李春良、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唐小平、三江源国家公园负责人王湘国、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负责人陈宗迁、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负责人侯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负责人黄金城、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片区负责人林雅秋介绍首批国家公园建设发展情况,并答记者问。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寿小丽: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日前,我国宣布设立第一批国家公园,今天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李春良先生,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唐小平先生,请他们介绍首批国家公园建设发展情况。今天我们还非常高兴邀请到首批五个国家公园的负责人,他们是:三江源国家公园负责人王湘国先生;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负责人陈宗迁先生;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负责人侯翎女士;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负责人黄金城先生;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片区负责人林雅秋先生。他们将一起回答大家感兴趣的问题。

  下面,首先有请李春良先生作介绍。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李春良: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首先,我代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管理局),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林业、草原和国家公园建设的社会各界和媒体朋友们,表示衷心感谢!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家公园建设。10月12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上宣布:中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第一批国家公园。当时我在大会现场聆听了总书记亲自宣布的声音,应该说,我们作为国家公园的建设者,心情无比激动,也倍受鼓舞,既感到从事这项工作的使命光荣,又感到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是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具有全局性、统领性、标志性的重大制度创新,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今天,就国家公园有关情况,跟大家沟通交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改革任务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作出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主持中央深改委(组)会议审定国家公园工作,亲赴三江源、武夷山等地视察指导。党中央、国务院出台政策文件,建立了国家公园“四梁八柱”的制度框架,形成了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顶层设计。自2016年以来,在全国陆续开展了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管理体制创新、严格生态保护、社区融合发展等方面做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取得了积极成效,也积累了有益经验。中央改革办、中央编办、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等有关部门和12个试点省区共同努力,全社会共同参与,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目标任务基本完成,为正式设立国家公园、全面推进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批正式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保护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涵盖了我国陆域近30%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其中,三江源国家公园,保护面积19.07万平方公里,实现了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的整体保护,是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高寒生态系统大尺度保护的典范。大熊猫国家公园,保护面积2.2万平方公里,横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是野生大熊猫集中分布区和主要繁衍栖息地,保护了全国70%以上的野生大熊猫。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保护面积1.41万平方公里,居住着我国境内规模最大、唯一具有繁殖家族的野生东北虎、东北豹种群,是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保护面积4269平方公里,保存了我国最完整、最多样的岛屿型热带雨林,是全球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海南长臂猿的唯一分布地。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面积1280平方公里,实现了福建和江西区域武夷山生态系统整体保护,拥有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

  第一批正式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充分体现了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国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的中国特色国家公园理念;实现了重要生态区域的整体保护,涵盖了所在区域典型自然生态系统以及珍贵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保护了最具影响力的旗舰物种;都是我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关键区域,对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发挥着示范和引领作用。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抓好5方面工作。一是构建统一规范高效的管理体制,设置管理机构,创新运行机制。二是全面提升园区内生态系统保护水平,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加强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三是健全法治体系,加快国家公园的立法进程,强化执法监管。四是加强支撑保障,建立高水平的国家公园研究机构,强化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生态网络感知系统,全力提升监测监管水平。五是推进共建共享,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政策,发挥地方政府和社会参与的积极性,让老百姓在国家公园建设中得实惠,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山积而高,泽积而长”。国家公园是国家大事,国家公园建设是“国之大者”。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管理局)将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国家立场谋划国家公园空间布局,乘着习近平总书记在COP15大会上重要讲话的东风,久久为功,一棒接着一棒干,积极稳妥有序推进国家公园建设,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实现全民共享、世代传承、永续利用,为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不懈努力!

  谢谢大家。下面,我和我的同事愿意回答大家的提问。


寿小丽:

  谢谢李春良副局长的介绍,下面我们进入提问环节,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


凤凰卫视记者:

  第一批国家公园已经正式设立了,我们关注的是接下来国家公园会不会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将会如何继续推动?谢谢。


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唐小平:

  大家好,记者们好,谢谢提问。应该说,第一批国家公园正式设立,标志着我们国家的国家公园体制重大制度创新落地生根,标志着我们国家公园事业从试点阶段转向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家公园的建设要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牢记生态保护第一、国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的国家公园三大理念,主要坚持好三个原则:

