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开分9.7!炒冷饭还得看TVB

肉叔 肉叔电影 2022-06-27


最近“流行”怀旧。


综艺里,那些港台明星唱着劲歌金曲,仿佛回到了TVB的黄金时代。


看着看着,肉叔却不经意想起一个词:


悬浮。


扮熟扮酷扮精神,每个人都是大娱乐家。


但此时的TVB在干嘛呢?


你或许有所耳闻,去年TVB接连出了两部爆款综艺。

 

9.5分的《无穷之路》和9.3分的《寻人记》。


这里面,却没有花里胡哨,更没有“娱乐至死”。

  

而今天,肉叔想要说的是,《寻人记2》,终于出了!


豆瓣9.7,口碑更顶!




《寻人记2》主题依旧:

 

寻找八九十年代新闻节目里的主人公。


 

之所以这么受欢迎,其实离不开制作组口中的三个字:


人情味。


 

这种人情味,不仅仅来自采访对象的接地气,更来自节目组的“售后”:

 

特别是第一季播出后,反响极好,不少观众主动联系节目组“找人”。

 

很多人社交媒体上喊话,有的甚至用一种颇为“复古”的方式——


寄信


有打印的,还有手写的。


 

尤其在香港这个节奏如此快速的国际化都市中,寄信这件事本身,多少显得有点老土和过时了。

 

但也因为这种主动“落伍”,反而让这件事变得有些罗曼蒂克。

 

浓浓的人味儿。

 

也正因为有“人味儿”,才能让观众感受到“情”的珍贵。


譬如说——

 

不少观众来信和其他被访者口中,有一个名字被反复提及,安仔

 

全名梁安国,他自称“元朗特首”。


当事人回看当年新闻片段


自封特首?多大胆子?


别说,不但在元朗,就连香港不少政府官员都认识他,甚至包括现任香港特首林郑月娥。

 

可以说,是受访者中的顶流了。


安仔的故事,说起来也是奇特。


起初,人们觉得他精明。

 

安仔早在1982年的《新闻透视》出道。


那时候,他是古早防诈骗代言人

 

原因是他在报纸广告中看到招聘后应征,结果对方要他交200块参加训练课程,于是精明的安仔一眼就“洞悉天机”。

 

没有“贴钱返工”(这种讲法),所以我觉得有古怪



后来,人们觉得他太较真。


几年后,他又被另一档新闻节目报道。

 

去烧腊店买烧肉,店家给他称了一条骨头。他坚持不要骨头,可诉求被店家搪塞过去。

 

于是他打去999报警投诉店家,后来导致这家店——


倒闭了。



他还很古怪。


梁安国在家都穿得十分有型,打领带穿皮鞋。


家里堆满他的囤货,从山珍海味,到各种生活用品和家具。

 

比如录音机,一买就是60台,还有10台冰箱,元贝4大包,花旗参8盒……简直就是一小型海味铺兼超市。



但他又有一种冷幽默在身上。


从小患有小儿麻痹,所以他走路总是容易跌倒。在和记者谈论起自己的病情时,他是这么说的:

 

我是一个容易受伤的男人



唔……好的。


谈起当年投诉的事,他也不认为自己较真有什么问题,相反觉得店家有义务让消费者知晓。

 

为此,他还即兴创作烧肉版《半斤八两》:


半斤八两,骨头占了二两

半斤八两,烧肉得返(只剩)六两

家阵(现在)买烧肉,边有半斤八两咁理想


 许冠杰听了觉得很赞

 

这么看,明明是个还挺有趣的人对吧?

