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优秀课程思政案例示范 | 环境工程原理

蚌埠学院 2023-01-05

为贯彻实施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推进蚌埠学院课程思政建设,有效辐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成效,提高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学校即日起于蚌埠学院公众号推送课程思政系列典型案例供广大教师学习、借鉴,以期营造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氛围,推动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优秀案例推送内容包括教师简介、课程简介、教学目标、课程设计思路图、教学设计、教学效果、教学反思。优秀案例的分享将有利于锤炼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优化教学设计、创新教学载体,提高我校课程思政建设水平,将思政元素浸入具体教学案例中,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教师简介 

王晶,女,汉族,中共党员,2019年9月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学历,2019年11月进入蚌埠学院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工作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从事高级氧化技术及其在水污染控制领域的应用研究。


 课程简介 

《环境工程原理》课程综合应用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系统、深入地阐述了水处理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与处置及生态修复等领域所涉及的具有共性的基本原理、典型工艺构筑物的设计及计算、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等,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是引导学生由纯理论学习转向实践性和工程性学习的重要桥梁。



一、教学目标


1. 课程教学目标

1)教学主题:环境污染控制体系及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原理。

(2)教学内容:环境问题与环境学科的发展;环境污染控制体系(水质净化与水污染控制技术、空气净化与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土壤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等);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的基本方法与原理(稀释、阻隔、分离、转化)。

(3)教学目标:了解环境问题与环境学科的发展;熟悉环境污染控制体系;理解并掌握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的基本方法与原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融入家国情怀、民族使命,寓思政于专业知识、寓思政于潜移默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 思政育人目标

(1)培养科学思维:采用“问题导向式”教学策略,从“世界八大公害事件”的内容、产生原因及如何有效预防和治理等几个方面导入,进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学,帮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模式。

(2)培养历史使命感:通过嵌入案例“滇池的生态保卫战”,带领学生了解滇池“生态保卫战”背后的艰辛和不易,使学生认识到建设良好生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增强社会责任感,肩负起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使命。

(3)树立科学报国理想:通过引入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帮助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他们科学报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鼓励学生坚定信念,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繁荣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课程设计思路图



三、教学设计



四、教学效果


1. 经验与创新

(1)深挖教学内容。环境工程原理课程的思政素材丰富多样,适合开展多主题的思政教育,有利于各种思政的核心价值根植于学生心田,外化于学生的实际行动。

(2)创新教学方法。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并将“以学生为中心”的OBE教育理念贯彻体现在课程教学全过程中,全方位、多角度实现育人功能。


2. 主要成效

本案例思政总体达到了如下目标:

(1)从“世界八大公害事件”的问题导向式教学(事件内容、产生原因、如何有效预防和治理等)中获得启迪,培养了学生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

(2)从“滇池的生态保卫战”背后的艰辛和不易让学生认识到建设良好生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增强了社会责任感,肩负起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使命。

(3)从“七一”重要讲话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他们科学报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教学反思


1. 存在的问题

1)环境工程原理课程的思政素材丰富多样,适合开展多主题的思政教育,但目前开展的内容还比较局限,有待进一步深挖。

(2)部分的思政教育内容与教学内容联系不是很大,学生接受程度不高,需要挖掘更为恰当的思政融入点。


2. 改进思路

1)进一步深挖教学内容,丰富思政教育主题。

(2)加强自身政治理论学习,探索更多的思政素材,以实现思政教育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进一步实现寓思政于专业知识、寓思政于潜移默化。


往期回顾


代表全省外国青年致辞 优秀的克里茨蒂娜是蚌埠学院外教

来源:蚌埠学院教务处

编辑:校记者团景雨婷

审核:黄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