  第一,坚持国家立场,体现国家利益,实现全民共享,彰显中华文明。第二,坚持系统思维,既要保护好具有全球价值、国民认同度高的重要自然生态空间,同时也要考虑到保护的可行性。第三,坚持科学布局,要从生态的角度出发,以我们第三次国土调查的最新成果为底版,尊重自然规律,我们要识别这些自然保护的空缺,整合自然保护空间,实现重要自然生态跨行政区域、跨流域的整体保护。具体来说,我想主要推动三个方面:

  第一,尽快研究出台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在全面系统分析我国自然地理格局、生态功能格局的基础上,我们对全国进行了自然生态地理单元的区划,在每个区里选择能够代表国家形象、体现全球价值、国民认同度高,又有独特自然景观和丰富科学内涵的区域,作为我们国家公园的候选区,也把这些候选区纳入到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是我们今后正式设立国家公园的一个基础和依据。

  第二,稳步推进国家公园创建设立工作。本着储备一批、创建一批、设立一批的思路,建立一个动态开放的国家公园储备机制,引导全国各地推动国家公园的创建。综合考虑我们国家的生态安全需要,公众的关注度和地方的积极性等因素,下一步重点在青藏高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生态功能的重要区域,还有广阔的海域,创建国家公园。比如像黄河口、秦岭、若尔盖、南岭、辽河等这些区域,我们将按照成熟一个设立一个的原则,推动后续的正式设立工作。

  第三,推进第一批国家公园高质量建设。国家公园设立只是一个起点,所以下一步要把它建设好。首先,我们要组织编制好这五个国家公园的总体规划,组建好公园的管理机构,依据批复的边界范围进行勘界立标和自然资源资产的确权登记,还要按照每个国家公园的具体生态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自然保护、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要做好保护和社区协调融合,加强了保护站点、巡护监测、科研宣教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升我们国家公园的管理能力,也引领整个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发展。谢谢大家。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中心记者:

  李局长在刚才的发布词中提到了建立国家公园体系是一项重大的制度创新,在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新时期,在这个背景下,建立国家公园主要有哪些考虑?谢谢。


李春良: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应该说,提的这个问题也非常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重大决策,把推进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作为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大制度创新和战略抓手,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同时,也为我国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建成“美丽中国”打下自然场域的坚实基础。

  按照生态价值和保护强度,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分为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三个等级,其中国家公园是保护强度、保护等级最高的。建设国家公园,就是要把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保护起来,要体现全球价值、国家象征和国民认同,支撑和引领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国家公园由国家主导,属国家事权,对跨行政区域、大尺度的自然空间进行有效的规划与管理需要国家统筹谋划。在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新时期,针对现有自然保护地存在的空间重叠、边界不清、权责不明、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等问题,提出了建立国家公园体制。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创新自然生态保护体制。设立国家公园,将整合各类各级自然保护地和周边生态价值高的区域,破解部门、地方利益与行政体制的分割,有效解决交叉重叠、多头管理的碎片化问题,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管理体制,实行最严格的保护,整体提升我国自然生态系统保护水平。比如说,大熊猫国家公园将原来分属不同部门、不同行政区域的69个自然保护地连为一体,明显改善了自然生态系统的连通性,使13个相对独立的大熊猫局域种群连成一片。

  二是突出原真性完整性保护。设立国家公园,是从国家利益出发,大尺度保护国土生态安全屏障的关键区域,具有国家代表性乃至全球价值的自然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自然遗迹集中分布区,以及原生态强的自然区域,从而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沙的一体化保护。比如,近年来野生东北虎、东北豹种群恢复较快,栖息地已扩展超过了1万平方公里,但是原来的各类自然保护地只保护了野生东北虎豹栖息地的39%,我们这次建立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后,保护了90%以上的栖息地,使野生东北虎、东北豹的进入、定居、繁殖和扩散通道都得到了系统保护,生态过程更加完整。

  三是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讲,国家公园是一种以未来人类生活空间锻造为目标的自然文化形态。国家公园是最美国土,兼有科研、教育和游憩功能,将为公众提供更多贴近自然、认识自然、享受自然的机会,为全社会提供优质生态产品和服务,实现全民共享和世代传承。比如说,武夷山国家公园既是生物宝库,也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依托无与伦比的生态人文资源,开展自然教育、科普宣传和生态体验,传播国家公园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加生态获得感,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已经开启,设立国家公园是走进新时代的必然选择。通过国家公园建设,来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屏障,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资产,是践行“两山理论”的生动实践,是推进自然生态保护、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将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创造世界生态文明的美好未来、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发挥重要的作用。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我们都知道,武夷山是世界文化和自然的“双遗产”,请问武夷山国家公园是如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谢谢。