 

但在某些人眼里,他人傻。


神憎鬼厌。


 

为什么?就投诉那些事儿。

 

梁安国还有个称号,投诉王,一有看不顺眼的,他就会打电话投诉。

 

不管是小巴超载、汽车违停,还是有人放炮仗、乱扔垃圾,万事皆可投诉。


除了公共大事,还有些个人私事。


比如去餐厅吃饭,要是不好吃,如果人家马上给他解决,也就算了。


但要是别人嫌他事儿多还骂他,他便不会客气:


打电话找食环署来查厨房,找劳工处来查雇员是否有记录,消防是否有阻塞通道。


反正不会就此罢休,因此他还有个“记仇本”——


这架巴士,我一上车他就骂我

不知道为什么

我致电999截停这辆巴士

 

 

眼里容不下一粒沙,注定惹人嫌。

 

不过。


败也投诉,自然成也投诉,在不少熟人眼中,梁安国人见人爱

 

譬如——


曾有一段时间,外面摆摊的沟渠冒白色的泡沫,影响市容,更影响做生意。

 

商贩们打电话投诉,结果有关部门互相踢皮球。

 

有人忍无可忍,找“投诉王”大吐苦水,请他出面帮忙解决问题。


果然,没多久就来人了,还是某部门的高官亲自来处理。


(找梁安国)比找区议员好


 

元朗特首的称号就这么来的。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个人会如此极端?



 

其实不止外人,家人也这么说他:

 

又可怜又可恨,他两极的,没有中间的

要不好极,要不坏极


 

遇到对他好的人,他会主动送上温暖。

 

遇上骂他傻歧视他的人,他会睚眦必报,抓到一点痛处就投诉到底。


性格问题?成长经历?还是其他什么原因?


一次不经意的“自述”,我们得到了一个重要的信息:

 

我是青山大学硕士生,青大毕业的

现在在油麻地精神科“进修”

(青山指的香港青山医院,是一所精神病医院)


 

心病还须心药医。

 

摄制组于是专门联系到一位精神科医生,安排医生和梁安国面谈。

 

梁安国常年独居,身边没什么朋友,所以尽管来的是医生,他也热情招待。


一如既往。

 

把医生领进家门后,梁安国就开始了他的滔滔不绝,分享自己的各种囤货。


 

只是,这看起来,像是中介带人看房?


后来,他总算想起让医生坐下了。

 

但坐哪里呢?


家里基本没外人来,连多张椅子都没有。


最后不得不拿行李箱将就着坐下。

 

或许面对的是医生,也或许很久没人认认真真和他说话了,在这段对话中,梁安国的分享欲异常强烈。

 

他总会突然语调升高,激动地讲起某些让他愤愤不平的事。

 

大多是他被欺负的经历。


曾有女学生走过,在后面趁机敲我的头

有学生冤枉我,有学生讨厌我

要班长记下我的名字,老师叫我来打我屁股

……

 

 

他提到一句:

 

那会我软弱,不会报警,默默忍受



小时候不合群,如今就要和看不起自己的人结怨。


那份从小就植根在心中的自卑,让现在的他变得逆反。

 

他就像溺水的人,想要拼命抓住一块浮板——

 

投诉,成了这块救命的浮板,也成了他对抗外界的一种方式。


有老板骂我“白痴仔”

我就告他的餐厅,罚了他几千元

有一家店更过分,他说“傻仔安”

好,我就用胶水堵他的钥匙孔



在这场对话最后,医生给了一个建议,让他尝试不要那么轻易投诉,试着不要恶毒地骂人。

 

他反问,那不就是忍了?

 

医生又补充,也不是忍,就是试着不要那么激动。

 

结果他一句让全场爆笑:不要激动不就是忍了?冲凉不就是洗澡?


 

对话有说有笑,但医生还是察觉到梁安国的异样。

 

他一些举动,跟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的病症重合。

 

比如大量积囤,在家也要衣冠整整,经常重复某件事,有时说话语调突然升高,聊天话题跳跃等,这都是类似自闭症的行为,让梁安国和外人无法正常沟通,难以适应社会规范。

 

自闭症患者虽然属于精神病,但有些患者智商很高,如果家人及早发现并进行治疗,或许人生轨迹会大不相同。

 

梁安国显然已经错过最佳治疗时期。


他只能在这个世界上,靠着自己的经验,寻找自己能够生存下去的方式。

 

社会上仍有很多梁安国。

 