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片区负责人林雅秋:

  首先,非常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大家知道,今年的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武夷山国家公园考察时指出,武夷山是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地,有着无与伦比的生态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最重要的还是要保护好。武夷山国家公园牢记嘱托,坚持保护第一,推动绿色发展,积极探索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的有效途径,打造文化与自然传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我们重点从三个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第一,创新生态补偿机制。设定了生态公益林保护补偿、天然商品林停伐补助、林权所有者补偿等政策。特别是对区内130多万亩的生态公益林,按照每年每亩32元的标准给予补偿,比公园外的其他生态公益林增加了9元;对天然乔木林和人工商品林按照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予以停伐补助。探索毛竹林地役权管理,在林农自愿的前提下,签订4万多亩毛竹林地役权管理协议,按照每年每亩100余元的标准给予补偿。完成重点区位商品林赎买3800多亩,按照生态公益林进行保护与管理。通过园企联建,无偿提供珍贵苗木,鼓励和支持茶企、茶农高标准建设生态茶园示范基地4000多亩,改善了茶园生态环境,提升了茶叶品质。

  其次,打造智慧国家公园。建设自然资源保护、智能管理服务、应急反应等信息系统一体化管理平台,实现管理智能化、高效化。建设智慧化旅游平台,实施电子票务、车辆智能调度、客流承载监测、游客行为监控,强化了承载量控制、服务指挥调度等管理职能。建立信息化巡护平台,利用红外相机、便携设备、巡查记录仪等技术装备,实时调配巡护人员,有效处置突发事件,实现巡护管理信息化、专业化。

  第三,提升生态体验品质。出台生态游憩管理办法,有效保障园区游赏适宜、运营可靠、生态平衡。实行景观资源山林所有权、使用管理权“两权分离”管理,对7.76万亩集体山林建立与旅游收入联动递增机制,平均每年给村民“分红”300多万元。对九曲溪竹筏游览、环保观光车、漂流等实行特许经营,公开选聘1400多个村民从事生态保护、旅游服务等工作,进一步拓宽了村民就业渠道。社区群众对国家公园的认同感、归属感不断增强,绿色、低碳、循环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步形成,武夷山国家公园已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谢谢大家。


新京报记者:

  我们注意到首批5个国家公园里大熊猫和东北虎豹都是以物种命名的国家公园,请问在推进物种保护方面,大熊猫、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做了哪些努力?谢谢。


李春良:

  谢谢记者的提问,她提的问题涉及到大熊猫和东北虎豹两个物种,分别栖息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和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这个问题请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管理局副局长陈宗迁和东北虎豹管理局副局长侯翎女士回答。


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负责人陈宗迁:

  大熊猫憨态可掬,深受大家的喜爱。大熊猫作为一个物种,实际上存活于自然界800万年,它不单单是一个物种,可以说是一个物竞天择的结果。同时,它身上又蕴藏着自然史的一些秘密,也有着生态文明的光泽,应该是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最典型的象征。大熊猫保护工作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统筹指导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帮助下,种群的数量逐步上升,适合大熊猫生活的栖息地也有所扩大,据第四次全国大熊猫野外调查数据显示,现在在国家公园范围内有1340只野生大熊猫,占整个野生大熊猫种群的71.89%。设立大熊猫国家公园的目的就是要解决好大熊猫种群隔离和栖息地连通的两个主要问题,我们主要采取了三个方面的举措:

  第一,实现跨区域的统一保护,从空间上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按照三省圈一个公园的思路,将四川、陕西、甘肃三个省9个市(州)、23个县(市、区)野生大熊猫密集区域,还有主要大熊猫栖息地以及主要的大熊猫局域种群的廊道和走廊带,都划入国家公园范围,实行完整保护。这里面整合了69个各类自然保护地,解决了原来各个保护地之间互不联通、存在着保护空缺的问题,新划进了20%左右保护地之间的连接地带。同时,也按照自然山系设置管理机构,打破原来按照行政区划设置管理机构的局限。目前,大熊猫国家公园面积是2.2万平方公里,其中1.48万平方公里是核心保护地,这里面主要是野生大熊猫种群比较密集的地方,交流廊道区域都划入了核心区域,占整个国家公园的面积67.19%。

  第二,加强栖息地修复和联通,通过天然林资源保护,流域生态修复等一些重大的工程,把人工林修复恢复为适合大熊猫生存和繁衍的栖息地。大熊猫国家公园内目前有13个相对独立的局域种群,通过我们建设黄土梁、小河和土地岭生态廊道后,实现了廊道之间大熊猫的一些交流。去年8月份以来,我们在岷山山区土地岭布设红外相机,已经首次拍摄到野生大熊猫交流的影像和照片,就说明了我们生态廊道的建设工作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第三,促进野外种群复壮工作,建立完善人工种群野化训练、放归复壮野外种群的机制。通过建设野化训练基地、野化放归基地,开展小相岭孤立小种群复壮试验,还有一个措施就是通过救助大熊猫异地放归、圈养大熊猫野外放归的方式来增加野外种群的数量,丰富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增加种群的稳定性。近几年来,我们就监测到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在栗子坪放归的大熊猫“张想”,它在栗子坪保护区移动了500多公里,已经到了凉山片区了,说明种群之间的区域种群的交流、迁徙,通过这些努力已经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另外,大家可能也清楚,“泸欣”这只大熊猫是野外救护以后异地放归的熊猫,也在栗子坪保护区,也实现了野外受孕、野外生产,效果非常好。最近,这几年来,我们大熊猫的野外保护工作者,还有一些当地的老百姓在国家公园范围偶遇大熊猫的机率越来越高,我们真心邀请各位朋友到我们国家公园来偶遇大熊猫。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负责人侯翎:

  下面我就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在保护东北虎、东北豹方面开展的工作做一个介绍。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关心东北虎、东北豹的保护工作,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就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推动建立的,我们国家林草局、吉林省、黑龙江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记“国之大者”,切实加强严格保护,使得国家公园内的野生动物种群恢复迅速,重现了虎啸山林的景象,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措施:

  一是科学规划国家公园的范围,我们立足于东北虎豹栖息地森林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将近年来监测确认的东北虎、东北豹的跨境迁移通道、繁殖家域、定居区、活动频繁区、潜在栖息地以及连接区域划入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范围,确定管控分区,并采取不同的管控措施。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核心保护区758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4%,一般控制区647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6%。

  二是建立了完善的高效协同的管理运行机制,按照“中央直管、央地共建、购买服务”的思路,在国家林草局设置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建立了中央直管体系,同时完善局省联席会议协调机制,国家林草局和吉林省、黑龙江省主要负责同志共同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国家林草局、省、州、市成立了协调推进工作组,上下联动,确保生态保护和民生项目的落地落实。

  三是实现了“天地空”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全覆盖。全覆盖就意味着我们“天地空”一体化监测体系和信息管理平台,覆盖了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全域范围。近年来,监测体系获取了4000余次东北虎、东北豹和100多万次梅花鹿等野生动物的影像资料,为科学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这个监测体系还可以发布警示预报,提醒巡护人员和周边居民,避免可能发生的人虎冲突,实现了看得见虎豹,管得住人。

  四是加强东北虎、东北豹野外种群的保护。我们建立了网格化管护体系,开展专项管护巡护4.62万人次,巡护里程达20多万公里。同时,我们通过开展虎豹栖息地的修复,林地的清收,有序退出开发项目,生态修复4多万公顷,打通了虎豹迁徙通道。根据最新的监测数据显示,东北虎新生幼虎10只,种群数量达到50只以上,东北豹新生幼豹7只,种群数量达到了60只以上,更难能可贵的是,东北虎幼崽的存活率从试点前的33%,提高到了目前的50%以上。此外,像梅花鹿、棕熊、亚洲黑熊、水獭、獐、原麝、斑羚等野生动物也得到了很好恢复,据此可以看出,我们国家公园在更适宜的层面上,包容野性的自然,万物各得其所、自由自在,“并育而不相害”。

  五是调动原住居民参与保护的积极性。在有关部门和吉林省、黑龙江省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开展了示范村屯的建设,黄牛集中养殖、黑木耳提质增效、生态护林员“一户一岗”、替代生计培训等一系列民生项目。累计发放野生动物肇事补偿金额约560万元,设置了公益岗位10632个,通过这些措施,老百姓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看到了希望,大家都积极投身到保护工作中去,收获感、幸福感明显增强。