作为旁人,你不必一定要和他们成为朋友,但,试着抹掉有色眼镜上的成见,说不定也能挽救一个人。




看到这,你或许就能理解,节目所强调的“人情味”到底是什么了。

 

从时代话题出发,通过寻一个人,捕捉一群人的共同特征。

 

透过一个人成长的脉络,去还原一个时代厚重的发展轨迹。


 

尤其是第二季。


它开始关注那些从世俗眼光来看,并不成功的人。


就像现在的梁安国。


虽然较真得“乞人憎”(粤语:令人讨厌),但就如黄霑所说:


宁为真小人争取社会地位,莫让伪君子霸占整个世界。


 

肉叔觉得这是第二季比第一季分儿高的原因所在。

 

说到底。

 

《寻人记2》那份独特的人情味,就来自这种主动的滞后。

 

它在回望。

 

回望那些曾经被时代忽视,乃至被抛弃的人,并向他们伸出手。


同样的例子也发生在9.5分《无穷之路》里。

 

作为扶贫节目,它没有盲目唱颂歌,也没有过度煽情和渲染。


但巧合的是。


两档节目来自同一功臣,TVB新闻部


明明是综艺真人秀,他们用的还是原始的新闻采编的准则去做


换句话说。


它们只是完成一档新闻节目该做的事——如实呈现。


这跟主持人有很大的关系。

 

《无穷之路》的主持人陈贝儿,让这档节目充满和《寻人记》一样的人情味。

 
不妨来一个对比。


同样是面对底层大众。

 

《极限挑战》某一期,张艺兴和山区留守儿童有一段对话:

 

-你都没怎么看过她(妈妈),你为什么要想她

-我是她生的

-从来没养过你耶



这发问???


反观在《无穷之路》中,陈贝儿采访贫穷山村里的年轻小伙拉博。

 

可以选择走出山村的拉博坚持留在山上,就是为了照顾父母。

 

听到这番话,陈贝儿没有做任何追问,眼里充满惋惜,转而表达欣赏,轻轻拍了拍他的手臂:

 

-很孝顺

-必须的,必须的



后来拉博谈到自己做直播,积累了不少粉丝。现在被一家旅游公司看中,成为签约导游。

 

陈贝儿发自肺腑地祝福他:

 

-我对你有信心的,我现在很替你开心,真的

-谢谢姐姐


 

对于这群贫穷的被采访者,她没有站在高处俯视。

 

从她的举动中,你能感受到一股热切的真诚。



这份真诚,为节目注入了宝贵的人情味。


而《寻人记》呢?

 

老实说,这档节目的架构很简单。


一集才20来分钟,拍摄手法也不复杂,画面基本就是采访双方你来我往的对话。

 

它下的功夫,全在观众看不到的幕后。


你以为寻人就是打打电话那么简单?

 

NONONO,远远不止。

 

他们查阅了大量资料——


网络上的、报刊里的、书本中的,还有对着古早高糊画质视频逐帧逐帧反复看,就更不用说走遍大街小巷拉着人问。


 

但问题是,寻人不是你想寻,想寻就能寻。

 

很多时候你花了大半年,进度仍如同在大海里捞一根不知道是否存在的针。

 

就像记者方东昇在节目片头说的:


寻寻觅觅要花很多气力,往往找不到,偶尔寻到宝。


 

食白果才是常态。(粤语,指白忙一场)

 

花大量金钱时间和精力,去坚持做一件还不一定有结果的事。

 

值不值得?是不是傻?

 

肉叔不敢说。

 

但可以肯定的是——

 

正因为有这份充满“傻气”的坚守,那份真诚才被保住。


而真诚。


才是一个节目。


甚或一段人生的根本。



本日打工人:王家卫生委员


还没看爽?来瞅瞅这几篇呗:
她一张嘴,内娱复活
海外爆红国内翻车,妈的她没错
羞辱她们的凶手有26万,它就是证据
爆了,这次又是韩国

直到今天,我才听懂她的故事


我们需要那些较真的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