  学术期刊《科学》杂志援引世界虎豹研究权威专家的观点认为,我们中国正在建立比美国黄石公园还要大60%的虎豹国家公园,将可能是未来20年内世界上最成功的老虎保护故事,我想在座的各位记者也将和我们一起见证故事的上演。谢谢。


南方都市报记者:

  我们知道,国家公园是在2020年完成验收的,能否介绍一下当时是如何验收的,以及设立国家公园的标准什么?我们注意到10个国家公园试点只有5个正式成立,这是怎么考量的?几年前陆续设立国家公园试点的时候,主要是试什么,希望在哪些问题上找到答案?还有国家公园是否会对公众开放,开放的话,价格将如何设置?谢谢。


李春良:

  谢谢这位记者提的问题,你提的问题都是社会上很多老百姓非常关心的事情,这个问题我想还是请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唐小平先生回答。


唐小平:

  谢谢。刚才一个问题内容很多,我想先说第一个体制试点的验收情况。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从2016年开始启动的,2020年时,国家林草局委托了第三方中国科学院牵头,当时有16家单位、很多专家都参与了评估验收工作,评估验收主要分两个方面:一是对自然禀赋的情况进行评价,二是对整个体制试点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估验收。总体来看,这10个试点区应该基本都完成了体制试点各项任务,也取得了一些可复制、可借鉴的体制机制方面的经验和一些模式,刚才前面几位局长也作了很好的介绍。但是,在像完整性、连通性,包括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或社区协调等方面也存在了一些差异。所以,选择第一批5个正式设立国家公园的话,考虑因素比较多,刚才春良副局长在发布词中也提到了这个问题。

  总的来看,这5个国家公园,一是符合国家公园设立的标准和规范,因为现在国家公园设立规范作为一个国家标准,由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已经正式颁发了,其中涉及到三个方面,包括国家代表性、生态重要性、管理可行性,三个方面的条件有9项指标,因为时间关系,我不展开说,因为现在已经正式颁发。所以,这几个我们在评估验收的时候都对照设立标准进行了评估,都符合国家公园设立规范的9项指标要求。二是在体制试点过程中成效非常明显,特别是在生态保护和修复方面见到了明显的成效。三是认真处置了一些矿业权、人工商品林等矛盾冲突,特别是在社区形成了设立国家公园的共识。当然,刚才也提到是10个体制试点区,还有5个像祁连山、神农架、香格里拉普达措、钱江源、南山这5个国家公园试点区,总的试点任务还是完成得不错。接下来,我们要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优化边界范围,妥善解决矛盾冲突等一些问题以后,按照成熟一个设立一个的原则推动设立工作。

  刚才,提问的还涉及到下一步怎么运营管理的问题,特别是对不对外开放。我想,国家公园顾名思义也是人民的公园,坚持全民公益性是国家公园重要的理念之一,所以国家公园里这种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应该是最好的生态产品,也是最美的自然课堂,还是最有吸引力的生态体验胜地,所以肯定是要对公众开放的。按照现在的规划,国家公园划为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进行管控,核心保护区里原则上只对科学研究、考察、监测等活动进行开放,而一般控制区的范围,我们就是要划一定的范围,对旅游者、对公众进行开放,要满足公众进入自然、亲近自然的要求,所以我们会建一些像自然教育基地、科普基地、野外观测点,包括露营、徒步、解说系统等,主要开展自然教育、自然游憩和生态体验活动,这是鼓励的。

  当然,在国家公园里开展旅游活动和大众旅游还是有所区别的,一个是今后要实行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模式,对所有的活动,除了公益性以外,一些经营性的活动都采取特许经营。所以在国家公园里将根据环境容量,合理确定每年或者每天访客承载的数量,建立门票预约制度,科学测算整个运营成本,体现公益的属性。我想,原则上公益性项目可能都是免费的,经营性项目实行特许经营,根据每个项目特点核算成本,少收费,主要还是要严格控制经营服务类的价格,主要的目的还是让公众进入到国家公园,能够感受自然之美,弘扬国家公园之美。


李春良:

  我还想再说几句。因为近一个时期以来,特别是总书记宣布正式设立国家公园以后,很多同志见到我,问我国家公园设立以后老百姓能不能去,我想这是在座各位记者非常关心的问题。我想在这儿说的是,国家公园不能建成无人区,也不是一个隔离区,更不是我们人为设定的一个禁区。我们要做的就是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营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场景,我们要做到的是要把生态保护和生态游憩、生态体验相得益彰。国家公园其中一个目的也是通过国家公园建设,要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到国家最美、最优质的生态产品。我想再跟大家说这么一句。谢谢。


界面新闻记者:

  三江源被誉为“中华水塔”,是高寒生态系统典型代表和高寒生物种质资源库,请问三江源国家公园如何加强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谢谢。


李春良:

  三江源国家公园王湘国局长也是昨天从青海高原赶到了北京,参加今天的发布会,这个问题请王湘国先生回答。


三江源国家公园负责人王湘国:

  谢谢你的提问。三江源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江河的发源地,拥有大面积、原真、完整的生态系统。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提出,要落实好国家生态战略,总结三江源等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经验,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保护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守护好自然生态,保育好自然资源,维护好生物多样性。三江源国家公园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着力加强三江源头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一是实现三江源头的整体保护,在体制试点基础上,优化调整功能分区和范围,将长江的正源格拉丹东、长江的南源当曲、黄河源头的约古宗列等区域纳入正式设立的国家公园的范围,区划面积由试点期间的12.31万平方公里,扩展至19.07万平方公里。坚持以自然修复为主,加强对源头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修复,通过实施黑土滩综合整治,退化草场改良,沙化土地治理、水源涵养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使三江源头的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基本遏制,水资源总量明显增加,三江源头再现千湖美景,植被盖度明显提高,草地植被盖度和产草量分别比10年前提高了11%和30%以上。黑土滩治理区域的植被盖度由治理前不到20%增加到治理后的70%以上。

  二是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完成三江源野生动植物资源本底调查,建设野生动物迁徙廊道,建设野生动植物救护繁育中心和基因库,严厉打击野生动植物偷盗、偷采、盗猎等违法行为,对雪豹、藏羚羊、野牦牛等珍稀濒危物种开展抢救性保护。目前,藏羚羊的数量由上世纪80年代不足2万只,增加到了7万多只,加快生态环境大数据中心的建设,建立天空地监测体系,解决对重点区域大尺度、远距离的巡护监测难点。去年,实施了雪豹的栖息地保护项目,通过网格化布设覆盖7500平方公里的红外相机,今年捕获到雪豹监测的照片1.79万张,识别出雪豹101只,金钱豹12只。

  三是实行生态管护员“一户一岗”全覆盖,稳定并扩大生态管护员选聘范围,落实“一户一岗”机制,推进组织化管护、网格化巡查,使管护网络全覆盖。使得高寒缺氧、远距离、大尺度区域得以有效的巡查管护,既推动了牧区的发展、促进了民族团结、维护了社会稳定,又夯实了基层的基础,牧民对国家公园的认同感大幅提升。从资源的利用者转变为真正的生态守护者。

  三江源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也是一场深刻的变革,这场变革可能会从根本上改变这片环境复杂的土地,改变这里生态保护的现状。不管是生活在三江源地区的人们,还是这里的野生动物,甚至下游的数亿人口,都与这场变革密不可分。最后,欢迎大家来三江源体验大美自然。谢谢。


三沙卫视记者: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保存有我国面积最大的岛屿型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请问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设立后将采取哪些举措,进一步加强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谢谢。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负责人黄金城:

  首先,感谢我们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海南热带雨林是我国类型最多样,集中连片面积最大的大陆性岛屿型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也是我们海南长臂猿的全球唯一分布地。建设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要工作,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国家林草局等国家部委和海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使海南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取得初步成效,生态功能逐步增强,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逐年提升。特别是今年我们有两个种群的长臂猿新生了两只幼崽,引起了国内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下一步,我们还要采取以下几项措施,来加强海南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第一,加强热带雨林的整体保护。要整合海南中部的尖峰岭、霸王岭等20个自然保护地,把保护地之间的生态廊道连接起来,把它们纳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范围,解决人为割裂、保护空缺等问题,使保护面积从原来的2443平方公里增加到4269平方公里,为野生动植物的繁衍提供更加完整的生态空间。

  第二,开展热带雨林系统修复。通过人工促进修复受损害的天然林和受干扰的次生林,逐步恢复热带雨林的生态系统。建立合理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按照一县一策的原则制定生态搬迁方案,对核心保护区1885个人开展生态搬迁,探索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的置换,解决搬迁土地的处置难的问题,对于拆除后的区域开展生态修复。打通动植物的物种迁移、传播通道。

  第三,建立更为严格的执法制度。还要进一步修订好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条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巡护管理等制度,建立网格化的巡护体系。加强国家公园管理机构、相关市县国家公园执法队伍的建设,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行为,对原始热带雨林、季雨林、珍稀濒危动植物原生群落和生境,以及宝贵的遗传资源实施最严格的保护。

  第四,健全科研和监测支撑体系。建立天地空一体化的监测体系,纳入国家林草局生态网络感知系统,全面掌握珍稀濒危物种种群和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变化,依托国家林草局海南长臂猿保护研究中心、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海南大学等科研院所,进一步加强热带雨林、海南长臂猿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大科研攻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冬暖夏凉,风景独特,既是中华民族的世界花园,也是全国人民的大氧吧,欢迎大家常来海南观光、旅游和度假。谢谢大家。


海报新闻记者:

  在多年的试点中,我们在生态修护、体制机制等方面都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但也存在着一些地方保护与发展矛盾仍然尖锐的问题,请问未来还有哪些举措解决这类问题?谢谢。


李春良:

  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应该说是我们在建设国家公园过程中最关注的问题,也是难点最大的一个问题,所以这位记者提的问题非常尖锐,因为这个问题确实提到了点子上,建设国家公园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这个问题请国家公园研究院唐小平院长给大家作一个解答。


唐小平:

  谢谢春良局长,谢谢记者提问。刚才春良局长也说了,我国人口众多,开发的历史悠久,所以我国国家公园建设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既要保护又要安排好原住居民的生产生活。在这方面,我们还是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所以在近期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措施:

  第一,做好每个国家公园的规划,分区实行差别化管控。国家公园还是要强调牢记生态保护第一的理念,把生态系统的关键地区、生态敏感区和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划到核心保护区,实行严格的保护。所以,这里原有的工矿企业、村镇、开发项目,该退的应该要退出来,如果有一些村庄或者暂时不能退出来的,可以设一个过渡期,先后有序的退出。今后,在国家公园里的一些活动区域,特别是原住居民的生产生活区,包括前面说的游憩体验活动区,今后都在一般控制区里进行开展,所以两个区进行差别化的管控,这是一个措施。

  第二,引导原住居民绿色发展转型。特别创新一些特许经营的模式,优先考虑当地居民或当地企业参与国家公园的特许经营项目,支持当地居民在适宜的区域从事一些像林下经济、农事体验等经营活动,推动园区居民的转型发展,也鼓励开展像自然教育、生态体验、科普宣教的活动,引导和支持当地政府在国家公园的周边或者入口建立一些入口社区,发展特色小镇,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第三,逐步完善生态补偿政策。特别是建设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等一些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也要引导地方建立一些差别化的生态补偿政策。特别是考虑到当地政府和当地居民因为生态保护、开发项目退出受到的一些损失等因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也要向国家公园所在地区进行倾斜。同时,也要探索建立野生动物致害补偿保险制度,完善生态护林员的选聘制度,鼓励和吸引当地居民参与国家公园的保护和管理,使当地居民同时也是国家公园的管护员,增强当地居民的获得感。还有很多措施,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就不展开说,我想主要还是借鉴国际上国家公园的一些发展成熟的制度和我们实践阶段取得的一些成熟经验,我们在这方面要积极想办法,使国家公园所在的区域社会发展、生态保护始终处在一种良性的、互动的协调之中,我们打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样板。我就说这么多。谢谢大家。


寿小丽:

  谢谢各位发布人,也谢谢各位记者朋友们,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到这里。大家再见。

|内容来源网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推荐阅读

自然资源部关于2021年第二批城乡规划编制单位甲级资质认定的公告

部委动态 | 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印发

行业动态 | 国家标准《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 第9部分:系统设置(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地方动态 | 江西结合城市更新有序推进绿化发展  《关于科学绿化的实施意见》印发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


我国城乡规划工作的非营利性行业组织。致力于制定城市规划执业规则、推广规划相关行业标准、搭建行业研究交流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